【刘志广】:我代表台下坐的这些嘉宾问一个问题,世鳌国际现在是不是准备或者已经与一些孵化器和产业园区展开合作,把这种分享经济嫁接到上去。
【刘天飚】:最近不少开发商、产业园区、政府都过来拜访,也聊过这个事情。的的确确我们看到很多资源都在浪费,分享经济给我们带来很大机会。我们最近一段时间在考虑,如何去跟产业园区,跟大的连锁开发商,包括万科、万达都在洽谈这方面的合作,也希望有机会跟更多的开发商、产业园区走的近一点,希望把我们八年以来所形成的信息化的运营管理做一些输出,共同成长。
【刘志广】:谢谢刘总。下面我们问王总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九城之前一直以透明供应链的方式,质量控制体系为核心能力,现在突然转型做火柴盒创业街区了,对比之前的核心业务,现在启动火柴盒创业街区是基于什么考虑,跟以前的主营业务如何衔接?
【王双】:我的出身是做软件,做互联网的,现在我们集团有一颗创新的星星在冉冉升起,就是生鲜电商,还在做生鲜电商的包括我买网,顺丰优选等。前几天我在黑马会分享的时候,我说我由于跨界,变成了一个在互联网行业里面比较懂房地产的,也变成搞房地产里边比较懂创业的,所以,我的优势是在用户角度,思考创客空间怎么发展。
发展众创空间有最初的几个出发点。
首先,我们自己本身有很多供应商,有很多用户,有很多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他们是需要聚集,无论是网络上空间的聚集,还是物理上空间的聚集,这个大家是需要的。我们本身有一个商品合伙人的概念,就是在打造每一个极致单品的时候,需要找到一个有创业精神的团队,他去发现一个非常稀缺的,有特色的食品和我的平台合作,形成产品和渠道的整合。
搞互联网公司,现在同行都有这样一个同感,就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不缺钱,也不缺人才,但像Google这样的公司,它很多的创新源泉都来自外部,这个外部来自哪里?一个是自己的员工,做到一定程度,走出去创业;二是合作伙伴,无论是团队、企业还是个人,在合作过程中找到了灵感、想法、产品;这两股力量,最后都变成Google去并购、合作、投资的一个最明显的对象。
所以,在整个创业的生态过程中,围绕一个龙头企业,需要培养一个很好的周边创业生态体系。无论是我们现在讲的电商企业,还是其他行业,我认为在中国现在“互联网+”或者“双创”已经走到现在如火如荼这样一个形势之下,要创造一个完备的创业生态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就是园区和创客空间之间的区别,我站在用户的角度一直这样思考。就是过去的产业园区,无论是工业化,还是所谓的高科技园区它逃脱不了一个动力机制,它的激励机制是什么地方呢?就叫招商引资。这个招商引资就是政府,地方政府也好,直接的、间接的发挥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你这个园区不断的要增加产值,增加税收,包括增加就业等等。现在让我们很多的园区实际上,如果现在来讲,在旧经济的轨道上,还一直在开足马力。他们关心的重点是企业,不是人,甚至它可能关心的只是企业的领导,企业主、老板。那么,在“双创”时代,核心已经完全改变了,它应该关心人,应该以人为主。
现在有这样的一些现象,很多做企业的人都知道,一个企业在一个地方办公以后,他想搬家,谁说了算?过去老板说了算,现在很多企业里做问卷调查如果有30%的员工反对我换一个地方,老板是不敢换的,因为这个虽然可能某些硬件条件改变了,某些显性的条件优化了,但是他的员工如果流失了20%怎么办呢?这是科技企业,或者叫互联网企业都无法去承受的。所以现在人,甚至是员工已经变成了最有话语权的角色。
所以,像我们在亦庄,火柴盒创客街区里面,其中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宠坏员工。员工不高兴的事情,你是不能做的。你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员工服务好,让他能High起来,爽起来,这个对规模型企业来讲非常重要。但是,对一些初创型企业,我们搞这么多创业,我们内部做了很多团队和公司。我们现在要把握一点,刚才隋处讲的一个低成本的概念,从用户理解低成本,就是低成本试错,很多低成本,看起来是显性的,真正要能创造一个环境,让一个团队早一点失败,快一点失败,成本小一点,他尽快从前一个失败中站起来,向着有创新的方向去成长,作为一个创客空间能够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和氛围,让初创团队尽快的试错。在我们这个团队有一个叫做MVP的模型,就是用最小的成本尽快试错,让你找到发展的空间。
