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嘉宾:搜狐公司副总裁、搜狐焦点CEO曾伏虎
说了这么多接下来要进入本次峰会的正式议题,首先有请本次峰会的主办方代表,搜狐公司副总裁,搜狐焦点CEO曾伏虎先生上台致辞。
【曾伏虎】:尊敬的各位朋友,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内生·均衡 2014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我谨代表论坛主办方,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的论坛主办希望帮助大家在2014这样一个不变革的年份里面能够理清形势,把握宏观,把我们的论坛主题定作内生和均衡。目的就是在当下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和我们的企业朋友提供决策的参考指导。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创办于2011年,四年以来承蒙各界朋友对我们的大力支持,论坛已经成为了国内产业界最具影响力的一场盛会。综观搜狐焦点产业新区的发展壮大,也是得到了各位大力的支持和帮助的。
我们想在过去的四年当中,我们整个产业新区这块的发展,一直在关注着四个方面的需求。
第一,新型城镇化下的房企转型需求。最近十年来房地产成为整个中国经济最热点的话题,整个行业出现了从现象到趋势变化。根据我们的监测,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基本停涨,二手房呈普遍性量价齐跌,二三线城市处于大力消化库存的长周期之中。在这样房地产发展环境大的趋势之下,很多的房地产企业也开始在寻求他们自己的转型之路,像绿地、首创、万科这样的企业为代表的一些知名的房企在不断的增大,商业地产和产业地产这方面的比重。中国房地产行业也越来越强调专业化分工,强调产业的细分,我们所发展产业地产的领域无疑将是一些大型房企重要的转型方向,我们焦点也有幸在四年前就在这个领域进行了率先的媒体布局。
第二,园区市场化趋势下的优质媒体需求。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园区经济长期以来为政府、政策上所主导,这一情况使得“园区”看起来阳春白雪,但脸谱化倾向却非常严重,对有众多选址需求的企业来说,难以甄别有效信息;随着园区建设日渐市场化、社会化,行业急需一个具备互联网气质的、懂的用户体验、商业化、接地气的媒体平台,搜狐焦点产业新区就提供了这样的资讯,并形成了优质的内容生产能力,为用户提供一手的、鲜活的、专业的、独家的园区资讯。
第三,激烈竞争下的O2O平台需求。中国有多少产业园区,又有多少种分类?相信这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也很难搞清楚,大家的思维方式和评判方式也不一样。面对数量庞大、种类庞杂的园区,大家都在招商引资的工作;中国有多少家企业,又有多少家企业正在迁移、流动、选址、新建等等这些问题?不管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需要有一个平台,能够梳理这些信息,建立海量的、标准化、可比较的数据,能够帮助到园区的发展,需要帮助需要支持的企业们。我们搜狐焦点不断解决这个问题,以互联网信息平台推动商业合作,推动商业合作的达成。
第四,集约大潮下的资源整合需求。集约经营是园区经济的永恒的主题,土地日益稀缺,政策监控更加严厉,园区集约发展的面临更高的挑战,我们认为唯有社会分工更明确、参与者更专业,才能够让园区发展更加节约。作为一个社会化程度还不高的行业,亟需资源整合,亟需资源聚合者,提供交流、了解、合作的平台,包括大观园这样线下的平台,都是帮助我们在集约环境下更好的,更有效的整合。搜狐焦点是在线的服务商,我们努力实现,现实存在日益明确的需求,希望能够做行业共同成长的伙伴,不断的创新,持续的进步,为中国园区经济的“内生·均衡”的行业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朋友的到来,并预祝“责任·价值 2013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演讲嘉宾: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 王旭
【主持人】: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之所以走到现在这个地步,是因为把握市场当下非常重要的需求。比如说新型城镇化下的房企转型需求,以及园区市场化趋势下的优质媒体需求等等。感谢曾总,同时也带我们进入本次峰会的一个主题,就是内生发展以及均衡之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我们想把经济发展好了,除了考虑到需求之外,政策也是非常的重要,我们今天峰会也特别邀请到了一位来宾,我们掌声欢迎特邀嘉宾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王旭上台致辞。欢迎!
【王旭】: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2014(第四届)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首先我代表商务部促进局对本次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3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边境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蓬勃发展,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又是新型产业的集聚区,发展方式转变的试验田,这类园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
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类园区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拥有更多的机遇。园区如何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更加充分的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活力的提升,进一步探索内生转型的动力和途径,促进质量和效益的增长,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商务部促进事务局作为国家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政策,为园区和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促进服务,根据国家的产业规划,通过与境内外投资促进机构、商协会、咨询机构、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整合产业。实效性的各类投资活动,为园区提供全程式投资咨询和服务。
女士们,先生们,展望未来,中国产业园区的发展中心,将招商引资向优化管理转变,从零散方向向拓展产业链和服务链转变,从园区建设向园区创造转变,从单一产业功能向产城融合,产业链集聚转变,从原先的竞争向园区合作共建转变。顺应这一趋势,我局将充分利用投资资源,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园区发展需求为导向,为各类园区提供形象塑造、产业规划、考察对接、项目协调、人力培训各方面的服务,齐心助力园区实现质量和效益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演讲嘉宾:著名经济学家 赵晓
【主持人】:我们接下来要和各位分享一下机遇与继续,接下来有请著名的经济学家赵晓为我们带来主题演讲,机遇与继续。究竟继续该如何继续呢,我们掌声欢迎一下赵晓。
【赵晓】:我们现在的经济肯定是碰到了一些问题,很多朋友也感觉到了日子不是特别的好过,包括我们讨论产业园区,我们也是期待着产业园区能够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问题。首先我们看到,支撑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一些红利的因素,或者叫动力的因素在逐渐的消逝。比如人口红利,已经从人口红利逐渐的转变成了人口负债。人口福利一去不复还。再一个是出口红利,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出口速度曾经高达30%以上,后来降到20%,然后降到10%,现在我们看到出口甚至有时候出现了负增长。楼市的红利,楼市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曾经高达20%-30%,现在楼市的红利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过去我们是用三个低成本的因素来抗衡,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企业面临着日益上升的三个高成本的因素,这使得企业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更加感觉到压力。第一个是高政务成本,我们的税收成本大国是比较高的,我们税负指数是最高的之一。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负债,换句话来说我们要获得公共的产品和服务,实际上是支付了非常高的成本的。再一个因素就是我们的金融成本也非常大,我们知道德国一年期的利率是3.5%,美国是2.5%,日本是1%,但是我们国家基本上接近7%,是不正常的。如果是影子银行的话,可能会在1倍以上,民间的借贷金融成本会在20%以上。我们的土地成本也是越来越高,这三个高成本因素就像三根绳索一样勒中国的企业。
我们用三个低成本的因素跟前面我们说的三个高成本的因素来抗衡。一个是低人工成本,再一个是低人权成本,还有一个是低生态成本。但是我们现在这三个低成本都在变成高成本,我们的高成本越来越高,但是我们的低成本在逐渐的消失,所以企业就不知道怎么办。
另外我们还看到中国经济有三大风险,兵临城下。一个我们称之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风险,再一个是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风险,还有一个是中国经济的制度性的风险。什么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风险?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就像一辆车,这辆车里面油还是很多,但是车却越来越跑不动了,这就显示出整个中国经济的结构,甚至它的增长模式都已经出现问题。我们看到全要素生产力在改革开放之后,曾经有两个高峰。然后在加入WTO之后有一个很小的高峰,但是随后是一路的滑落。在2010年之后已经变成了负的,这就显现出我们这辆车越来越跑不动。基本上说来,我们国家的投资瓶颈回报只有2%点几,比一年期贷款利率低得多。我们投的越多,从经济成本角度我们亏的也多。
相对应的一个现象,就是负债水平不断的上升,总负债已经上升到了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接近300%,换句话来说,我们这辆车再要往上跑也跑不动,从增量资本的投入产出率来看,我们基本上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我们可以接近7%,通常只有3%左右,这个显示出经济里面有很多的问题,跑不动了。
我们看到企业金融部门、政府以及居民的负债都上升到相当高的水平,比如说我们过去的居民负债是比较低的,但是这些年由于大家买房子,其实居民的负债水平已经攀升到了超过欧美的水平。
我们看到中国整体经济的资金利用效率不断的下降,许多的企业甚至地方政府,事实上已经处在技术上的破产,这就是一个结构性的风险。再一个我们看到周期性的风险,周期性的风险指的是美国经济好转之后,宏观政策可能会收紧,从而导致美元回流,进而引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市场的这样一个资金的收缩,从而导致周期性的风险。我们看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历次美元指数的上涨都引发了全球巨大的金融和经济风险。80年代美元的收缩导致拉美经济危机,90年代美元的收缩,导致了亚洲金融危机。当前我们看到,好象美元正处在新一轮的升值的时间段,或者收缩的时间段,这个会不会带来对中国经济周期性的风险,这是大家极为关注的。
我们看到美国经济已经确定性的往上走,欧洲基本上也已经进入到谷底,欧洲今年的经济可能出现正的增长,今年是负的0.5,只有中国现在好象处在非常艰难的,不知道怎么走的一个状态。另外中国经济有深层次的制度风险,中国正在进入到改革的攻坚阶段,而且是全面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转型带来各个方面改革转型的压力,也带来风险各种因素。
从社科院2013年社会蓝皮书显示,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已经由每年的几万起发展到每年的十多万起。财政部的财政预算显示,2012年的“公共安全”支出超过7000亿,这个数字也超过了经费的开支。这些都显示实际上是制度的一个风险。
中国经济能不能够还回到比如说8%的增长通道,中国经济从更长期来看,能不能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还是会向历史上的国家那样,掉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坑里面去。
我们看到,如果从潜在的增长率来看,中国经济实际上是可以回到8%的增长通道来,换句话来说,如果在8%的这样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并不会有经济过热,也不会有太高的通货膨胀,经济是可以承受的,我们有这样潜在增长的可能性。但是要真正的实现我们讲的这些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现在保的是经济不要掉到7.5%以下。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经济仍然有它的一些机会,这些机会我们也要关注,第一个我们看到我们有天量的外汇储备,到今年的3月份,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接近4万亿美元,这个成为我们抗击金融风险非常重要的一个屏障。我们有这么多的子弹,中国真正爆发一场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并不是那么大。这个可以说是我们的一个机会。
还有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的城镇化仍然有一个“大坑”没有填满,这个大坑意味着中国内需的扩大,所以我们今天也有一个主题,叫内生平衡,内需在通过城镇化释放中国经济的内需增长潜力方面,我们看到还有许多的机会。从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基本上接近日本70年代的水平,但是如果从城市化率来看,我们只相当于日本1954年的水平。所以我们城镇化的进程跟中国国民经济进程相比,至少滞后了大概有20年。如果我们关注到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是在日本的城镇化基本上到了80%左右泡沫破裂,我们中国只有50%几,日本城镇化率30%到70%的过程当中,整个的日本经济结构,日本经济的增长,包括日元的汇率,其实有一些非常跟泡沫崩溃非常不一样的走势。
参考日本的情况,参考日本的各种数据,包括日本制造业的工人工资,占产值的比重等等,这些变化来看,我们推测,我们把这个数据做对比。比如说日本的工资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日本人的工资水平是不断上升的。从1960年代占整个产值的比重40%,上升到19775年代的超过70%,一个很大的比例的提升。我们看到整个中国大概还不到日本的一半,也就30%几,我们的劳动虽然工资这些年在上涨,但是工资占整个附加值的比重,其实仍然是很低的,没有办法跟日本高峰时期相比。然后结合种种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我们的人均GDP,我们的城市化的进程,我们的工资水平占附加值的比重等等,我们大概有六个继续猜测,第一个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会继续向前,城市化进程继续向前的过程当中,我们相信中国的工资水平还会继续上升,尽管我们的最低工资已经每年在上升,但是我们相信,工资水平还将继续上升,占整个附加值的比重也会稳定的上升。然后我们会看到,在工资水平,工资造成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同时,其实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总体上来讲,我们会看一个季度,两个季度,甚至一年这样的一个时间,我们是中长期。我们认为房地产作为土地的价格,在这个期间也会继续呈现出一个上涨的趋势,但是跟过去的上涨表现是不一样的,是一个比较平稳的上涨。
然后我们会看到,在工资水平,房价继续上涨的同时,企业必须依靠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来对抗这样一个结构的升级,包括产业园区我们相信产业结构也是要伴随着成本的上升和经济结构的上升,一定要有一个改变。
在产品结构继续升级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一个稳态的增长,这个增长速度没有过去那么快,就好象汽车换档,不是那么超高速的增长,但是基本上还是一个,比如说7%这样的一个增长速度,那么这个增长速度仍然要比发达国家,比美国为代表的,仍然要比他们高。由于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发达国家,我们还是比他们高,所以我们相信必然还会带来一个结果,人民币还是一个继续升值的趋势,尽管会表现出双向的波动,但是由于你的经济增长,你依然比它更加强劲,所以大的方向仍然是继续升级的趋势,所以我们讲到这六个继续。
第三个我们看到的是倒逼改革的机会。在当前,我们没有办法再采取一个4.0的做法,在2012年的时候实际上曾经尝试想采取4万亿的2.0版本,所谓地方的4万亿,但是搞了不到半年就停下来。今年上半年发改委曾经采取加大铁路、地铁等等,加大城市建设批复的力度,加大投资,想用这个办法来刺激经济,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今年再提出微刺激,但是总体上来看,我们看宏观调控是保持了一个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我们更加希望采取倒逼改革的办法,激发出经济本身的活力。我们看到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轮高增长周期都是由改革所驱动的,基本上80年代的改革带来高增长的周期,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新一轮增长的周期。然后加入WTO,然后带来十几年的高速增长。未来我们说能不能够在宏观调控基本上保持一个稳定,不再用4万亿强烈刺激的办法,能不能够由改革带来新的增长活力,这个是关键。
从各个发展中国家基本的特点来看,你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以后,要迈向高等收入,你是不能够依靠原来的制度平台。也不能够依靠原来的策略,所以你的制度平台必须要提升。就好象以前我们是在陆地上采油是不可以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海上来采油,这个是我们当前很重要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开始降低一些高成本,试图来减轻企业的压力,释放经济的活力。比如降低高政务成本,最明显的一个做法,就是取消各种审批事项,简政放权,包括推出负面清单的管理,最终的目的就是想降低企业的高政务成本。包括稳定税负也是这个趋向。还有降低高金融成本,我们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也作出了很多的部署,包括对民间资本的开放,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在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的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汇率市场化,基本项目开放等等一系列的表达。其中推进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利率会有上升,但是如果最终成功,一般来说利率水平会降低,这些都是为了最终降低高的金融成本。
周小川已经承诺,利率市场化在一、两年内实现。尚福林也提出要批准5家民营银行的试点。还有包括降低土地成本等等,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个做法目的就是让土地成本能够缓和下来。
我们整个的感觉,中国经济现在像一个基本的选手,这个选手在过去它很成功的登上了泰山,很多的国家都可以比较轻松的从低收入的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这个很多国家都能做。但是只有很少的国家能够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进入到高收入国家的这样一个历程,就像是爬珠穆朗玛峰一样,这个不太容易。但是大家也都可以做到,前提是必须作出改革。可能要花好几年的时间来约束自己,来改变你自己。比如原来吃饭没有什么规律的,现在可能吃饭要更加有规律,稳定比重,原来做事没有规律的,现在可能也要有规律,这样保证你的体力。以前不爱运动的,现在每个礼拜可能都要跑一次马拉松,做各种运动。登山要跟其他人合作的,所以还要进行团队的训练。由此经过数年之后,其实我们会发现很多人都是可以登上珠峰的。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基本也是如此,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现在面临许多的困难,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经济内在的一些机遇,以及一些大趋势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看到,这里面中国经济,包括整个中国的制度平台,需要进行改变,需要进行升级,才有可能继续往前则的这样一个趋势。
演讲嘉宾: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 马宇
【马宇】: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搜狐焦点产业新区提供的机会,来跟大家进行交流。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内生·均衡”,我们一般理解“内生”是动力机制,也就是说发展是什么驱动的,动力来自何方,“均衡”指的是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你的目标是什么,发展目的怎么样的。但是今天我们还是聚焦在开发区上,大家都知道中国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不管我们说你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还是说具体到某一个开发区,实际上都是宏观经济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谈任何事情,无论是点大还是点小,都必须考虑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所以刚才赵晓先生谈的宏观、机遇与继续就特别的重要。因为我们看任何一个开发区的时候都会发现,所有的因素都是我们要考虑的一次重要的节点。当然我在谈的时候也是从这里面切入,但是会稍微小一点。
