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请北大资源张总您是怎么看待目前的竞争格局?
张志高:我昨天到清华做了一个演讲,题目就是互联网思维与商业地产模式创新这么一个演讲,在会上我遇到廖总,让我参加今天这个活动,每次参加搜狐焦点产业新区的活动,感觉非常好。每一次活动都有一些惊喜,包括刚才卢教授的演讲,受益匪浅,会后还要继续向卢教授请教,包括产业研究院的报告也非常好。王东升王总在这一块绝对是资深的领军人物,刚才你第一个问题,我想讲一讲目前有没有绝对领先的产业地产的这种产业地产商?我个人认为目前还是没有一种领军地产商。比如王总这一会儿做得非常大,但是这个大来讲怎么衡量呢?我认为绝对领先的企业有两个标准来判断。第一个你应该有绝对的市场判断,第二你应该有保持这个优势资源和能力。举个例子,小米手机其实它是一个互联网品牌,2010年创立的这个公司,到2012年的时间,2012年卖了719万部手机,总值126亿。而且它的米粉非常之多,这是一个绝对的遥遥领先的领袖企业。再一个就是万达广场,万达广场似乎一夜之间,到处都是万达广场,我说的这个情况是2013年之前的万达广场。什么意思呢?万达广场在去年2012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这个颁奖上马云和王健林有这么一个亿打赌,王健林当时还调侃马云,我给马云先生打一个赌到2020年,十年以后,如果电商占据了销售的50%市场份额,我给马云一个亿。如果说到不了50%,马云给我一个亿,事隔一年以后,也就是2013年12月10号,王健林再次出席在央视财经论坛上,他说这个打赌不算,他现在已经开始转型做电商了,万达广场曾经是个非常遥遥领先在这个商业模式下的一个企业,但是下一步他就面临这么一个转型。到底后来以后电商谁走在前面,这就不好说了,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主持人:谢谢张总通过一个故事通过赌局来讲了这个,产业地产目前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互联网思维,在众多因素前提下,产业地产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现在有请远道而来的陈总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观点。
成威:众所周知,中国楼市红利,人口红利,出口红利作为中国经济的三大动力的正在目前逐渐的消退。目前中国的经济应该说属于一个转型期,这个转型期到底怎么转?往哪里转?其实不光是中国当政的高层在思考,每个中国人,每个企业都在思考。十八大以后提出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包括还有农业现代化。其实我理解这应该说是我们的政府不仅是在释放一种希望实体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而且也是在希望实体经济回归的一个信号。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小小的看好,特别是是回归。希望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大家刚才也都说了,特别是王总刚才说了有很多传统的房地产转型,比如说像携信地产(音),传统做房地产,三年前开始思考转型。也有新型的一些企业,包括医药、互联网等等,都在转型。但是也有转型很成功的,但是是不是中国的经济需要这么多的非专业领域的企业都去转型?中央的政策目前给大家应该说,我理解是释放了一个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释放了一个更广阔的政策空间。所以作为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转型为产业地产的携信(音),我们觉得未来的产业地产应该有更广阔的市场。会不会形成超级的像万达,原来住宅的万科到现在的万达,我认为未来我个人认为是不会形成这种一家独大,一枝独秀这种格局。而且我觉得如果说形成这种一家独大,一枝独秀的格局的话,我觉得是产业地产一种悲哀,只有这种产业地产形成了一种群芳争秀,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的这种格局的话,中国的经济才是真正的转型成功的时候。
主持人:目前到了这样一个环境和阶段,众多的因素之下,产业地产是不是具备了这样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孕育形成这个行业真正的领军人物?有没有真正的领军人物存在?张总刚才说了他觉得不存在,那么王总您怎么看?
王东升:我觉得短期内形成巨头的市场集中度很高情况下是不现实的,产业地产涉及的行业太多了,在一个行业,一两个领域形成巨头很大,但是更加促进,更加活跃。短期肯定是早期进入的,北大也好,平安也好,华夏也好,先发优势还是有的。同时在近几年的经验教训能支持他们更快的往前发展。刚才大家讨论的产业园区巨头标准,我也想谈谈这个,其实我们公司内部一直考虑如何评价一个项目成功?还不说巨头这个概念,过去更多从地产转过来,更多以销售额,回款数,利润率来衡量。但是拿到产业园区项目是无法衡量的,产业园区是满足多方人的利益,政府的诉求我要发展区域经济,我要给地方GDP做贡献,我要给当地老百姓就业解决问题,同时还想解决当地的区域快速发展,改变城市形象的问题,这是政府的诉求。那么企业的诉求呢?第一它要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它的经济效益,产业园区开发商、运营商,我要通过开发运营我要获取利益。这是三个参与市场主体直接诉求。那么背后诉求还有比如说这个行业是否是重复建设很厉害?现在做一个钢铁产业园,水泥产业园国家肯定不会同意的。评价标准首先是满足参与三个市场主体他能够形成平衡化,政府利益、企业利益、个人利益,同时公司获得合理的利润去支持你下一步发展这是第一个标准。
第二个标准刚才前面嘉宾也谈到了,可能未来这个产业园区到底给社会创造多少贡献?这个贡献可能更多一种社会价值贡献,真正的提高产业效率也好,在产业链创造价值,提高产业效率也好,或者有多少科技创新成果,确实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这是更多的政府也好、同行也好,促进社会发展、区域发展进步形成更好的价值。至于像传统地产的评价标准可能放在第三、第四位,这是一个标准问题。
张超:我有部分同意王总的观点,我们如何评价一个园区是一个好的园区?当然作为园区的载体建设,实际这个东西的变数是不大的,这个并不是我们最终诉求。刚才卢教授也讲了现在都在搞招商,我也认为是这样的,可能在现今这个状态,刚刚步入各个企业在寻求自己核心价值的过程中,目前这个状态同质化的竞争和同质化的能力是存在的。同质化的状态是存在的,永远会面临这么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招商需求逐渐和被招商需求之间的有限性资源,以及结合刚才王总讲的,在实现地产收益过程中,政府的最终诉求是什么,我们又为区域经济做了什么贡献?浅显一点可能是税收,然后就是外部人才的引入,对本地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的一种贡献,可能也是从大家的运营商不同的发展历程,和他本身具备的资源上,大家的评价体系也是不太一样的。我觉得未来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园区投资商和运营商,可能逐渐把产业地产可能在几年之后是一个伪命题,你的最终诉求不是地产,地产是一个手段,那么最终诉求是什么?我觉得是一种着眼点和诉求点的转变。是不是实体的这个产业?这个是对目前从业者来说,或者在这个行业的企业来说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把我们定位地产的诉求,转化成为对于产业的诉求,有可能基于这么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