【刘志广】:刚才四位老总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回答,现在剩下清华和北大的两位嘉宾,程总,我问您一个更多做创业空间想问的一个问题,您刚才讲到中关村大街这样一个项目,大街从去年开街到现在,已经入驻了37家机构,我同事了解到中关村创业大街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法人实体,我们在一年多以来,对大街投入了将近两亿的资金成本。我们想问一下,清控科创打造创业大街,一方面是为了营造区域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作为我们清控科创来讲,作为一一个市场经济实体,我们的长远的理想,或者我们自身对这个项目是怎么考虑?主要给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初衷。
【程方】:其实主持人问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中关村创业大街并不是独立运营整个项目,这条大街的诞生和背景,就是当时清控科创提出来为什么要做一个街区,实际上也是源于当时我们在中关村地区连续做了五年的创业观察报告,我们在那样一个时间点发现那样一个创业的趋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当时叫创新型孵化器,这种新的孵化载体,它的活跃度对创业群体的服务能力远远超过一大批传统的孵化器。所以,我们当时对这种新兴的东西很感兴趣,一直在研究。同时,运作园区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我们当时提出来希望找到这么一个空间,这些新的孵化器能够聚集到一块。聚到一块有两个好的,第一、无论是科技类,还是商业地产,本质是一样的,做人气,人气可以带动物业的升级。第二、当时这些孵化器都散落在北京的各个角落,每个都有独立的粉丝或者圈子,如果把他们在空间上聚集到一块,让所有这些人的圈子都能够聚到一块,比如每家咖啡有三万粉丝,聚到一块,三家咖啡厅就有30万粉丝,这是我们更多对园区创新理论的一个试验田。
我本人一直在孵化器这个领域在做,我一直在想什么是创新?什么样的空间最有利于创新?其实我们从来没有对这个问题正面回答过,传统的规划里面认为创新都是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对生活品质和工作环境是有要求的,田园的、生态的、低碳的、现代的、前卫的这种风格是适合这些人,我们规划了低密度人群。我读了一本书,叫《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就是在总结美国城市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核心原则,支撑一个区域能够持续的,拥有活力的三个核心原则。第一、小尺度街区。第二、高密度人群。第三、多样化需求。所以,当时基于这三条,我们一直在想,以前我们的园区其实虽然说是高度在空间上聚集,但是实际上内部围绕写字楼是高度割裂的,我们当时也想做这么一条街,我们也想在这条街上,融合更多的产业业态,创业服务业态。
第三、通过这个街区树立品牌,树立影响力来吸引更多的人到这个区域形成一个高密度的人群,这几原则,促进区域创新。我们所有的空间,无论规划成什么样,我们一条原则,就是这个空间是不是有利于这个人群在这个区域停留,交融、碰撞。所以,这是是我们做这条大街的一个初衷。
刚才您问到关于是否容易这个问题,客观来讲,这条街还是容易的,政府投的钱主要用于回购,另外一个是用于街区的改造。第三,基金主要用于补贴,包括基础设施。
所以,这个项目,从清空科创的角度,是当成试验田来做;从海淀区的角度来说,或者这个项目的带动能力来说,它的盈利是相当可观的。这个街区本身是政府公益性的,实际上对周边产业的带动极其巨大。带动主要体现在两个,第一创业,创业大街让“创业”的标签牢固了;第二,理想,地产嫁接了。这个街区的效益也是很可观的。
【刘志广】:谢谢程总的分享,下面我们问一下陈总,我们知道北大科技园去年开始,在做未来的创业创新大赛。第一个问题,介绍一下关于我们大赛与我们整个园区的运营之间的一个衔接,包括整体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