首先做一个提示,也希望大家从这三个角度看一下开发区的发展。就是三条历史发展的曲线,一条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一条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还有一个是今天说的开发区发展历史。
我想通过这三条曲线做一个探讨的话,就发现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事情,就是三条发展曲线高度吻合,这也就证明,这三者之间的发展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刚才赵晓博士在谈的时候已经做了一个曲线出来了,做了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你是要按照增长率来看的话,假如从每年的增长率来看,你会发现波动非常大。80年代到现在,30多年中在每一个时期里面你会发现有些时候是非常剧烈的,尤其是在80年代的时候。但是刚才赵晓先生也说了,这里面实际从相对比较大的周期来说是三个发展高潮。
一个是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高潮,这个时候是中国经济增长从原来的完全计划经济转向开始改革开放,开始引入市场经济成分,这个时候有了一个发展高潮。当然在这个时候,由于是刚刚开放,所以你会发现那个时候经济增长年度增长变化会非常非常的剧烈。
第二个高潮是邓小平南巡,邓小平南巡以后,中国经济有了非常快的发展,一直持续到90年代后期,从1997-1998年以后开始速度放慢,维持了三年左右的时间,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又展开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一直到2007年。
2008年以后由于国内外的叠加导致经济增长的问题,最近几年经济增长在8%上下,前面几年,2008年以后由于4万亿的刺激还维持了8%以上,但是最近这两年我们是到7.5%,今年我们也说要增长的话,我们定的目标是7.5%上下,没有一个说7.5%以上,或者必须完成7.5%,所以这样的话跟去年基本上差不多,到现在是7.5%的增长。能看得出来经济增长的曲线非常明显。另外我们一个看改革开放的发展,为什么会有三次增长的高潮是来自于三次改革开放,三次改革开放释放出了各种各样的红利,当然最主要的表现是在经济领域里导致三次增长高潮,这个是前面改革开放的释放,这是一个曲线是吻合的。
另外可以互为因果,或者很难区分开,毕竟宏观经济是大的,开发区发展是下的,开发区发展也是有三个高潮。大家可以看,开发区的每一次发展,一开始我们说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无论是从大的开发区,比如经济特区。我们从去年开始搞经济特区,这个毫无疑问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这种经济特区的发展也推动了国内的改革开放,因为它是一个缺口。我们当时说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到了1984年我们又搞国家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做了14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到8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我们说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这一个时期,我们基本上保持在全国大概有十几个国家级的开发区。但是第二次开发区的发展高潮是来自于1991年底邓小平南巡,1992年初开始推。那次改革开放增长是全国上下开发区的迅猛发展。现在回过头来说,那个时候开发区发展的有点过大、过快。确实在当初发展情况下,各地从国家到省,一直到乡镇,几乎都在开发区,所以那个时候开发区说全国有上万家,有内在的需求,也有会只是圈一个区,并不是经济增长的点。
还有一个开发区的发展高潮是在加入WTO以后,因为加入WTO预示着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向深度和光度发展,这个时候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原来主要是局限在沿海地区到内地发展,到延边,甚至深入到内陆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国家的开发区深入到全国所有的地方,并且这种发展慢慢慢慢的开始从趋势上来说增多。现在开发区截止目前为止是245家,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开始基本均衡,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也有,再加上各种海关开发区,保税区等等在中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到现在我们要全部算下来,不算省以下,只算国家级的,在我们经济总量里有差不多到四分之一,20%以上。因为现在只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算起来的话在整个经济总量里占到9%左右,相同数量的高新区再加上其他的,这个比重在中国经济里面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另外在其他的一些重要领域,比如说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方面,或者说我们的高端经济出口的方面,在开发区的聚集度更高,达到30%、40%,有的达到50%。所以可见,这个开发区的发展和我们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和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是有同步的,这个对我们区域考虑下一步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里我们谈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全面深化改革为今后开发区的发展奠定基调。这个也是我们一直在谈的。我们开发区的发展只是争夺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宏观所有问题的影响。当然,目前来说我们现在整个处的阶段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就像刚才所说的,前面三次改革开放高潮都是有特别明显的一些点,比如说第一个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点,第二个点是邓小平南巡,第三个点是加入WTO,而这一次我们可以说是中国的第四次改革开放,这两个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的决定。这个是我们今后所有发展的基本基调,无论是你的目标确定,你的活力的来源都可以从这里面找出来。
比如说现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根据赵晓博士谈到,我们中国经济有一个问题,就是增长速度在放慢。刚才看到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实际上欧美国家也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但是经过这几年的起伏振荡,慢慢慢慢已经到谷底,或者开始从谷底往上升。我们刚好相反,我们前几年增长速度很快,而现在我们开始速度下滑。我们自己说的,是我们主动调低增长速度,我们更关注内涵。我们对自己说了,不再去追求8%、10%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我们更关注的是内在增长,对民生的作用,更考虑这些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现在经济增长里面遇到非常大的问题,动力不足。为什么新一届领导人现在一再强调,通过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释放红利。这就是在寻求我们新的增长点,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我们这次谈主题是内生,从开发区的角度去谈内生动力,你的动力在什么地方?国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国家问题解决得好的话,会给我们整个的宏观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正能量。同时也给我们开发区的发展带来充足的动力。但是假设释放的比较慢,释放的不够,你就会发现经济增长是步步为艰,这个就非常的难了。这里面我们看释放动力释放到什么地步。我们到现在深化改革从去年开始,不是10月份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前面深化改革我们已经做了一些事情,到现在为止一年多了。但目前为止我们依然没有解决增长动力,目前我们也看得出来,我们的增长整体的情况还是不好,还是在寻求动力。包括中央领导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为什么使劲推改革,前面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包括国务院现在李克强一开始上任的时候就提出来,或者说是承诺,本届政府要减少三分之一的行政审批。到现在我们已经差不多做到了,当初统计1830多项左右,是国家级的,而现在我们已经取消了400多项,取消三分之一600多项,我们一年过去已经取消了400多项。但是这400多项发挥作用了吗?应该说起码没有发挥明显作用。包括李克强总理前几个月召开会议的时候就问到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取消几百项,意味着本届政府取消几百项还剩三分之二了,你们感受到这个活力出来了吗?企业是最直接的,最敏感的,你释放了多少,审批和改革有多少,企业经营落到我这哪个最直接,最准确,而这些民营企业家有点没法回答的,你没法回答他就知道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这是很可怕的一个事情,你做那么多的事情,取消400多项审批了,居然对经济增长没有起到那么明显的推动作用。为什么?通常我们说的,取消400多项含金量远远不够。我们这次的改革决定,说到根本的是要从原来政府主导经济增长,变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我们当然说前面的三次经济增长高潮,我们都没有解决市场决定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来前面三次的增长,每一次都是增加了一些市场化成分,都通过市场化改革释放了一部分动力,但是没有完全转过来。第一次80年代改革开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个时候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到了小平南巡以后,改革开放大规模的引进外资,扩大出口,特别是通过市场化的这个东西带动经济增长,那个时候是提出搞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加入WTO是纯粹改革开放很明显的措施,更是通过市场化的这种措施个,尤其涉及对外开放这方面带动经济增长,也是增加市场活力。但是这三次都没有解决政府主导的问题,只不过是政府慢慢在退,但是政府还是在起决定性的作用。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必须从原来的政府主导转成市场主导,这是最根本的,但是这个转就意味着政府的决策,或者政府的权力受到非常大的制约。原来我们看任何一个领域,就是在经济领域里面,所有的投资你进入哪一个行业,能不能进去,进入到什么地步,你这个项目能不能动,全是政府说了算,而现在是市场决定,是由企业决定,企业根据它的市场判断决定应不应该往这个行业投资,我在这个行业投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应该怎么做这是企业决定。可是这么一做要把政府的权力剥夺,要交给企业,交给市场,这说实话是一个很大的调整。现在无论对中央政府还是对地方政府,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选择,所以我们大家都看到,虽然高层领导一再推动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目前为止解决的还是远远不够。因为这里面政府职能的转变,不是我们想的一下政府说了让你放权你就放权,现在放的权都是皮毛的权,根本的权都没有放,所以我们的活力就一直没有释放出来。
我曾经做过简单的一个推算,不是严谨科学的推算。我说假如我们要政府放权到位,取消了现在的投资审批权,取消了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审批,打破行业垄断。并且在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可以给我们国家的投资创造上百万亿的空间。我们现在这些年一直说没有投资风险,同时你发现中国有的是投资机会,有的是有投资的,但是你进不去,政府管着市场准入。这个要打破,必须让存量资产,尤其国有企业存量资产活起来的话,你会发现能产生上百万亿的投资空间,这是什么概念呢?意味着假如在今后十年、二十年的宏观经济增长里面,可以给我们十几二十年的宏观经济增长起到很充足的投资推动力,而这些年我们的投资往哪投?搞来搞去只有房地产,除了房地产没有地方投。可是打破市场垄断以后,你看看这些领域,我们说的包括这些最大的伙伴领域,比如说金融,比如说电信,包括交通运输,商贸物流这些,甚至即使非常传统的领域,比如机械制造、汽车、电子、农业,就像这样的一些传统领域,你觉得已经没有投资空间了,中国所有的行业几乎都是供大于求了,还有投资空间吗?你要把市场准入打开你看看有没有投资空间?比如说汽车,非常简单的一个例子,我说你要是把现在的汽车市场准入打掉,不管是外资还是国有的民营资本,包括国内其他的国有资源,要想投资可以随意投,不需要国家部门审批,你看这个领域会有多大的空间出来?上百亿的投资可以出来。就像这样的领域看起来是完全饱和,中国是汽车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所有的汽车总量都在增长,你放开这个还会有新的空间吗?绝对有,不是小的。可以是几十亿投资,按照国内是上百亿人民币。现在我们是农业大国,农业现在利润太薄了,根本没法在里面投。我说你要去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农业里面无论是农业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农产品深加工,你真的要把政策理顺了,把市场准入放开,你看看会是什么样。这里面的投资那比汽车行业可要大多了,不是百亿的投资,是按照千亿量来计算的。
这里面的投资空间是非常大,但这些东西为什么释放不出来?政府管制。到现在政府的管制还是在市场准入上,管住市场准入后面所有的都活不起来。可是从市场准入转变成事中、事后监管,意味着权力向责任转变,从权力向服务转变,政府能做吗?这对具体掌握权力的人来说这是要命的事情,所以说的容易,做起来非常难,眼瞅着有那么大的投资空间,那么大的经济发展的活力在那摆着,你就是释放不出来,李克强说多少次了,拍着桌子说这个事情,没用,还做不到,我们说不管怎么样,这是必须迈过的坎,基本原则已经定了。按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重新设计政府架构,去确定政府职能的话,很多的政府部门根本没有必要存在。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说这个论断一出来,有些部门存在的理论依据已经完全消失了,可是现在我们没有这个部门,这个也是现在很难往下走的原因之一。
这里面我们看到动力机制的问题。还有这次改革更有趣的就是今天说均衡的问题,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我们开发区来说同样也是这样。
今天的主题,全面深化改革奠定的基调是决定你增长动力来自于何方,同时也确定发展目标。我们具体到开发区来说的话,就体现为这几个方面。刚才我们谈的从这几个角度都看得出来,一个是我们下一步开发区的动力也是一样,也是来自于更深入的改革开放。当然还有的时候,比如说均衡发展,就是你的发展模式,发展内核的这种转变,实际在这里面也都能体现出来了。我们说形态变化,一开始建立开发区的时候我们完全把它作为生产单位,生产区域来考虑的,叫产业园区。无论哪个角度都说产业园区,是个生产。并且一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到生活设施,从最近这几年才慢慢开始做产城融合,但是下一步开发区发展是建立产城融合,不是纯粹的生产区域,而变作既生产又生活的区域,这对我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点,并且还有一个内涵拓展,是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
大家看现在开发区再拓展的话,基本上是要占领原来的农村地区。而这个也非常重要的,就是你必须同时解决原来的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的问题,也就在这里面会出现城镇化的问题。这对我们下一步对开发区是特别重要、特别困难的挑战。同时这里有特别重要的要求,要求生产和生态的协调,咱们说均衡发展,不是说一条腿走路,是必须生产要和生态、生活结合起来。所以这对我们来说也是特别明显的要求。第三是开发区评价体系的变化,原来开发区的评价基本上就是看经济增长,你的经济增长怎么样,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跟经济增长最密切的是招商引资,所以招商引资是成了非常重要的指标。而下一步开发区的评价体系变化可能就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这个时候你说经济增长,或者说你招商引资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并且在整个评价里面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本地区这些人的生活指数,生活质量指数是最重要的。生活质量指数包括就业的问题,包括收入增长的问题,当然包括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假如说空气、水、土壤污染比较厉害,这个时候你很难在这些指标上达标,所以这个对我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点。当然大家知道,包括我们在这次改革对地方,或者对政府关联的业绩评价,说要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要加强生态指标的权重,包括一些民生的指标权重增加。
所以对我们来说,下一步怎么办,也就是说我们的路径选择问题。路径选择问题,我们看是两个,一个是国家的哪些政策会影响到开发区,另外就是开发区如何由外源式发展向内生式发展转变,怎么建立内生型发展模式,这对任何一个开发区,无论是大是小都必须考虑的问题。这里面国家层面的政策变化,除了国家改革涉及到的一些方面,对我们开发区影响最直接的有两条,一个就是下一步政府到底管什么,第二个下一步的市场准入开放扩大到什么地步,进度是怎么样,我们说的时间表,这个可能是最重要的,国家现在也在做这样一些事情。但目前为止,还不是非常的明显。我们说管理体制改革,原来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是具有优势的,咱们说的一个是部门少,另外效率高,一个部门可以管区外同级政府十几个部门的工作。这个是原来的比较优势,在整个经济管理体制比较繁琐的情况下,而你简化这个是比较优势。假如改革推进到位,这个反而对我们开发区来说,比较优势反而不存在了,因为都统一了。你也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原来这个地方审批效率高于其他地方,以后大家不审批无所谓高于别的地方,对我们来说的挑战,大家必须考虑这个问题。还有我们说的负面清单,但是目前为止负面清单推进这块非常的难,包括现在走的最快的上海自贸区,前两天刚刚又出了2014版的负面清单。但是实质性的市场准入突破到现在为止没有,这个最先进的一个都还没有见到效率,那么我们其他的在做的对我们是有帮助,但是目前为止没有太大期望,这个要看下一步的问题。
后面对我们来说,我们开发区自己大环境我们关注的要适应它的变化去做。另外我们自己可以通过一些角度大体归纳一下,第一个目标效率,刚才说了原来开发区的评价指标,可能是地方政府或者是中央政府评价你的指标变化,你自己的评价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第二个规划要调整,原来我们只是作为生产区域来规划,当然就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在你必须做成新型城市来考虑,所有的开发区,无论大小都是新型城市,而这个新型城市最重要的做好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甚至农业的同时,还必须考虑整个区域生活的问题,整个规划要重新做。我知道原来规划,做基础设施和做生活区域肯定都不一样。还有一个我们说的生态领域考虑的话,很多的地方需要调整。当然还有一个体制调整,现在各地也是正在变化,包括一些新区管理模式,原来是管委会的模式,现在有一些也在变化,但是这个根据自己的情况看下一步怎么做,尤其是涉及下一步政府体制改革的政策调整,还有国家的调整,我们关注适应它的变化,或者推动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而开发区自己的发展政策也需要进一步调整。第三是发展方式的调整,发展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招商引资的问题。任何一个开发区招商引资都是龙头工作,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把我们的增长方式完全寄托在一种外源式的增长上,因为招商引资都吸引外面的生产因素,这在前面三个阶段发展的时候没有问题,那个时候发展基础非常弱,并且原来开发区基本上是一清二白发展起来的,没有资金,没有项目,原来产业基础都在开笔区里,所以必须通过外源式,通过招商引资来做,而现在我们的开发区基本上一个原有的区域基本饱和,再有新的项目空间很小。你再有新的项目,这个要求和原来完全不一样。还有本地的企业,现有的企业怎么办,所以我们一再强调,现在如果招商引资要从招商引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迈进,从原来的招商引资向同步促进转变,而同步促进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单项招商引资的问题,而且投资促进本质是给各种生态要素提供更好的环境。这个首先体现是本地生产要素,就是本地的企业,本地的人能更好的创业,本地的企业能更好的发展,这才是投资促进最根本的。只要你能让本地的生产要素发展的好,那么对外部的生产要素就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方式调整从原来纯粹技术的要素,到现在更加重视内在内部生产要素的激活发展壮大,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调整。
从这几个角度简单谈一下,具体细节以后有机会可以再谈。谢谢!
演讲嘉宾: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硅谷联络处主任 谈锋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转向国际。看看海外园区发展的新动向,通过考察我们了解到,第一海外园区的发展势头良好,而势头有什么秘籍借为我们所用呢。第二为什么中国园区纷纷选择出海,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带着两个问题接下来聆听下面的演讲,他是拥有着丰富海外经验和深刻见解的海外园区的华人先锋代表,就是谈锋先生,现任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硅谷联络处主任。我们有请他为我们讲述海外先锋园区新玩法。有请!
【谈锋】:各位上午好!刚才听了几个领导演讲很受启发,刚才马总讲到是我下面会涉及的关于硅谷的业态,还有硅谷所谓高新地带是怎么做产城合一的这块问题。我目前是中关村驻硅谷联络处主任,我在这个岗位上做了11年,我在硅谷生活工作了25年,主要是为中关村的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主要是为管委会在那做中关村的海外窗口,在硅谷方面我们有一些观察,根据大会主办方的要求,汇报一下硅谷这个地方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推动硅谷的创新创业,把它的理念推动到高新区来。
硅谷的启示录给大家看一下,硅谷的精神总结为几句话,第一句话就是挑战权威。我们可以想象像斯蒂夫乔布斯和其他的创业大佬,他们从小就是挑战权威。再一个不同凡响,这句话英文原文是语法不同的两个词,是乔布斯力排众议发明的一个词贴到高速公路上。第三句话是改变世界。
大家对硅谷很熟悉又不熟悉,各位在座心目中多条因素,您认为硅谷是一个地方,或者是一个行政区,或者是一个科技园,我们这里讲产业新区都不是,我总结硅谷三句话,第一个结构松散,第二个无为而治,第三个就是英文持续发展,因为它对我们高新区在座的领导比较新奇的是,第一他们是计划的产物,第二个它不是优惠政策所产生的,第三也没有治理机构,这给硅谷观察和研究带来巨大的困惑,基本上找不到资源,因为没有管理机构,没有统计机构,什么都没有,就是没有人管,它发展的很好,我们怎么科学的来定义它,还是有科学定义的。
我们第一中国高新区要素方面不一样的玩法,我们左边可以看到硅谷是两个东西高度聚集,一个是人才,一个是产业,我们有科学的定义。再一个是区域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是区域经济,但是它不是跟县、市、省、州有关。再一个要素的集中有点像马总讲的,一个产,一个城两者合一,所以定义里一个产业族群高度聚集,一个劳动者居住高度聚集,而且追求高品质的高端生活,它没有任何归属,没有管理机构。我们右边是大家耳熟能详,而且亲历亲为在做多年的,就是规划产物,七通一平,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属地经济,这是我们中国的玩法。要素方面硅谷的驱动力来自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结合市场需求。价值链方面不做制造,只做高端的研发,尤其是高端的服务。要素方面人才加创业资金,资金来自三个方面,天使、风投,风投是像眼光雨露一样,并没有特定对硅谷有什么优惠,而是各方面的商务、法律、移民、破产政策等等客观支持硅谷的发展,尤其军工为主的基础研发方面的投入,而助长了硅谷的发展。
关于创新服务业特别强调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比较器重于高端技术人才,千人计划,比较器重服务业,服务业在硅谷人才比重占一大块,中国的高教制度很难跟中国无缝对接,尤其高校和重点大学是归中央管,一个区、县、市、省无法来管。世界一流大学对硅谷的发展甚至产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人才方面我们看一下,园区的人才主要是由哪些人才组成。硅谷不管它叫什么,我们今天几位领导的发言都讲到,高新区的各种形态、自贸区、高新区、经开区、保税区等等讲了一大堆,我们就看世界上公认的一流园区的五大特征硅谷是不是具备,还有各位在辛勤工作的高新区,或者什么区符不符合这五大特征。第一个是不断有新产业和新业态产生,第二有较强的内省增长机制,第三高端要素专业要素大量集聚,第四要开创领先的商业模式和创业模式。好多公司没有产品,雅虎、易倍都是发明生活模式,不是产品。还有特色产业高度聚集,每个餐馆有自己的招牌菜,这样达到内生和均衡。
硅谷的区域由两个经济特征来决定,一个特色科技产业聚集之地,第二个是高科技管理者和劳动者的高度聚居之地。美国九个县在园区,101个市和镇,硅谷这个定义官方认定的是39家市和县。2012年是40,有一个不合格淘汰了,我打打赌明年会是40个,把旧金山拉进来,旧金山有生物医药和社交。这个地图是目前找到最准确的硅谷地图,在旧金山区我们看到两个圈下有一个马蹄型的圈,上面旧金山用一个小圈,这两个是地地道道硅谷的定义所确定的地理方位。往北走一步都不是,往南走一步也不是。高端特色产业的聚集,第二个劳动者,这样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讲均衡,他们产业族群和市政特色的这种均衡分工,39个城市,像刚才马总讲的,有些城市就是产业,有些城市根本没有任何商业。我们最近知道,硅谷12个市长代表团刚刚访问过中国,也来北京了,由侨办接待。12个城市有7个跟产业有关,但是有的城市就是住百万、千万级的豪宅,是大公司CEO。第二个是商业与民居混合的。硅谷重点城市,核心区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产业地图。斯坦福就像革命火种一样,有几样要素,第一大学生的创意和创新的想法,天使和风投在这里,创业第一个办公室都在它周围。有几大的公司,Google、微软。圣何赛是一些大公司的所在地,旧金山首先定义硅谷,硅谷再定义产业具体城市。
我们关心几个数字,第一4000平方公里好像很大,但是由于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的保护,荒地占绝大部分。第二最重要是人口,我们知道美国3亿多一点,292万的老人小孩都算上,总人口只占美国总人口不到1%,可是GDP占到美国3%。就这种比例是我们值得肃然起敬的。上个礼拜我发了一个微博,风投大佬德瑞怕先生在11月前发起80万人签字,硅谷独立把加州一分为六,其中有一个州投票成功就叫硅谷州,硅谷州如果成功的话,这是我们值得关注的,会变成一个行政单位。假设硅谷州成立了,在世界排名多大呢?大概排在第20到21位。第三个要素,硅谷是弹丸之地,不到1%的全美人口,每年接受全美风投量的大约37%左右,我们根据年统计,美国的风投给各位高新区领导建议,要关注风投进入园区的总量。硅谷每年一年正常年景全年是300亿左右,硅谷从来不会少于100亿。换句话说,我们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家要把这个热钱都投到1%的人口的地方个,当然很简单,钱到它那会生出更多的钱来。
硅谷的几个亮点。第一十年一波创新 浪潮。我们从1920年代硅谷的工业体是军工,为美国的海军、空军制造电器,然后十年一个平台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社交网,我们要看到自己在高新区的发展轨迹上,在技术方面有没有十年一个创新平台这种模式。
第二是十年一个新产业。硅谷顶尖15大公司都很年轻,有12个历史不超过15年,这一给我们的启发和冲击特别大。这个12个公司产生600亿的营收,它雇佣了硅谷四分之三的人,可是大家要知道,这都是小企业在15年前成长起来的。比如说像Google历史不到10年,Facebook才6年左右,这给我们很大的思想冲击。
第三个亮点目前四大新兴产业平台。这有几大平台,一个是移动网,美国硅谷移动定义是三个,我们天天使用的智能手机,还有一个是平板,还有我们的所有车载和家居的包括智能冰箱,智能微波炉都算一部分。第二个社交,第三个云计算,第四个大数据。
第四个亮点三种人合力打造硅谷,硅谷的人,我们看园区有没有这三种人,硅谷是这三种人组成的。第一梦想家,第二领导人,这是政府取代,或者是高新区管理者、建设者和经营者取代了,在美国是企业家、创投家、创业导师和社会领袖。再一个干活的男女白领,一个园区必须有这三种人才能打造高科技的奇迹。
大家说硅谷的财富,硅谷财富早就超过了好莱坞,超过了华尔街的总和,它采用的两个办法,一个是有机增长,主要靠两个英文词,一个M&A一个是IPO,硅谷所有成功公司的历史是并购史,Google昨天又并购了一个,他们一个礼拜要并购好几家公司来成长。硅谷在纳斯达克210家公司,这占纳斯达克整个体量的30%,体量很大。并购案在去年的头三季度1%的人口并购占全美的10%,财富是靠金融平台来创造的。6月28日这一天,我上飞机前先查了一下,把硅谷六大看一下,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富可敌国。硅谷的传奇也引起我们的关注,一个十几个人的小青年办一个公司,无现金流,动不动是10亿卖给一个大公司,这里要讲很久,为什么大公司拿10亿、20亿、40亿元买这些公司,里面的价值是怎么计算的,到底买了些什么,这个挺深奥的一个东西,实际上就是硅谷的生态当中的结果。它不需要你造成正现金流,比如说我们讲Instagram这个公司几个小孩子干的公司,被Google10个亿买走,买的是客户基础,买的是创业团队,买的所有资产,买了市场领先,买了份额,最重要最重要买了时间。Google可以拿10亿自己干,但是这需要两年。现在硅谷年轻人创业,追求是两年之内10个亿卖掉,这是普通常见的现象。北京的长城所王教授在这,他们中国团队也提出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业公司,应该瞄准两、三年一个小公司10亿人民币应该做得到,这个其实取决于许多因素。
刚才把硅谷的概貌和亮点说了一下。刚才大家关注所有的奇迹背后机制是什么,我多年来观察硅谷总结了两句话,第一个三大体系,第二个十大要素。三大体系是三个事,创新、创业、创富。硅谷创新的体制是从国家的层面到地方政府,到高等院校,到大企业一条龙下来有六个梯队,我们在中国的体制下很难,比如第一个梯队就是加州大学这个体系,斯坦福不用讲了,州立大学,社区大学,联邦体系国家实验室都在那,中科院一流的院所是200多家,它是不是跟当地的高新区紧密结合,资源共享呢,是否对接不好说,有体制问题。硅谷创新的动力主要是来自,第一高校,第二联邦机构,第三合作机构,第四企业的研发中心。大家看里面有独立试验是这一块,中国没这东西。比如斯坦福研究所根本和斯坦福为关,只是用了这个名字,1940年代开始。我们今天用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它那出来的,还有思乐,是复印机,可是它的研发中心为每个人使用的图形界面、鼠标还有个人电脑,它做了巨大的贡献。还有一个孵化器和加速中心,这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我们从六个梯队看到了硅谷有一支强大的研发队伍,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列表,硅谷大企业给大家一个数,领先的大企业英特尔、思科这些企业,它的研发投入每年一般在19%-20%,总产值的19%以上,大概是这样一个数据。
硅谷最强调的就是人,我们看到教育程度,我们看到世界十大顶尖大学两个在硅谷,一个斯坦福,一个伯克利,还有两个在南加州,一个加州立功,一个CLA。我们看优秀人才的领军人物,就是40多名诺贝尔奖的得主聚集在一个300万人口不到的一个小地区。大家知道全世界只有6个国家举国之力才打造了40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美国3300名院士,其中365位住在硅谷,这个也跟人口的比例不相吻合。硅谷大家都听说了,他们怎么厉害,华人也不示弱,高科技创新精英当中主要是这些人群。
我们看最后一句话给大家很大刺激,外国人都说中国可以造iPhone,但是出不了乔布斯。我们希望中国有一天有中国版本的乔布斯,可是这些创业英雄,还有他们的后进者,无数名立志改变世界,创造奇迹,胸怀梦想的人都跑到硅谷。我的工作要拜访无数个华人小公司,从全世界各地来到硅谷创业,硅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我们刚才讲290万人口,硅谷真正搞科技的一共只有43万人,分布在这11个行业。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是遍地英豪,并不是,但是我们可以讲这43万人它产生的能量,发明创造和产生的创新产品,创新的思路绝对是改变世界,震撼世界的。
我每次演讲跟各地来访硅谷的领导都大力强调,硅谷的有效劳动者,不管是干高科技和干社会基础,做饭、看门、扫地都算上是140万左右,这里有11%的人是干创新服务业的,这个比例我不相信我们中国任何一个高新区能达到这个比例。我们说白一点,没有这14万人,也就没有刚才的43万人能干的事。一个大公司后面都是有这些公司,有几个领域的服务人员。我们稍微花一点时间分析一下下面七个点,技术、研发,你们想象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硅谷凭着一个idea要找谁,说我要成立公司,第一找法律服务,第二找会计师,第三有人力资源,第四他的想法怎么变成中试的产品可以找技术研发,也可以找设计业,最后出了产品需要营销、公关来做,所以他的创业变的很容易,到处有人跟他服务,不像我们今天公司成立要盖54个章,它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
刚才讲的创新体制,大家看到也是我们长城所非常提倡的,一个是地区包括高新区里,每年新增的科技产业,这个数量不管大的、小的、死的、活的要算下来,表明这个区适合创业,这个数量硅谷是很惊人的,一年1万家,死掉上万家,总有几家活的,3000家左右。第二个是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这个是属于创业体系观察的指标。第三个是高新区很为难的事,硅谷讲白了高科技奇迹是用钱堆出来的,硅谷投融资体系主要是风投、天使、私募基金和企业战略投资这四块。我们知道斯坦福后山有一个路叫沙丘路,前不久陪着中央领导参观拜访。基本上我们讲华尔街,硅谷代表美国风投的一半,在那安营扎寨。再一个银行,最有名的,并不是最大的,就是硅谷银行。像这种体系都是我们现在在各个高新区很难做到。这张图表明了今年的二季度,在最左边的中间位置有一个叫By Reglon占50%,硅谷只有292万人,这个表明硅谷投融资,下面一张表表明投的行业以软件业为主。
下面讲十大要素,这个要素是经过专家多年的总结,斯坦福研究所的教授出了一本大书,这本书已经出版,200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叫《硅谷优势》,这本书上有19个专家一致同意,由于这10条形成了硅谷,反过来说也是硅谷因为它的特征就是这10条。有的学者武断的说少一条也成为不了硅谷,我们为什么复制不了硅谷,就是这十条凑不齐。
现在大家关心的事,硅谷最近两、三年出现了什么创业新的趋势,这是大家关心的。一个是创业的形势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创业的成本到了历史的最低,风投早期进入创造历史新高,孵化器和创业中心进入发展的2.0版本,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还有软件成为服务,硬件日益复苏。
结构性变化主要是说由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出现,我们早期一个创业团队的创业成本空前低,他不需要买机器,不需要有昂贵的硬件设备,他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创业。第二就是软件的发展,把一些很难创业的任务瞬间就化解,包括计算,包括设计,包括算法等等。还有我们看到虚拟经济的出现,比如电子书,或者金融产品,不需要有很大的硬件因素,这降低了我们创业的成本。还有新技术使得开发周期大大缩短,缩小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卖东西方便了,因为有平台,像淘宝,沟通成本低。像这些东西最重要是最后一条,创业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过去学生创业、失业的人创业这个存在,但是创业前一波成功家创业成功率更高,他的资金更雄厚,这个现象在中关村也出现了。我们可以看到雷军的小米系列,金山系列,这些系列创业家在取代那些初出茅庐的创业者。硅谷他们也有帮派,第一个是支付宝,第二个是Google,这些大公司里,Google年薪几十万的年轻人是中国人,他说要到中关村来创业,我下午接待他。这种成熟的人跑到硅谷来创业,这个是我们值得注意的。
风投去年和前年的对比,风投早期进入是风险很大的事,但是去年由于我刚才讲结构性的变化,是得风投不顾一切的把钱投进去,要创造更高的回报,这也是现在的变化。高新区正在做孵化器,我对孵化器有另外的讲稿,今天在这里稍微讲一下2.0版本的特征是什么。第一个是孵化器投资种子企业都捆绑在一起。第二个孵化器正向创业投资人角色在转变,孵化器拥有者本身转化为企业的投资人。第三个Go-working,这是年轻人很热的事情,一个月250美金可以租一张台子,这张台子周边左邻右舍是谁你不一定认识,用250美金的范围来物色自己志同道合的同伴,互相启发自己的创业智慧。再一个是更重要的,供高新区领导参考。美国流行的观点说,idea技术、项目、商业计划都可以复制,唯有团队不可复制,有很多创业团队原创的点子被孵化器领导否掉,人不错,干的活可能没前途,他们看重的是人。我讲永远排第一的YC孵化器,它已经培养了400个企业,每一个都是有一个估值,估值都是上千万的。
下面再讲一下全球化。跟大家心目中的创业高地,创新高地不一样,我主要关注第一个是北京中关村,我当然是为它服务的,不是故意说它好,我们从几个国际公认的指标来看,我们看到中关村是最接近硅谷的,主要是风投全国专利的份额,还有GDP的人均增长。以色列这一块大家有共识,以色列极强。大家关注硅谷硬件的复苏主要两点,3D打印加上可穿戴,中国在过去六个月到十二个月,有三种人,一种是各省市政府机构,第二个是来自各省市的企业,来自各高新区的,第三个人,我简称为土豪,这三种人我都有接触,不管怎么样他们最后都会找到我,他们用四个字描写这个盛况,蜂拥而来。我每天接待他们,到底来干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理由要到硅谷去来设点,买楼,我觉得就这三条,第一个招商引资,招才引资,千人计划我个人觉得遇到了瓶颈,理由很简单,人才的培养是有周期的,引进人才各地都要引进。第一资源日渐枯竭,第二个新的一代需要有周期,第三各地竞争激烈,你抢不到。硅谷我们科学的统计,名校的华人,中国留学人员留在硅谷为大公司做事的人数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多,也就是不到5万人,有效的不到5万人。全国30个省市加上高新区争夺这些人才和项目是很难的。所以各地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硅谷资源和国内对接方面,只有飘洋过海,购楼兴业,阵地前移。
大家为什么要去,我想期望的作用就是发现引进人才,把投资功能前移,直接投到硅谷去。区内公关企业也前移去就没有招商引资的问题。再一个并购的需要,还有帮助区内企业走向世界,还有跟美国种子企业进行对接,大概就这些理由。
结论就不讲了,我们并不能批评中国高新区做的不好,我们仔细做一个对照。在座都是高新区的管理者、建设者和经营者,我们回到刚才十大标准,我奉劝大家,除了该做的事,你日夜要关注这十条,你看看你的园区在这十条方面做的怎么样,有朝一日你有可能成为中国领先的高新区。谢谢大家!
2014年7月3日,中国产业新区发展建设联盟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和数据库上线仪式。上线仪式由中投国际投资服务中心、云投搜索总裁王萍和搜狐焦点产业新区总经理陈雪源来共同启动,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马宇先生作担当发布会的见证人。联盟的主旨是为中国开发区开发和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和主题园区整体解决方案,运用先进的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科学诊断、合理规划地方产业发展,帮助减少区域建设的重复性和盲目性,并结合金融、专业招商的整合创新服务模式,联合联盟企业成员,形成“生态园区”、“智慧园区”、主题产业园等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产业新区特色发展需求。
发起原因及发起方:
中国产业新区发展联盟数据库上线这个活动是由中国产业新区发展建设联盟发起,联盟主要由搜狐焦点产业新区和中投国际投资服务中心、云投搜索组成,同时结合其他在不同领域领先的机构一起参与发起。将于今天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和数据库上线仪式。
联盟情况:
联盟的主旨是为中国开发区开发和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和主题园区整体解决方案,运用先进的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科学诊断、合理规划地方产业发展,帮助减少区域建设的重复性和盲目性,并结合金融、专业招商的整合创新服务模式,联合联盟企业成员,形成"生态园区"、"智慧园区"、主题产业园等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产业新区特色发展需求。
联盟成员由产业新区领域各环节的企业和机构、政府、开发区在自愿的基础上加入,有效促进联盟机构之间的互相合作,强强联手,合作共赢,推动产业园区的全面发展和新区经济的蓬勃进步。
联盟的运营模式:
联盟构建完整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联盟企业资源,为开发区提供从主题策划、产业规划、投资建设公司导入、金融方案提供、招商运营等全程产业链一站式服务。
同时整合开发区资源,为联盟企业提供合适开发区推荐、投资对接、合作伙伴整合等服务,帮助企业节约业务成本、做有效推广,促进项目尽快合作。
联盟加入方式及联盟成员应尽的义务与权利:
第一、联盟成员加入方式是可以免费加入
第二、加入流程是:
在线完成注册
上传机构资料,提交认证
审核完毕,通过认证,即可成为联盟的认证成员
第三、成员权益是:
加入"中国产业新区发展建设联盟"数据库,机构展示
报名参加联盟活动
四、联盟数据库介绍:
目前数据库统计在册的入驻开发区数量有3616个、入驻政府数量有3191个,入驻联盟成员数量有6314个,并且成功配对项目有9个。
对话嘉宾:
马 宇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
张景安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
谈 锋 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硅谷联络处主任
程 诗 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赵慕兰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特聘顾问
【马宇】:现在进入下一个环节,非常荣幸受搜狐焦点产业新区的委托,我转换一下身份,刚才还是作为一个参会者,现在是主持人。根据会议的主题,“内生·均衡”,现在我们谈的是园区的内生路径,围绕这个主题我们请了四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大家都知道园区发展以往更多的时候发展动力还是来自于外源式,大家经商说招商引资,聚集生产要素来发展。相对来说我们这种内生的还不是特别多,或者说现在刚刚开始转型。首先问的一个问题,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谈一下,作为内生型园区包含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可以从不同角度谈一下。
【赵慕兰】:这个问题比较大,但是也比较简单,为什么这么说?我看最近有很多关于内生的一些说法,当然都是以强调科技为核心的这样一种观点。但是更基础的一点内生来自市场需求,这是更基础的方面,但是为什么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呢?从国外来讲,市场他们认为是天然存在的,不言而喻的,所以不用特别去说。但是市场到目前为止仍然在发展过程当中,还不成熟,而政府的力量太强。是不是内生,首先有没有市场需求,这个市场不仅仅是国内,也包括国外,如果我们一些好的出口型企业在国外市场倒闭的时候,要适合于新的市场,要研究自己新的出路。市场需求的拉动,这是内生动力的基本。
【马宇】:你刚才做样板剖析,你接触的园区比较多,概括起来要素有哪些。
【谈锋】:坦白来说我对内生的定义不不是把握很精准,我理解在今天这个会上内生是两大主题之一的,主要是针对以下一个现象,就是过去高新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外资进入,以及出口拉动。那么它反其道行之产生内生的词。我的困惑是今天创新全球化、资金全球化、技术向外辐射的全球化,以及人才的全球化这个情况下,这个内生应该怎么定义,我以硅谷为例子,我刚才讲的词叫自我发展,没说内生。我困惑的是硅谷一年100亿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区内的风投和PE,可是来自华尔街和全球的也很多,这个来自区外算不算内生。第二硅谷所有的产品,包括这些产品所代表的价值链已经是全球的,比方说硅谷160家公司合并报表,一般都在40%以上来自海外市场,包括员工也是海外的。比如苹果在欧洲销售占40%,这种情况下怎么来谈内生,所以我更倾向于硅谷用自我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几大要素,首要首要是人才,第二个是支持人才创新的资金,第三个是有一个不一定在硅谷庞大的金融市场,纳斯达克起两个作用,第一对硅谷产生的资产产品做合理的定价,第二帮它变现,这个体制不一定要存在,这个事我不大好回答,我觉得这个情况相对不一样。
【马宇】:你做数字基地的,无论是做规划还是具体园区,或者项目建设的时候有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
【程诗】:开发区的发展脉络,内涵式发展到外延式发展,你提到内生和外源是两种,这两个词既是园区发展的两种模式,内生式发展模式和外源式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个发展阶段,从外源式发展阶段到内生式发展阶段。要集聚很多地方的资源在一个地方发展起来,这是外源式的发展,但是对高新开发区我们希望有序发展,对周边居民有带动、辐射的作用,我觉得这一阶段是内生式有很高的要求,这个应该也自己的基础。这里面一定要到园区人才、资源、体制、机制,具有这种辐射能力,具有内涵式发展才会有内生的基础。这是中国对园区发展新的阶段新的要求。
在这里面要素有很多,包括提到产业集聚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示范带动的能力,包括战略新兴产业,这样的能量是内生发展基本的一个要素。
【马宇】:还有一位是来自于政府的,是盐城市商务局副局长尹局长,盐城是这几年发展比较快的,您对这方面有什么看法?
【尹跃】:我个人的体会内生式的园区应该具备四个要素,第一个就是内生的动力,这是基础,第二有条件,有人才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第三个内生的支撑必须是人才,第四个内生方式要转型,就是创新的能力。至少有这么四个方面的要素。
【马宇】:我们观察一下,在国内开发区里面,现在全国要数一下的话,各级开发区应该差不多在6000多家,也还算是比较成规模的。在这些开发区里面在各个层面接触,有没有觉得哪一些属于内生型的,或者是内生发展做的比较好的。在盐城或者江苏范围内有没有接触到的?
【尹跃】:我工作的园区是从外源型发展向内生型发展。一开始开发区为主,前几年转向汽车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新兴产业。我个人感觉国内的园区内生型是比较明显的是中关村园区,科技促进特别强,做软件,搞研发,在全国相关各个地方辐射它的产品,这也是我们开发区当中的一个设定,我还是感觉江苏园区规划拉动非常成功,严格的规划,严格的执行,跨国的招商迎来大的发展。中关村是科技拉动型的,盐城开发区是产业领导型的,各有特点。
【程诗】:中关村往外地输送多少项目,最热的产业是互联网产业,中国这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发展产生很多很优秀的企业家,很知名的企业家,电子产品的应用家喻户晓。但是你可以看到很多的企业家做的一些事情,很多上海的企业家他们把交流的圈子放在中关村。现在的创业者更多的是成功的创业者再做一次创业,这种创业在他们看来好象是一个模式,这种行为带来思想项目的一些思路,这种是中关村非常大的优势。
【赵慕兰】:我说的仍然是中关村,为什么这么讲?其实很多人在总结中关村的时候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说包括跟中关村的老一代企业家共同认识,中关村的基因是什么。这就是它的内生性。我特别同意盐城尹主任说的,你讲内生性首先是动力来自哪,中关村早在建国以后就一直有那么多科技人员,如果说科技是它最典型代表,不是,而中关村刚才谈主任也说了,中关村最像硅谷,为什么?因为它是市场导向。实际上从最早中国电脑进入中国,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一直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都是靠市场来拉动的,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这个内生性讲的是动力,动力来自哪。如果说仅仅是政府的规划,没有市场的需求,企业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因为我确确实实是1991年在中关村工作,对中关村确实很了解。从内生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中关村应该是当之无愧内生型的。
【马宇】:谈锋主任您觉得中关村开发区跟硅谷比做得比较好的?
【谈锋】:国内情况不太了解,我虽然在中关村,80年代初期就到中关村参与第一代的公司创建,但是我很快到硅谷,我在硅谷生活25年。我们从硅谷这几年,观察到各地高新区旗帜鲜明到硅谷安营扎寨,我个人觉得做的最好的还不是中关村,应该是杭州市,在座有一个杭州经开区的人,他们英文代码是HEDA。杭州有四个机构在硅谷做的很扎实,项目大量的引进,基本上是做很多内功。给杭州市的经济建设做了很多工作。第二个比较积极的是深圳,深圳虽然不起眼,但是深圳在硅谷的存在体现了他们一种领先的意识,他们最早把研发的项目移到硅谷,并进行了少量种子期的投资,我也知道硅谷有很强势的,像南山开发区这些,这几个开发区在我心目中是中国高新区做的不错的。
【马宇】:确实也是,实际上现在在国内的开发区里面,应该说很多都意识到从原来外源式发展转到内生式发展,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正在做,但是是不是做的那么到位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看起来,在国内的开发区里还是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比如说在谈到发展的时候,还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现象,比如说即使在招商引资的时候,对本地现有的企业有一些问题还不是解决的很好,但是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重引进、轻服务,存在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建设中的优惠政策,但是针对我们环境创造一个比较有竞争力的环境。这里我们说的转变的问题,考虑问题的时候,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大家觉得在转变过程中有哪些阻碍。
【程诗】:这个问题我想到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要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改革?现在要释放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大的方面来讲是国家的问题,小的方面谈到园区,道理是一样的。整个园区开发区发展的轨迹和国家的发展轨迹道理是一样的,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发展遇到很多的障碍和难题,开发区也是一样。这涉及到政府考核技术,外源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一定阶段是发展方式而已。但是发展阶段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完全靠外源式发展方式不行了。我想所有的领导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平衡两方面的关系,有资源进来我不反对。内生式发展也是有基础的,很多地方的高新区和园区它的管理者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很重视区里本身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外的企业。但是也会出现不同时期,重视的是有所不同。但是完全可以忽略,这种开发区很少。
【赵慕兰】:我之前在长城所工作,为全国很多高新区做发展规划,为高新区做发展规划的时候是统一认识思想的过程,刚才您说内生式发展它的障碍,规划统一思想,这个本身是克服思想障碍的一个过程,克服思想的障碍,包括制定目标,制定发展原则,都会把政府和市场的力量相结合,作为它的一个发展的原则,这是要认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实际上是能不能找到这个区域的区域个性,就是避免同质化发展。这个地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是什么,再结合了现在国内国际的产业发展趋势,要为产业做相当设备的研究,找到你的个性,找到你的特长,这样你才能够形成长远的立足之地的优势,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谋划未来的发展,我觉得区域个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只强调两点,政府和市场在区域的个性。
【谈锋】:障碍在哪里,马总演讲当中有很多很新的意思,包括淡化政府作用,如果体制进行改革,有些政府机构一定程度存在。我们看到硅谷政府起很多作用个,虽然每一个产业族群都坐落在某一个政府的属地,但是这个公司,这个企业的业绩技工贸总收入,它的市值跟当地政府是豪无关系的,甚至税收也是一部分。政府只做当地很有限的事情,所以我们的政府太强势,我相信在座的高新区,不管以何种形式,都是政府的一部分。我的建议是为了扫除内生的障碍,第一你的政绩工程该做还是要做,在领导人的行为方式中第一淡化GDP这个概念,第二要淡化凡是都用数字来表示业绩、政绩,引进人才、招商引资、项目怎么落地,有多少万平方米的孵化面积这些都要淡化。我们所谓的鼓励内生和均衡集中目的,我相信就是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来鼓励创新型国家的打造。所以我贡献一个跟统计局无关的指标,这个指标是衡量本地区创新的三大指标,是世界124个国家和地区一致公认的,是三点。第一点不要管区内统计局在想什么,你自己作为园区领导者,你要关心来自本园区每年的专利总数,授权的技术发明专利总数,这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指标。第二个指标进入园区的,鼓励创业的分红总量,刚才讲硅谷是占全美37%,中关村很骄傲的宣布,第二个指标也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回到第一个指标,授权的发明专利,中关村也占全国三分之一,这个很骄傲的事情。我们讲中关村跟硅谷的接近是国际公认的标准。第一个专利,第二个是风投的数量,第三个是员工人均GDP贡献,美国叫个人的增支,硅谷今年一个员工一年的增值是16万美金,差不多是100万人民币的样子。中国没有一个企业和一个地区能达到这个数。你自己作为园区的领导者,你心中有这三本帐,你坚持关注这三件事情的成长,我想你的内生大概就成立了。
【尹跃】:产业园区转型三个大的障碍,跳出三个圈子,第一个跳出原有产业技术的圈子,有什么做什么。第二个是跳出原有发展路径,操作流程的圈子,第三个跳出当地资源约束的圈子。
【马宇】:现在有关的阻碍因素有不同的角度,内部的,外部的会非常非常多。但还有一个谈到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因为在座的也有很多是各级园区的领导,他们关注这个论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求解决路径。在座的几位嘉宾也是都从不同角度做这方面的工作,想问一下下一步向内生型园区路怎么走,赵女士又做过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又做过企业咨询,接触的不单单是中关村,中关村您非常熟悉,另外长城所做过很多园区的规划,这个规划的时候你必须对园区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你才能做这个事,这样的话你看转型之路应该怎么走。
【赵慕兰】:我想转型出路每个地区都要对本地的基础做一个很好的研究。看看你在本地区域是什么位置,看看你在全省是个什么位置,看看你在全国有没有位置。这个首先是第一认清自己,这恐怕是未来必须要做的,不管是自己的长处、还是优势和劣势一定要看清楚。第二个是你未来的发展,你要看到国际和国内大的趋势是什么,要分析这个趋势给你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你未来要想走清楚,从我们来讲,因为我们做规划实际上是为政府做规划。政府要做事,既不能越位,又不能无所作为,因为中国的政府和发达的市场国家政府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它肩负着培育市场这样一个责任,这是发达市场国家政府所没有的。但是中国政府实际上有这方面的责任,市场失灵发挥政府责任,你本地的市场哪一分析需要你政府着力去培育,你要做深入的思考。我想说你要想为未来做事,现认清自己,认清形势,对自己政府要做什么和激发市场做什么做一个清晰的判断。然后具体的行为可以说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很具体的工作,我说的是在具体工作之上的抽象理解,因为各地区着重点不太一样。
【马宇】:刚才谈教授谈到硅谷的时候,硅谷很重要的特点实际是无为而治的,你也可以说是自发发展起来的,并不是像我们中国几千家开发区一样,我们都是管委会,都有特定的区域,并且有特定的行政管理机构在做这样的事情。所以这里面我们看这种发展,实际上发展模式,还有完全自发出来的,当然是纯内生,虽然人是从外部吸引过去的,资金从外部过去的,但是机制是一种内生机制。这一点我不知道赵女士你们在比较这两个女士,刚才你也提到国内是政府管委会的管理模式,不管怎么着你要打造一个环境,要撤出来也得政府去做,从这一点来说,体制建设方面现在这个管委会,政府部门还有哪些工作要做,尤其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问题。
【赵慕兰】:我们目前在跟一些原来以招商引资这样的政府做规划时候,我们往往提到这么两点。一个是你这个地方有没有创业的基础,有没有创业的氛围,有没有为创业和创新服务的这样一套体系。因为刚才谈主任讲这个问题,大量的创业者。但是大量的创业者确实从创业到最后长成一个成功的企业,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让他自己完完全全的摸索,实际上是会有更多更多的创业者牺牲、死掉。所以你要为这些创业者服务,实际上就是在扶植一个内生性的力量,这种创业的服务现在可以说,从一个创业者的构想,完善它的梦想的话,使梦想可以变成创业实施的点子,苗圃到孵化器,孵化器真正创业了,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现在最成功是各个高新区内专业化和一些综合性的孵化器,特别是民营的孵化器非常有效。然后接着是加速器。企业到了高成长阶段,空间是非常条约的发展过程,你要给他准备好弹性的空间,而且对资金的需求,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对包括专利这方面服务的需且比创业阶段又要复杂得多,所以这个时候你更要引进更多的专业机构,来为他们提供服务,这个是围绕企业成长路线图提供所需要的环境,帮助他,服务他成长,而不是替他直接去投资,直接去做企业,是创造这样的一个创新创业的氛围和环境,最终我们是希望能够像中关村,像硅谷那样形成一个创业创新的生态环境。
【马宇】:政府管理的角度现在开发区有路径依赖的问题,经过发展开发区经济实力已经是比较强了,并且每一个开发区现在都有自己的产业基础,这个是我们下一步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但同时也可能会形成一定的问题。现在的产业基础是这样的基础,或者这么几个产业,这个产业也做的非常不错,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之上,我觉得这个开发区也可以活的很好,对产业路径有依赖,再去做别的,开辟一些新的,或者咱们说的这种转型,可能就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在江苏或者盐城开发区转型过程中发现有没有比较成功的做法?
【尹跃】:我们布局当中主要是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大家都在转型,就是转型的速度快慢不一,方式也有不同。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品牌的产业园区,高校的产业园区,民营的产业园区跟传统的产业园区一起共同发展,借助外部的力量走下去。传统园区和新的园区结合,是推动传统园区的最佳途径。
【马宇】:程先生您觉得现在转型过程中怎么做比较合适?
【程诗】:转型是大势,应该顺应这种形势。我想园区的建设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两句话,一个是看着自己碗里的,你园区发展适不适合内生型经济,因为每个园区的发展还是有区别的。但是是不是市场化来推进,更多推动市场化的要素。很多园区机制、体制、资源创新的要素共同发展。怎么来让自己的园区发展有它的基础。我们想可能你对大势有所判断,围绕整个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园区也是这样,对国家发展大势有一个判断,包括未来产业发展的布局。硅谷发展的模式是不是我们要选择的,这个地方要想明白,找到更好的内生式发展的问题。
【赵慕兰】:我们路径依赖过程当中往往是大型工业企业,现在这些企业自身也感到转型的压力,找到内在的压力帮助他转型,现在很多大型企业鼓励企业内部创业,通过内部创业的方式寻找未来新的技术路线,鼓励内部创业,鼓励办孵化器,鼓励去和这些国际上的大公司做连接,跟高等院校做连接,我们要利用这样大的体量大企业内在压力和动力来实现转型。
【马宇】:我们现在看开发区的话,目前来说在国内还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我们经济增长是7.5%,去年7.6%,今年现在到7.6%。但是我是看开发区统计两位数的增长,比国内PV速度增长高得多,这说明我们开发区是非常有活力的。但是这里面可能有一个问题,确实现在路走的很好,增长速度还是高于国内的平均增长速度,这样我们在内生的建设上有些时候有意无意的迷失。下一步园区从理念、产业结构调整各个方面去做。但是外部还有一个力量,是评价体系,现在开发区都是政府派出机构,上级的评价,政府官员的评价体系对它的盈利模式影响非常直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各位有没有什么看法,觉得我们下一步对开发区的评价体系应该怎么样去做,才能更有力推动我们园区转型。从外部看一下,怎么建立更加符合发展方向园区的评价体系,推动园区的转变。
【赵慕兰】:曾经有过中关村指数,大概分了几个方面,另外现在确实全国各地,包括国家科技部的火炬中心对全国的高新区也有一些分类指导,比如说创新型园区大概有一些什么样的指标来要求它能够实现,比特色园区有什么样的指标。现在这个评价指标很多,我想可能有一些新鲜的指标值得注意。刚才谈主任已经说了几个,风投、专利数,企业活跃度也可以是一个指标。这个企业的活跃度具体的新创企业,新创企业和死亡企业两个数一对比,知道每年留下多少新创的,这是企业的活跃度。再一个各地区上市公司新上的公司。另外基础上大家都在讲,但事实上数字非常难看的就是R&D的投资强度,这个指标必须得重视。监管包括中关村这几年的比重是在下降,体量大,投资的强度反而没有上去,除了一些个别企业之外,所以这个指标也应该是作为一个地区必须关注的。当然还有一些,我不知道其他经济开发区有没有,但是全国的高新区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新产品的产值在你所有产品当中的比重,新产品产值的比重。再一个就是你的技术收入在所有营收当中的比重,你这个企业跟别人搞技术投资,你提供技术服务,跟别人合作开发,这个技术服务在整个营收当中的指标,这些都是反映一种内生性的,科技含量的指标。
【马宇】:刚才提到R&D的投资比重,预示着企业对他所在投资环境的影响。国内很多部门也在做,包括像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管部门,商务部也在修订有关的评价指标,原来的时候确实还是那几个大的数,因为要搞评价,要量化。以后评价会在民生指标,生态指标这方面要加大一些权重。比如节能降耗的问题,资源耗费的问题,还有一个你没法用量化指标衡量,但是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比如说所在区域居民的幸福感指数,这个很难用量化指标来做的,但是假如说这个地区不管是你的工作人员,还是这个居民。假如你的幸福感指数是比较低的话,你的经济再发达是没有意义的。以后考察开发区的时候,像这些一些因素都必须得考虑进去。通过开发区自己内生机制的建设,加上外部条件的变化,或者说外部的推动,我想下一步开发区内生式增长还是大有可为的,我们也希望这次的论坛能帮助我们开发区往内生式转变,能贡献一点力量。这个题目太大,我们不可能一下展开,并且开发区的转变也只是刚刚开始,全国也是刚刚开始,我们希望以后发展过程中继续关注,探讨这样的问题。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智慧风险。谢谢!
【主持人】:感谢马宇先生的精采和专业的主持,同时感谢各位嘉宾的精采分享。刚刚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了园区的内生增长转型已经成为了迫于眉睫的问题,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是态度上的第一步,同时也考验着我们该如何去做。再次感谢各位嘉宾。
伴随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和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用自己的发展轨迹描述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大型企业选址事件让市场之间的移挪可以说是更加的沸腾了。搜狐焦点产业新区结合实事热点,联合众多机构联合推出了2014中国十大选址事件的评选活动,下面请各位共同来关注2014十大企业选址事件的平讯结果,有请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主编肖楠来为我们揭晓。
【肖楠】:欢迎各位的光临,我是搜狐焦点的肖楠,企业想去哪,该去哪,企业该去哪是所有企业思考的,也是园区各位同仁特别想知道的,也更是这个市场弄清楚的。所以我们搜狐焦点产业新区联合戴德梁行和高纬环球等多家机构共同推出了中国十大企业选址事件,我们关注并搜索过去一年当中已经完成正在选址的各项企业作为考察对象。结合选址事件的企业规模、成本投入、投资强度还有产业链的价值等等,以及媒体关注的综合因素得出了三个月网络的投票活动,我们一共结合了10万多名网友的投票,包括各项专家意见得出这样一个名单。我们通过十大选址的事件了解产业的事件,以及产业变化的趋势,从而寻找规律,为大家描述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脉络。
在这里面 可以看到,企业想去哪,该去哪,企业去了哪是我们这次选址主要做的话题,这是部分企业选址事件的展示,这是知名企业世界500强跨国公司还有中国大型企业,聚焦过去一年企业选址大部分的观点。
下面揭晓中国十大企业事件第一名,是特斯拉的中国总部之争,特斯拉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锂离子电池电动车公司,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中国大的市场。自从特斯拉进入中国开始就成为了媒体的宠儿,在聚光灯之下一举一动都受到大家的关注。关于特斯拉的总部之争,首先是在京沪两地展开,在2014年的3月消息已经传出来,在上海外高桥会设立中国总部,与此同时浦东、金桥纷纷向特斯拉示好。为了吸引特斯拉入驻提供更大的政策空间和土地空间。今年6月份特斯拉总部最后落址北京,酒仙桥10号。特斯拉有两个典型标志的,一方面是打破了中国人一直认为的电动汽车普及化障碍重重的这样一种迷信,同时也加剧了海外高端品牌的价格自信。
第二位是“动批”迁出北京,今年上半年是非常火热的新闻,结合了大众视野对于生活便利的关注,以及产业转移的方向。动园的建成叫“动批”,到今年4月份这个消息最终被落实了,有人对动物园做了一笔帐,每年动物园有2万多个服装批发商,给西城带来的效益是6000万,但是政府维护的动物园所支付的交通、环境、管理成本等等每年超过了1亿元,所以动批迁城将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然而被争议的却是,它要去哪,它怎么搬迁,动批、大红门等等成为一系列事件当中的主要角色。河北的永清、白沟等等都在京津一体化程度下被大众推上视野。甚至离北京特别近的天津也很低调的加入这个动批争夺战当中,但是至今为止动批要去哪西城区没有做明确的表示。动批这个事件有象征性意义,不止是一个新闻事件,同时代表着以服装批发为典型的产业转移,在很多的城市都出现了这种服装产业外迁的趋势,这是结构调整重要的变化。
下面第三个是首钢牵址曹妃甸,2014年的首钢旧址厂房将自己的原址打造成产业园,这个消息以重磅的事件出现媒体事件中,首钢搬迁转移提交大众视野当中,自2005年开始,中国十大钢企之一首钢就利用五年的时间把自己从北京搬迁到了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耗资677亿元人民币,一共重新安置4.5万人的职工。首钢本来落址于郊区的,逐渐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因为雾霾和环境等要求腾出了城区。尤其京津冀一体化热潮下催生一大批企业先行出击。原有大型企业搬迁对城市肯定是好事,但是企业当中付出的成本也同时给自己提供了一次新的契机,提升自己的环保能级。因为从我们来看,企业的搬迁对于环境的改善有着巨大的帮助。用一句网络的语言来讲,环境破坏已经是一件伤不起的事情了。
第四个事件三星集团投资70亿元落户西安高新区。这是去年最火热的消息,让陕西雁度村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2014年3月三星建立闪存工厂,这是一次尝试,他们认为海外工厂涉及到核心技术的外泄。之前仅存是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奥斯丁市,对于西安而言这样大项目的落户意味着GDP的增长,有人也为三星落户西安算过一笔帐,依照西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每投入1块钱大概能产生出3.5毛的GDP,三星70亿美元的投资给西安带来150亿人民币的GDP。我不知道大家对于西安是一个什么印象,但是在选址当中西安往往被人忽略的一个城市。但是基于大量的人才储备和发展潜力,西安的前景应该是不可小覻的。
第五个迪斯尼投资86.6亿元项目落户合肥。这个项目总面积1300亩,投资26.6亿元,建设周期为三年。此次落户于合肥的迪观产业园是授权迪士尼的消费品为主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乐园或者影视基地。中国的主流年轻人大家都看着迪士尼的动画片长大的,这给迪士尼带来潜在巨大的消费群体,我们据目前公开的消息可以看到,这个产业园它聚焦的产品是饰品、女装以及箱包,以周边产品为核心产品,迪士尼做的是产业链的一种生意。在迪士尼落地整合文化相关产以及相关的产业品态是布局国际模式,都是目前文化创意企业的一种新趋势。
下面是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电商产业园已经展开了全国的布局,2013年12月,阿里巴巴在湖北省武穴市选址。线上和线下,线上搭建本地化平台,线下是星级酒店、和商学院,这个项目预计达到500到3000家,能够解决2万多人的就业,预计在2020年每年的交易额将超过300亿元,纳税额达到3亿元以上。阿里巴巴的电商产业带项目应该是在2013年已经启动了。10月份一个项目落地江苏南通,随后长沙、威海、郑州等多个城市不断展开布局。阿里巴巴布局现象来看,O2O是电商的主流业态,线上和线下结合必须兼顾的。而线下实体物业被我们视为电商的短板,阿里急于线下布局不动产,可以看出来是自我完善的动作,除了产业带在全国布局之外,阿里还有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马云主导的菜鸟网络也在全国的疯狂落户。
下一个是首都第二机场,这个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酝酿已久的首都第二机场终于找好了它的位置,这个项目大概占地430000亩,总投资额790亿元。最项目落址的位置在北京大兴区和廊坊境内。它的发展目标将致力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场,从长远来看,将以首都机场同等重要,但是要独立运行,总建设用地面积40平方公里,航站楼面积70万平方公里,客机220个,飞行量90万次,年吞吐量达到450万人次,首都第二机场以服务北京为主,同时也会兼顾京津冀的发展,与首都机场分工协作。首都第二机场落位的意义不仅在北京以及京津冀建立巨大的航空枢纽,同时也将会引领周边出现临空经济的出现。其实最直观的感受这个地方的房价一定会涨。我们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一个贫穷的国家可能会有航空现象,会有机场,但是却很难出现临空产业。临空经济的出现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到达了一个的水准,是产业业态演变和运输方式变革的共同结果。
三一集团迁址北京,三一相做汽车一样做房子,它要进军住宅地产,进军装备业,本来销售一段时间的选址,再一次因为转变进入大众视野。2013年3月北京三一集团改为北京。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出很多有趣的故事,这样一个事情就决策层而言,不仅算了一笔经济帐,同时也是我们在中国选址事件当中典型的市场争夺战,不找市长而找市场,作为一个形象时髦的口号,体现了企业选址过程当中市场计划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强调尊重市场规律、市场法则,围绕产业转移的激烈竞争正在打响。但是这场竞争的战役更多表现是市长们的一种争夺。
中国首家环球影城落户通州。最新消息显示环球影城将赤字20亿美元在北京建立好莱坞环球主题影院,这将是亚洲区第三个好莱坞主题公园,前两位分别位于新加坡和日本,这个项目由环球影视城和作为国有企业北京首都旅游集团联手打造,项目位于通州新城梨园镇、张家湾镇和台湖镇。投资共100亿元人民币,首旅集团和北京环球影城合作方式是由中方提供土地及部分资源,美国环球影城输出品牌技术、管理等知识以及知识经营许可等模式。而这个项目一旦进入到建设阶段我们可以预期,周边的房地产价格又要大幅度的攀升。我们可以对这个项目做一个预期,目前的资料显示,位于大阪的日本环球影城年接待850万到1000万人次。它将未来经济贡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北京发展目标成为世界型的都市,但是目前还缺少世界型的顶级文化娱乐项目,如此大体量的环球影城如果运作成功的话,将对于北京在商业、商务、文化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最后一条是关于富士康选址三、四线城市的现象。富士康一贯被认为是富豪、财神,大陆版图的拓展布局会越来越清晰。富士康逐渐从深圳、杭州、上海、昆山、烟台、北京等发达城市逐渐走向中西部地区,然后再慢慢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这是富士康在中低端市场的机遇,也是三、四线城市的一个机会。富士康最新拓展的一站是贵阳,郭台铭曾经表示,在贵州投资是长期的,预计将实现5万人次的就业目标,一句话总结这样的脉络,闯东北,进山西、下贵阳。这是低成本和劳动力吸引富士康不断去拓展。富士康对于当地政府来讲具有所谓的先发优势,目前富士康在全国已经进入了30多个城市,有110万的员工就业。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讲富士康意味着一个机会,那就是解决大量的劳动人口就业,带动当地的经济配套发展,无论如何都是利大于弊的,所以富士康在中国是三、四线城市充满生机的。
综观以上的十大选址事件是我们对过去一年中热点事件的一个盘点,很多城市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选址热点,包括重庆、西安、天津和长沙,这些越来越被世界500强等大型企业而关注。这里面可以看到,对城市区域的一个盘点,十个企业选址事件当中分析到最显而易见一条,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大城市溢出,进入中下城市,成本控制是企业要考虑的。对于城市的选址,企业更倾向接近区域中心,尤其以京津冀区域为主,在企业压缩办公成本的方式当中,他们大多选择降低写字楼级别,缩减人均面积向非核心区搬迁,选址园区类企业。科技类企业同时逐渐向城市周边外溢形成潮流,催生新的产业园聚集区、商务新区,席卷二三产的电子商业在全国加速布局,成为最活跃的选址力量,引起园区和政府层面的广泛关注。
还有关于环境,受PM2.5的环境影响,郊区办公、绿色办公成为企业选址新的趋势,企业自建物业的难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专业运营商,选择个性化定制,并更多采用园区载体为自己提供专业服务。
跟大家分享了这么多事件、现象还有一些趋势,给我们在座的各位有哪些启示呢?园区如何发力。我们总结了三条,第一条是要提供优质的企业服务,第二个是强化风格的把控,第三个是租期适当放长,第三个是更加细化一点了。
优质服务就是园区可以向企业提供酒店业成熟写字楼等各方面的服务,服务的层面非常多,可以细化到轿车、班车、员工的娱乐、文化、宗教甚至信仰。服务不仅是吸引客户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保证企业续约的重要因素。第二条强化风格把控,这一点更多强调个性化、定制化的园区产品,部分园区建筑设计强调个人风格和个人喜好,比如强烈的中国风等等,不妨淡化这些色彩。第三条是灵活租期适当放长,从选址事件当中,在没有上榜的选址事件,可能还是中小企业的一部分,是非常活跃的。对于300平米以下的需求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可以提供他们更稳定的租期,对于大面积的需求减少企业的风险投资的顾虑。
以上是我对2014年中国十大企业选址事件的一个分享。关于结论部分这里面不再做过多的解释,因为下一个对话将邀请典型企业,还有一直活跃于选址事件的合作伙伴,共同去探讨未来的企业选址趋势和选址迁移的必要因素。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肖主编,接下来她将主持圆桌对话的环节,刚刚肖主编非常生动为我们介绍到一些典型的企业选址事件,可以说是有图有真相,为我们分享到了一些企业选址的TOP排行榜。企业选址的动力在什么,出路又在哪,我们如何把握和看待企业选址背后的原因呢,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交给肖主编,让她带我们共同分享企业迁移的需求和策略,同时也让我们把掌声送给接下来上台的嘉宾们。
威睿信息技术大中华区企业不动产经理丰收先生、康明斯亚太区不动产负责人董世杰、全球企业不动产协会、大中华区及日本地区总监钱江、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及商务咨询合伙人徐祖明、高纬环球北京企业租赁顾问团队董事邵华。欢迎他们!
对话嘉宾:
肖 楠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主编
丰 收 威睿信息技术(VMware)大中华区企业不动产经理
董世杰 康明斯(Cummins)亚太区企业不动产负责人
钱 江 全球企业不动产协会、大中华区与日本地区总监
徐祖明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及商务咨询合伙人
邵 华 高纬环球北京企业租赁顾问团队董事
【肖楠】:欢迎大家,我刚刚分享的是过去非常热点的点评事件。现在把时间交给各位嘉宾,从嘉宾开始先给大家作一个自我介绍,因为我们来自的方向,专业背景都不太同,我们为什么可以聚集到这样一个平台去探讨这样一个话题。首先先请董总开始。
【董世杰】:大家好!我来自康明斯公司的,是美国500强企业,专做柴油发动机,在这个行业里面是最专注的一个企业,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已经有30年的历史,中美建交以来就过来了,在中国有超过9000个员工,包括有自己的生产型企业有20几家,包括办公室、物流差不多有十多个地方,现在每年差不多有200亿人民币的产值,我做企业方历史有15年。
【肖楠】:董总是第二次参加企业选址的对话了,去年在我们的论坛上分享公司的一些布局,今年不知道还有什么新的消息要带给我们。
【丰收】:大家好,我是丰收,我现在是在威睿非常整个威睿大中华区的房地产相关的选址,包括建设到后期的营运。威睿是一家典型的美国硅谷公司,我们成立时间其实并不长,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进入中国的时间也不长,是2005年进入的中国,现在整个威睿在大中华区员工人数不到2000名,覆盖包括中国的二、三线城市,香港、台湾一共有13个城市,主要大型的研发基地和销售基地是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威睿在全球是一家云计算技术最前排的服务提供商,我们现在也有一些相关的云计算服务的顶尖技术,在中国主要是没有相关的生产线,因为是软件服务商,所以说我们主要是一些研发的人员和销售的人员会在中国。
【肖楠】:跟大家透露一下,丰总跟我们是邻居,楼上楼下,但是我不知道丰总这样的企业跟我们选址同样一个写字楼的时候,是不是出于同样一个原因,稍后请丰总做分享。前面请钱总作介绍。
【钱江】:首先非常感谢搜狐焦点给我们这样一年一度盛会的机会,让我们再次聚首在北京,我姓钱,但名一个江,目前我担任全球企业不动产协会大中华区及日本地区的总监。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这个组织,我们其实是一个全球跨国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选址方的俱乐部,我们在全球覆盖有大概90%以上的500强企业和超过50%全球2000强企业,在这边也非常高兴跟大家进行分享。谢谢!
【邵华】:大家好,我是邵华,是高纬环球企业租赁团队的董事。高纬环球是一家成立在美国的房地产公司,目前在全球有将近250间办公室,将近1万6千名员工,是全球最大的私人房地产公司。我们在北京这边和各位开发商、客户以及政府都保持着很良好的互动,以后也希望跟大家多多交流跟分享。谢谢!
【徐祖明】:我来自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我叫徐祖明,是合伙人。我们是全球的机构,全球有20万人,150多个国家,我们从事的业务在座有很多应该比较熟悉,审计、税务、规划、企业的风险控制以及收购兼并,包括企业整体的咨询。我自己的工作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服务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为他们做整体的一个服务,包括规划,包括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后续的落地的过程,也包括一部分的选址,以及政策的谈判。最近几年的话也帮助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做收购兼并,到海外去设厂,所以我们现在两方面都做。
【肖楠】:其实还是回到我们的主题,因为企业选址而把大家聚集到一起来,我们今天就从企业选址来开始。请各位分享一下我们在选址过程当中印象最深的,最有特点的选址故事。还是一样从企业代表开始。
【董世杰】:因为每天都在做选址,已经做了很多年了,其实故事谈不上有什么特别让自己再兴奋起来的故事,但是我想把这个流程过程再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也是作为一个生产制造型企业比较独特的一个方面。
其实企业在选址过程中,在开始之前做了很多内部的工作,这个可能是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大家在说我们需求什么,我们的策略是什么,我们想解决什么问题。这里面引导出来,我们通常来讲,首先要做出来一个运营模式。这个模式简单来讲我们的产品是什么,我们的客户在哪里,我们的供应链是怎么组成的,我们的人才有没有足够的供应。这里面其实是构成了我们企业在开始走向市场,走向各位在座的园区代表之前,我们自己企业内部要做的一个功课。做完这个功课,其实我们会走到像邵总,相关的一些大行业里面,这是我们企业的需求,能不能麻烦你们代表我们做广泛的市场调研。这里面我们是非常公开的,根据我们的需求,他们也会代表从各个开发区,各个地方去收集相关的一些资料,资料收集回来大家坐下来做一个综合的评估。可能从几十个长名单缩减为大家综合评分,缩减到十个以内,大家说这里面从总体的版图程度综合排名靠前,我们再把这几个有针对性的分别去具体的谈。企业代表有参加,我们也会有专门的团队来和第三方咨询公司一起来把这项工作完成。最后是企业的落户,这里面企业也关心政策,也关心地价,更关心我们的业务是不是能够在这里面持续长久的落地生根发展起来,这是最核心的。
也谈不上故事,只是一个简单分享。
【肖楠】:您不是讲一个故事,是讲众多故事的提纲,可能您每个故事都是按照这个提纲去书写的,您把它格式化分享给大家。我特别想问这个故事要历时多长,一个大型企业选址时间应该不短?
【董世杰】:简单讲,如果一个办公室要一年到两年,这个仅仅是租赁的考虑,还不是说自己去买地建。如果从一个工厂,一个投资性买地建,我们基本上在选址之前两年到三年都是有可能的。前面经营的模型我们建起来要花一年到两年的时间。
【肖楠】:时间很漫长的,故事很复杂的。还是请丰总分享一下您这边。我们威睿怎么做,有没有很好的选址故事跟大家讲一下。
【丰收】:威睿2005年进入中国到现在,陆陆续续一年、两年都搬迁一次,但是整个选址的大方向是在威睿进中国的时候已经大体的确定了。因为按照我们企业的特色,包括在中国所做的一些商业活动来看的话,主要是我们在中国2005年从零开始,建立了自己中国的研发团队跟研发中心。中国研发中心是威睿世界研发中心当中唯三的一个研发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威睿全球排名是属于第二的。在研发中心选址过程当中,当然也有很多很多的选择。首先选在北京还是选在上海,第二选在哪一个区域,所要考虑的,就像刚才董总说的,所要考虑的因素是时间。结合威睿自身企业的性质来说,软件研发的企业最重要的是人才。所以在综合考虑之后,我们在北京的研发中心就选择了在中关村区域。因为这个区域有三个比较吸引人的地方,一个从政府政策来说,因为2005年那个时候中关村区域是以中国的硅谷来打响整个高新产业品牌的。从海淀政府给的一些政策,包括税收政策比较符合威睿高新技术研发企业在中关村区域去入驻的。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学校,因为在中关村区域往西,往北是中国北京一些特别高端的一流大学所在地方,北大、清华、人大,包括北航,这些大型高端的大学都在里面。所以说对于威睿这样需要新型,创意型、颠覆型人才的一个企业,在这些地方是最容易招到这些有新鲜血液的员工加入我们公司的。对于这些员工来说,他们之前在大学里面读书、学习,毕业之后还是在这一个区域进行他们工作的旅程,对他们来说变化相对来说也会小一点。
第三个因素是中关村区域成熟的技术性人才,都集中在这个地方。虽然威睿从2005年开始一直几经搬迁,但是就没有离开过中关村这一块。针对威睿来说,人才的考虑,政策的考虑,税收的考虑这一些是对我们公司来说选址当中几个比较大的影响因素。
【肖楠】:为什么我们频繁一到两年内不断的选址,这个是行业特点,还是选址当中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出现?
【丰收】:可能主要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公司的发展,威睿从2005年进中国的时候到现在整个公司的规模,从人员的规模以每年几乎30%的速度递增,前两年几乎是200%、300%的速度递增。从刚开始在中国可能只有几十个人的公司,到现在有小2000个人的员工,在整个大中华区。所以说从房地产选址的角度来说,当初选的大楼我们希望在扩张的时候,这个大楼当时能够给出的选项的限制,整个大楼配套因素的限制,包括可能有一些可选的选项,但是这些选项或者当时出来的楼宇、楼盘或者是这些空间是不是适合威睿在那边发展,是要分开两个地方,还是要合到一起。主要是公司自身的发展,包括房地产的供应相关的情况,可能当中一直会有一些问题在,导致威睿高速发展前期一直不停的更换办公室的地点,重新选址,但是大方向还是在中关村区域。
【钱江】:我可以补充一句,因为我记得上午我们有一位嘉宾谈主任在谈到硅谷园区发展的时候,其实威睿诞生于硅谷,像威睿这样的高科技公司一个特点,它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如果我们对比国内的话可以看到,今天的腾 讯、阿里巴巴,中国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给大家举两个数字,第一,腾 讯今年计划要在中国扩建10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这可能是跨国公司全球总体房地产投资的总和。还有一个数字,腾 讯去年在全国平均员工的年龄是27.3岁,大家猜一猜今年平均年龄是多少?今年预计整个公司的平均年龄是26.5岁。在类似像威睿高速发展的公司,它选址需求,办公室扩租需求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肖楠】:我还想问丰总您现在频率是几年一次?
【丰收】:因为现在威睿在北京的人数,已经在全球所有的办公室里排名第四了。所以说我们现在在做一个长期的计划,从选址方面,包括各个周边配套方面,所以说现在我们希望是在近两年之内希望可以不动。
【肖楠】:丰总不仅讲故事,还讲未来打算怎么办。
【徐祖明】:我来分享一个,我们帮助一家制药企业做选址的时候,里面讲到一个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在这个例子里面可以看到,当时政府是出于非常想帮助这家企业。但是他们的做法是说,因为对制药行业来说很多的法规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非常重要。当地我们可以非常灵活的去帮助企业,这个时候企业听到这样一个观点的时候,实际上是很担心的,对外资企业来说它是很担心的。因为对制药行业来说法规是最重要的,你可以说今天是可以这样解释,到了明天是另外一种解释的话,他是最担忧的。所以这是一个营商环境,第一政府的服务意识,第二政府的办事效率,第三遵从法规很强烈的因素,对外资来说法规是第一的。我们德勤也是针对很多园区跟政府,也设计了这样一套营商环境的评估体系,从五个维度来看,其中一个维度是政府的政策,政府的办事效率以及法规的遵从度还有其他的维度,所以全面展示一个区域营商环境的竞争力。我觉得最终落到点的话就是一个整体的营商环境,选址并不是某一点打动别人,一定是整体的营商环境。中关村就营造整体的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包括很多的大学,像硅谷一样的,包括政府对这方面各种各样的支持,他理解这种高速成长的企业心态是什么,所以它的很多配套能够营造针对这种产业特别适合的营商环境。
【肖楠】:其实您也很自然过渡到故事背后的成因,大家在选址落地的时候更看重哪些因素,我们心中有一个图表,有一个指标,价值要打多少分,我们是拿着这个去看的。请在座的各位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企业选址当中,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个共性的规律价值体系在指引着我们去哪,告诉我们应该去哪。我们从邵总开始。
【邵华】:我正好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我从业有17年的时间,有16年都是在高纬环球。想跟大家分享选址这些年的变化。最早的时候选址相对更简单一些,就是我这个公司需要多大的面积,我需要在哪个区域,大概流程是怎么样,大家只要把租赁合同谈好,各方面条件谈好这件事情就OK。但是现在选址是因为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而且刚才丰总和董总也讲过,可能企业在选址的时候会考虑很多因素,包括企业自身的发展,然后不同的办公室的整合,以及一些前期不可预测的因素。那么导致选址已经变得要更为复杂一些。我们可能一开始已经不是去问客户他的需求是怎么样,而是通过各种的模型来跟客户共同分析,这个公司以后的发展是怎么样。同时在选址的过程中,可能不再要多少面积,去哪一个地方,而是跟客户共同来分析,我们需要长期的计划。比如刚才丰总说可能每个阶段会有每个阶段不同的需求,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在不影响最基本运营的层面上能够满足客户以后的发展要求。所以这就变成了一个和客户,和业主以及和政府大家共同来讨论的这么一个过程,这件事情变的非常的有趣。我们这边也可以看到,这个行业在复杂的情况下,大家实际是有更多的沟通,更多的拓展性的思维,然后整体的对这个行业一个提高。我觉得这个也是这个产业新区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我们确实能够实现很多客户的目标,以及实现我们很多的价值。
【肖楠】:钱总作为跨国企业不动产最综合环全面接触的领域,我不知道您接触大量跨国企业的时候,他们在选址当中更看重哪些要素,哪些标准?
【钱江】:其实如果说从跨国企业,或者从500强企业的角度来说,我们的选址、投资不是由公司的总经理来定的,往往是由公司专门叫企业不动产,或者叫企业地产部门他们来决定的。这个考虑因素其实是非常非常多的,除了当地的如果是办公楼租金价格、土地价格、税收、人员成本、物流成本以外,其实有很多很多的细节都是需要考虑,而这些细节又往往是被我们很多的产业园区负责人所忽略的。我这边可以讲一个故事,还可以讲一个故事背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如果大家最近关注网上的话都看到了,就是思科,最近它把中国区总部落在了杭州,这是非常出乎大家意料的事情,因为作为思科500强企业,大家脑子里无非落户北京或者上海,结果最终的决定是落户在杭州,这样我们心目当中二线城市。但实际上,这里面有几个因素,除了当地杭州的市政府给了思科很多的业务上支持以外。还有一些因素,为什么呢?思科是非常著名全球网络设备服务商和制造商,它主要在杭州做的是大型的数据中心和研发中心。对于一个数据中心和研发中心来说,它有很多的服务器,这些服务器需要每年使用大量的电,耗电量是非常非常大的。思科作为一家500强企业它有一个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既是为了保证能源的节约,也是体现绿色的概念。所以它希望用更多的水资源来做服务器的自然降温,而不是用空调来做降温。杭州恰巧是可以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在湖边有天然水资源的系统,这样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不仅考虑选址和建造成本,还要考虑日后的运营维护,而能耗恰恰是将来运营维护最大的成本之一,所以这也就是最后它落户杭州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之一。
【董世杰】:我也想补充一下,刚才徐总讲到政策的问题,其实对企业来讲,因为康明斯进入中国很久了,最开始很多园区刚刚成立的时候,招商引资。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面临着一些城市的重新规划。对于最早进来这一批企业来讲,就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被迫搬迁。康明斯也面临这个问题,我们很多时候做有业务的增长,也有政策的问题。我们经常也是问到开发区,这次提供的地方能待多长时间,他说这个这一任没有问题的。企业搬迁不是租一个厂房那么简单,很多投资、人员,甚至产业链,对企业来讲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我们也是希望政策的稳定延续性,对于企业能够在这里面更有信心的长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不是这一任领导给你所有的条件,下一任领导来了新的政策又出来了。
【肖楠】:董总说特别大的担忧,政府的履约能力。徐总更多接触政策、政府当地的。
【徐祖明】:这几年当中我们跟政府,现在政府也在利用市场的力量委托我们做很多项目。从这一点来说,我跟很多政府在聊的时候,他们现在的确跟前几年比,这个前瞻性、规划性真的越来越强。他们不是说看眼前的东西,他们是在做一个很长期的规划,包括整个区域的规划我看了很多,他们还是做过比较充分的研究。接下去几年在这样的规划下面,像董总刚才说的被迫搬迁的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过去因为是没有规划,就落地的,落地了以后过一段时间,这个地方可能重新又规划了,变成一个商业中心了。所以最近这段时间被迫搬迁的是非常多,但是我想这一轮下面,现在很多园区规划的确还是很超前的,以后的这种被迫搬迁会比较少一点。
这里我看到有两个现象,从我们自己的工作当中。一个就是跨国大的企业,还是在不断的布局,总体投资没有前几年增加这么快,但是我们还是看到有很多大型企业在扩产,手上有好几个企业,一个是汽车零配件设一个厂,一个精细化工的投资2-6亿美金的,一个是电梯要增加产能要扩建,还有一个是营养品的新进入到中国的,所以还是很多。这个是大家经常看到,有很多大型的企业。但实际还有很大的一部分,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接触到是欧洲中小型企业,包括很多是家族企业,实际上他们在某个特定领域里面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我们现在看到有很大的趋势是往中国布局。但是对这类企业来说,它实际上真正用你的资源不是很多,并不需要100亩地,200亩地,可能有8000平方米的厂房,但是我看整体的投入可能1000万,2000万欧元,25个操作人员全部是自动,所以产生的经济效益实际上是挺高的。
【肖楠】:其实我们刚刚在座几位大型企业选址之后又给大家提了一个问题,活跃中小投资选址的项目是市场新的趋向。这是我们正好探讨下一个问题,选址当中在趋势、方式包括产品方面,包括区域方面,包括产业动态转向方面都会有一些新的趋势。在座还是两位典型企业代表,我们可不可以就自己专业的背景来分享一下,目前这个行业在选址方面一些新的趋势。首先有请丰总。
【丰收】:软件行业选址,当然得看软件行业在这个地方的性质所做商业的行为是什么。就研发来举例子的话,当然一些高新人才聚集地和一些大学的聚集地还是选址首选的一些地方。企业跟大学的一些合作,周边的一些产业园区可能是对于软件行业的企业来说是比较希望去的一个地方。比如说举个例子,可能北京传统的是中关村了,因为大学聚集地。比如说像上海的话,可能样铺五角场地区,复旦、财经这些大学都那边。当然二、三线城市的话,刚才报告里面也有提到二、三线城市的话,比如说像西安,西安最近的一些大学,针对软件行业的话,这些大学相关的课程,或者是一些学科都会慢慢慢慢再起来,所以说可能就是这一些方向。
【董世杰】:其实作为一个汽车行业,因为发动机也是汽车中最核心的零配件。我们也是跟着主要市场,跟着客户走。这几年我们比如说在柳州有一些合资厂在建,在西安陕汽,北京和丰田,武汉和东风建了很多生产型的东厂。研发这里面和丰总有点类似,其实技术人才更容易得到的地方,比如说武汉、无锡,包括在北京我们都有很强的研发团队和研发能力。接下来因为产品卖出去了,可能售后的这些服务,包括武松配送,这个随着客户,我们在全国各地建了很多售后服务,包括物流配送的分散中心,集散中心,我们也在逐步的发展。因为这里面也是跟着客户的需求。
【肖楠】:一点是接近市场,另外一点是提供更便利的物流和配送,这是我们在选址当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两个原因。我相信邵总结出选址事件的时候,可能跟以上两位有所不同。
【邵华】:我的角度是从选址的解决方案来考虑。刚才客户这边提到,他们关于选址要求上的一些变化。从解决方案这边来讲,除了我刚才讲的前期大家合力来做更多的分析以外,这个选择方案方面可能会做的更多样化一些。比如以前是一个简单的租赁,但是现在可能考虑长期的方案,量身定造,按需定制,这些都是以后大型企业考虑长期解决方案的一些方向。我们在北京这边,从最早摩托罗拉进入望京区开始,这方面都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包括当时安捷伦买地自建,爱立信量身定制,包括帮他们考虑到以后二期、三期按需定制的这些问题。现在在北京这边的市场产业园区已经具备这样的可能性,为客户来提供,因为首先观念上已经达到了,第二客户真的有这样的需求,第三就是政府和开发商这边有对应的经验。如何更好的实现,以及规避各个方面的风险,帮企业规避风险,提高开发商和政府这方面的服务能力,这个是以后产业园区的趋势。
【肖楠】:你给大家提供了几个必要的建议,产业园成为企业选址最重要的选项,这里面有重要的事项需要提前给企业注意的。钱总,我们在接触到世界跨国公司的选址当中,它的趋向是不是有一些比较集中的变化?
【钱江】: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说有这样几个趋势。比如高科技行业,他们的办公室可能会变的越来越小,就像刚才肖主编在PPT上面显示的,因为很多跨国公司现在都在推行移动办公,灵活办公的机制,也就是说将来不是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位,我们的园区,对我们我物业地产开发商来说需要的面积可能越来越小,但是他们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比如说网速,基础设施的通信,要求会越来越高,宽带带宽会越来越高。
第二,我们特别是在今年看到跨国企业,500强企业投资的速度在逐渐的放慢,但是有很多的,特别是欧洲家族的中小型企业,它在中国的选址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而且对于很多的产业园来说这是很好的机会,因为对他们来说,他们一旦跨入了这个门槛,基本上就会是非常长线的投资,一般是超过15年,甚至于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肖楠】:这个观点跟徐总市场观察是相关的,他刚刚恰好提了中小企业活跃选址现象。
【徐祖明】:可能对很多园区来说有借鉴作用的就是在选址的时候看到几个现象,实际上有的也不是说一个趋势或者怎么样,有很多东西还是一直是存在的。第一个很多企业选址的时候,还是跟着它的客户。所以针对也的区域有一个龙头企业的话,我们现在做一个中小型的配件,他们跟大众配套的,主要的客户是大众和通用,都集中在北方,它自然而然在北方这边去选择一个跟客户那边能够交流比较方便的,同时这个园区也是给他一个很好的营商环境。实际上现在企业在选的时候越来越难,被选的地方很多,不像过去你想是沿海的,现在董总肯定要去很多地方,可以选的地方太多,基础设施都没问题,都可以达到,但是有很多其他的变量。所以刚刚讲到,这个产业集聚就显得重要,往往我们很多落地的话是因为有龙头企业,因为有产业集聚,并不是说其他地方也是给他很好的优惠条件,地价也便宜,这个不是问题,但是没有。
第二个是一个特色,国家类别的特色。我们也看到很多并不是很有名的地方,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形成了一个国家的特色。有的地方德国企业特别多,有的地方日本企业比较多,有的地方是北欧企业比较多,这是另外从园区角度怎么定位自己形成这样有特色,有竞争的地方。
第三个当然是区域本身的自然环境,有的地方水质特别好,所以我们有看到一个客户在做啤酒,当地有好几个类似的啤酒公司在那边,因为水质特别独特,所以这个是当地很多环境的因素一定要保护好,能够形成这样一个有吸引力的,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最后我们也看到,很多跨国公司进来,可能是跟当地的民营企业进行对接,又形成一个新的项目,可能是一个合资,可能是一个收购,这样的话它一旦收购,一旦合资的话有后续上亿美金又投进来了,所以这是另外一种,怎么用好,培育好自己的民营企业,让它能够做大做强,变成一个跨国公司,或者跟跨国公司的资源品牌进行结合,又变成一个混合的所有制,很有竞争的地方。最后一个是我看到有的例子是新品牌,韩国客户在北方的,后来问他们当地,为什么这个韩国公司会在那。他们三个汽车零配件全部集中在这里面,他们管理层说应该不会去这个地方,但是因为我们里面很高的高层次是这个地区出来的,后来在韩国做到副总裁,非常高的职位,他推这个项目这个也是有的。从园区这个角度很多方面可以定义自己,被选的方面太多,形成自己的特色一定是能够成功的。
【肖楠】:我跟很多企业选址目前最大的障碍是十分的困惑,可选的地方太多了,大家的政策你有我可以有,你低我比你还低。其实在这样的时候您提出来,我们如何利用本身的资源特色,包括形成产业链的合作,还有贴近市场,往往一些被忽略的东西可以成功促进企业落地的因素。
【徐祖明】:一定是地价跟很多政策只是综合考虑的因素之一,但是绝对不是绝对性的因素,因为企业要落第一个地方,一定是说它的综合因素能够使它成功,它能够成功的话,能赚钱的话地价高一点无所谓,钱赚更多地价对他不是问题。
【董世杰】:我同意这个观点。这里面来讲,很多地方在选的时候给你一个地价,或者给你什么政策,其实这里面并不是企业第一位的,企业第一位我能不能在这边满足,因为大家是做生意的。其实地价也好,或者政策也好,在整个成本里面占到不是那么关键的地方。我能不能给客户长远的发展,这里面除了刚才徐总讲到的这些观点以外,其实还有你们的特点,这个园区的特点是不是很鲜明,能够把我们给吸引过来。比如打一个比方,刚才丰总讲企业一两年就搬一次,经常在考虑选址,你能给他提供什么解决方案,人他长期觉得有弹性,有发展空间,而不至于让他今年在中关村选,明年跑上地选,后天又回来了,而是说你们在整体规划的时候,考虑到这个企业,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很快,考虑到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快速增长期有一些长远的解决方案给到企业,企业说今天有这个一万平方米,但是我这边还可以给你预留更多的发展空间,对企业来讲他为什么不在这里长期待,而是短期在这做一个过客,长期把他留下来比什么都强。
【肖楠】:我们经常选址的时候有不太成文的想法,大企业关心小事,小企业关心大事,不知道是不是跟您这个有共性。钱总有感触吗?
【钱江】:我经常跟招商局和商务局的朋友聊,有一位很资深招商局的巨商说过,说招商真的是无小事。大公司看细节,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在招商,或者是我们企业叫选址就是这样一回事情。
第二个方面其实在现在的企业选址当中,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因素。
【董世杰】:细节两个典型,我们选址过程中有两次我们先选城市,然后再选具体的两个地点,在地点中有两个地方出现过问题。一个是地勘,跨国公司做生产型企业对原来地址非常在意,不想对社会造成任何负面影响,所以我进来的时候一定把水样和土样取的干干净净,做历史的证据,等我走的时候做同样一件事情,证明我过二十年,三十年没有对当地造成任何负面的影响,我们当时做一个取样,当时有回填土,很多时候大家说原来农用地,但是在平地的时候有可能运来有杂质,有油脂可能有污染,我们觉得这块地不能要,这是很注意的,对企业有企业责任的问题。
【钱江】:说实话,我们的企业对产业园区已经有足够多的了解跟研究,特别是在高纬环球房地产中介代理机构的帮助之下。但是相反,我们的园区对企业其实了解的可能并不那么多,可能我们希望多引进一些高科技的,生物医药制造类的高科技企业,为什么?利税高,税收大户,但是真正对于这些企业,每一个企业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们其实在做每一个招商引资,或者说选址的过程当中,双方需要更多的去互相之间的了解。独特的产业有独特的一些需求,而往往是这些需求是最后决定企业落户,或者说选址最关键因素。
【丰收】:因为现在有一个不能说是趋势,有一个现象是说,相关的企业是越来越希望跟着开发商走,因为这一个房地产的开发商,或者园区的开发商,它在和这一家企业,大型跨国公司也好,或者是本地巨头的公司也好,合作时间长了之后,会越来越了解这个企业想要什么。那在原来没有办法,因为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前企业做选址的时候,可能只是看能够有什么,在仅有的几个选项当中去选尽量适合我要的。而现在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来说,更多更多的开发商,就像刚才也有一个概念是定制化,是按照你所需求的去建。越来越多了解这个企业需要什么,当这个企业在北京发展的很好,在别的城市发展的很好,他要去另外一个城市的时候,首先会去问我在北京的这个开发商,你在这一个城市有没有适合我的。当然一个是信任类似于这样的开发商,你在北京给我提供这样的园区也好,或者是给我提供相关的配套,能够符合我的要求,我相信你在别的城市,如果有类似于这样的园区也可以符合我的要求。所以说类似这样的细节,其实是对于这一些大型公司选址来说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肖楠】:您提到跟行业发展相关的东西,因为在产业园区里,越来越多的品牌专业运营商正在涌现,以自己的品牌、价值体系包括运营方式去在这个市场上做表现,您说的恰恰是对于品牌选择,对于一贯持续的企业表现的一种信任,成为它作为选址当中重要的考量标准。
【邵华】:我也想补充一下,我们经常会收到开发商或者是政府跟我们联系招商引资的事情,他们告诉我他们盖好了一栋楼,这么大的面积去找什么样的客户。现在整个的趋势是反过来,你可以有一个规划,这个楼大概是什么样的规模,大概是几层,技术指标是怎么样。但是同时这些大型企业在做产业园区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去满足客户的一些要求。可能最早的时候,如果从员工本身来讲,他们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交通和配套设施。但是再讲究一点的话,这边是不是有咖啡厅,PM2.5是什么样的情况,是不是有健身中心。现在产业园区都是属于相对远一点的位置,当然我们现在公交系统也做的越来越好。但是怎么样满足比如说员工有加班的情况,是怎么样解决,是班车还是什么样的情况。同时对于公司层面来讲的话,除了员工考虑的这些问题以外,公司考虑是我长期的发展,我的成本控制的情况下,我怎么样能够满足可能目前无法预计面积上和技术要求的发展。
刚才钱先生也说了,现在还有办公室的趋势,是人均面积会越来越小,因为大家对办公室的依存可能不是那么的重要。同时大家可能会采取移动办公的形式,这个其实在国外已经是有这样的趋势,甚至在北京。一方面是能够减少人均的面积,减少成本。另外现在的确科技比较发达,以前没有在办法不能发邮件,现在有各种技术手段可以解决。这种情况下对开发商的要求,开发商需要敏锐的捕捉到,因为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现在盖一栋楼肯定不只是为了满足,在近期的,比如三到五年的一个需求,而是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一个需求。在这些方面网络的支持、硬件的支持以及格局的灵活性方面是开发商需要随着客户的考虑以及未来趋势的要求,是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考虑这些事情,大家共同来做更好的产品出来,能够吸引这些公司和员工愿意到这个办公环境里面来。
【肖楠】:您说在园区产品,或者是其他类的办公选址产品,应该把他的定位产业在产品设计之前就融入到这当中。
【徐祖明】:我非常认同,上海很多区域要做总部经济,它的内涵越来越多,我们在上海看到很多总部,它已经有研发部门,我们看到另外很多跨国公司的确是把很多研发这一块工作都放过来。有的研发上千人研发团队都在上海,这个区域去打造生态办公,不是很高,八、九层楼。但是它抓住一个特点,它懂得一部分跨国公司的总部是需要有研发,他设计的时候把研发设计到整个基础设施里面去,你搬进来的话你的管理、销售、研发都可以到我这个区域里面来。有的地方都做的很好,但是一去看说不能做研发,人家就没得选只能到那个地方,所以它做的挺成功的。
【肖楠】:刚才大家这一轮的交流和分享很充分的给园区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我们如何去设计我们的产品,如何去争取吸引更好的客户,如何去跟企业交流和对接,如何做企业的品牌,去做好更好的展示,形成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我问在座各位特别想知道的问题,首先是两位企业,未来您的布局和去向。各位想去哪。
【董世杰】:我想明年再发布TOP10的时候我能上榜。
【肖楠】:能不能上榜取决于您未来的动作。明年您发布选址的需求可以登上这十大的。这是给大家一个预告,康明斯未来有大动作。
【丰收】:我们中国还希望处于遍地开花的阶段。在照顾大中城市的研发中心之外,各地城市销售中心也希望在近两年之内慢慢的建立起来。
【邵华】:我希望以后这个选址不管是政府、开发商还是客户,还是我们,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团队,为着共同的利益来做成一件事情,改变北京的版图。
【钱江】:据我所知在中国60%-70%的跨国企业都会有选址的动作,我们也会和搜狐焦点配合,如果大家想知道去哪请联系肖总。
【徐祖明】:现在竞争格局的话,我们做很多规划不单是我们中国的各个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我们中国跟东南亚很多国家之间的竞争,所以我们在做很多规划的时候,在评选是中国还是东南亚其他国家。第二我觉得去哪,从我们自己的客户服务感受,我觉得都有。我现在有一个是往南方走的,因为是香港的高级餐饮集团,他说我的很多原料要自己直接种植,所以他要求很高,因为他的定位非常高,这是在南方。汽车零配件是在北方,我们电梯是华东区,有好几个总部在集合他们,所以我觉得东南西北都有,这个没有一定的定论。
【肖楠】:徐总提示我们在园区产品,或者是办公产品设立的时候,我们可能现在不止区一级,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包括国际间产业转移已经把园区竞争视野达到全球水平上。很高兴跟各位做一场企业去哪选址的讨论,我们每年问的问题都一样,核心关注是去哪,想去哪,该去哪,去哪了,每年都是这样的讨论,但是每年的结果给大家新的启发,因为整个的产业结构在调整,我们经济发展在变化,区域的竞争可能由东西部、南北部变成国际化的视野,所以今天的话题很高兴各位带来了新知和先进,我们期待每年再一次讨论。谢谢各位!
演讲嘉宾:普洛斯投资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朱琦
【朱琦】:各位嘉宾,参会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上午听了很多,普洛斯大家多少听说一些,但是实际上跟今天讨论的很多话题有相通的地方,但我停下来有很多是更具特性的,我今天也学了很多东西。从普洛斯的角度来看,我们自己是做物流基础设施的开发,所以我们的网络特性会更强一些,对园区的开发往往是在个案深入上会更强一点,我今天的演讲可能会从普洛斯的视角看看从物流基础设施这个市场有一些什么样的特性和增长趋势,还有普洛斯是怎么来看这个市场的,希望不同的板块和领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普洛斯我们专注是物流设施的开发。可能物流设施的开发在产业的属性上,还有跟工厂的投资不太一样。整个投资周期会更短,所以刚刚也提到,整个网络性的特性会要求更强。所以普洛斯现在在中国有2000万平方米的一个物业,我们同时在巴西和日本还有两个主要的投资市场。我们在这两个市场也都是在这个领域里做的规模最大的一家。
其实我们在做所有的投资,刚刚几位嘉宾也反复提到了,实际很多时候都应该是从需求来导向的。在我们做产业,尤其是工业也好,或者是办公也好,它跟整个的投资周期相关性很高。从物流来讲,跟存量增长和增量的关系会很大,所以我们设施需求主体相对来说比工业类的会更集中一点,尽管行业覆盖也很全,但是需求的预测各方面会经过一段时间沉淀,会比较容易做的更清楚。所以我们在普落斯自己为例,中国大概有六、七家客户,相对来说是比较集中。从客户的构成来讲,外资企业是50%,本土企业是50%,这个比例在向本土企业在倾斜。这基于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标准的原因。其实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大量物流基础设施原来相对比较老旧,跟美国比我们人均仓库面积,针对同样的经济体量,人均仓库的面积只有美国的1/14,从设施本身供给构成来讲,旧的仓库多,新的仓库少,但是大家开发都往高标方向发展。当然标准并不是在这个领域做到差异化或者做得好的唯一原因,普洛斯进中国的时候是2003年,当时也是把国际化的物流通用标准带到中国来。这个标准我们在进中国的时候就奉行一个战略,我们要把这个标准开放给整个社会。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整个物流设施的开发标准跟我们的统一标准基本上是相近的。
其实为什么会说标准在这个阶段来讲,从整个需求主体来看,他们的诉求第一块是面临升级换代,在标准上的瓶颈。这个标准的瓶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总量的方面是不足的。中国5亿多的仓库设施,当中相对来说符合现在物流操作标准的可能只有20%,只有总量上是不足的。第二个实际上在分布和构成来讲,面临很多驱动因素的推动,整个的布局结构性失衡还是存在的。
中国物流仓储设施和需求有三个驱动因素,第一个是跟经济总量增长是相关的。而且尤其是在中国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重点调向了国内的消费。大家知道,在我们原来做出口为主的产业周期里,其实整个物流设施的需求比较集中在港口和工业基地。这样的需求,实际节点诉求是相对比较单一,是在整个工厂总仓多一点,集装箱直接通过港口出去了。所以现在转向消费驱动之后,在全国的布局需求,全国这张网络性,满足本土市场的物流节点的需求会迅速的增加。第二个驱动因素,中国经济西部的成长,当然这个大家都非常的清楚了,但是这跟我们在全国布这张网的时候整个选址的逻辑是高度相关的。第三个,在整个配送和物流,尤其面向客户格局发生变化。说远一点,原来在中国国内做批发、零售整个体系是相对非常分散的,这个分散的体系里面,实际有大量的地区性的经销商,甚至是省级的,市级的,甚至区县级的经销商,整个体系是非常庞大,但是量非常分散,其实在整个的物流效率上是比较低的。推动整个物流效率其配送的两个有两个主要的力量,一个是来自于原来的连锁零售的和一些品牌商做的KV直销的体系。第二个是最近特别显著的电商这一块。我们现在举一个数字来说,基本上一年有30%左右的新增需求是由电商部分带来的需求消化掉的。所以这三个驱动因素是导致了整个物流设施市场在原来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有很大量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他们可能屈就于低端的仓库里,高端仓库的需求在过去的十年周期里,实际是相对来说供不应求的状态。
现在市场格局也发生一些变化,做物流设施市场投资也面临新的挑战,第一个,物流枢纽的土地供给是非常紧张,而且拿地的成本也非常的高,这个大家都有所体会。
第二个,物流设施的开发,因为我们本身是属于长期持有运营的开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其实它的利润不像是很多住宅地产也好,或者是售卖型工业地产业好,它的开发周期和整个投资周期会比较短,所以持有周期比较长,从整个长周期来看利润并不高。所以在土地成本上升,再加上中国现在整体经济增速趋于稳定的状态下,实际在选址上的推敲和合理选址就会变的格外的重要,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被吃掉你的全部利润。这一点上管理体系和选址逻辑是要求更加苛刻的。
第三个,当你的网络经过几年发展沉淀慢慢的扩大,扩大之后往往会形成一种格局,单个项目之间互相借用的整合效应并不是太高,可能只是随着资本投入的规模做一个是一个,做两个是二,大家做到网络型之后提高抗风险和公司价值最大化,更重要是实现这张网络的整合效应。这里全国网络和有黏度的客户基础,在新的产业投资周期里显得非常重要。当然了,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整个融资能力是整个商业模式非常非常关键的环节。而且这个融资能力是需要你不停的去强化的,所以是体现一种长期持续网络扩展资金支持能力。
其实在这里面有两个大的要点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就是关于选址的问题。我相信不管是对于产业园的选址也好,物流的选址也好,大家做地产是成本是第一位的,只不过考虑的参数不一样。对于物流来讲,是更有定量逻辑性的一个选址逻辑,产业园可能对国家的税收政策,各个产业园会很突出,对物流来讲更多的是在整个物流的运行成本方面来考虑。所以中国这么高的物流成本,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是需要用一个优化的网络来实现的,因为在这里面租金的成本实际在整个物流成本结构只是占10%左右,所以通过选址是降低整个体系物流成本重要的杠杆。
第二个是平台,其实当你有这张网络之后,你需要集聚更多的资源提升这个网络整个附加价值,或者是你作为一个公司,除去项目公司之后,整个公司价值怎么样得到更好的体现。这点上我相信有几个点是我们自己的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的。一是普洛斯作为一个在新加坡上市的公司,其实我们到中国来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团队的本土化。这个本土化也拉动了,首先我们公司600多员工真正的外籍人士不超过4-5位,所有的工作团队都是本土化的。这个本土化的团队很大程度上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适应本土的市场,有更强的适应力,我们的客户数量也体现出本土化延伸的发展。
二是我们自己很深的体会,规模和网络在当今这个阶段重要性会更加的重要。如何建立这张网络,可能在布局这个网络的时候需要有更强战略规划性的思考。普洛斯很早构建仓储设施的数据库,我本人加入这个公司就是做基础数据库开始起步的。现在把全国将近50个物流节点仓库设施和物流资源形成非常庞大的信息基础。我们现在要保持持续的开发量,才能跟你的客户保持相当的年度。我们认为跟客户的黏度有两个因素,首先有料能够供给上去,当它有需求能够靠得住,第二它有需求的时候我们提供更大的价值。
三是依托这个网络的发展,我们把它活用,网络大了之后可以团聚更多的资源过来。普洛斯整个产业投资里面,我们仍然只是做薄薄的一片,其实我们是在物流园区的开发、招商、运营和物业管理,我们并没有参与到这些物流服务的环节当中去。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客户体系,通过我们的合作伙伴体系,实际是把我们自己这样一个相对比较薄的物业网络价值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往下做很多资源整合非常关键。资本渠道是我们过去十年一直比较注重的一个环节。
从公司来讲,我们认为是34个主要的市场。这里有45个城市,因为有一些城市服务的市场是相对来说是有共通性的,我们认为进了34个市场,有150个园区左右,现在包括我的土地储备将近200万。中国这张网基本已经布局建设完成,但是商业模式并不能停留这个网络本身,每个节点上我们都要持续深化供给。首先是我作为成长性的公司必须得有这个量出来,第二个是从客户黏度的角度必须有量出来,才能够保持持续服务的能力。我们以华东区为例比较密集,将近一半在华东区。以上海为例我们投了25个园区,上海这些园区有大有小,大的可能在3平方公里左右,通常是在10万平方米左右的投资规模。我们认为持续网络扩张和局部市场充分的供给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土地供给的资源,很多时候规划越来越前瞻性了,现在五集聚区域离城市20到25公里是聚集带,但是下一步政府规划是40公里以外、50公里以外,这里面存在很多投资分析的依据要去做的更细,所以我们是很大程度上依赖这样仓库的数据库,再加上我们自己的一些客户工具选址模型来辅助我们决策。此外以硬件设施为核心,我们要不断持续的,虽然说是整合,但实际上更多是一种开放性的合作,来实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在很多时候,大家做产业园都有一个感受,你要形成集聚,其实对物流园也是一样,我们做一些专业的主题园区在招商的时候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和相关上下游资源的融合,普洛斯大家印象存储型的,大框子的物业,但实际上现在我们有30%左右的物业是投资在服务运转类的中转场地为主的,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把运输资源和原来的存储资源做一个汇通,这样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有存量的优势,大的综合性的园区,苏州工业园很多人看过的,我们提供服务资源,餐饮、人力外包等等这些, 这些我们搭个台子把资源引进来,相信做产业地产的对这块脑子动的很足了。另外是集团采购,规模大了之后,在这样大开发规模下集团采购很重要,此外跟智囊的结合,包括开发工具,包括咨询机构,我们能够更好的帮助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下面几个例子,大型物流基地的建设,这里包括像上海临港,建成54万平方米,超过20家的用户,主要是提供港区方面服务的。另外我们在北京机场边上的空港物流,我们也是和北京机场的合资项目,这个项目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大。还有一个是刚才提到的苏州,像这些是属于我们一个产业系列,大型园区综合开发。第二个是结合运输资源和社会资源做的整合式的开发,我们其实跟公路港做了合作,运输资源整合带动传统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开发的投资。另外产业资源融合实现多方共赢的阶段。任何一个产业园投资项目里,政府、租户甚至终端用户是多元的组合,所以在我们这边可能有几个项目跟大家很快的分享一下,很多时候我们也在借助一些我们客户产业投资的资源,我们会贴着它一起来做物流园投资建设,以天津为例,其实跟日用品公司生产基地和物流基地是作为一个捆绑性的投资项目,落户生产基地我们作为整个物流的配套,为什么能做到这个格局呢?是因为长期合作当中这种客户的信任,还有我们在引荐客户资源给地方的时候,我们也给地方政府帮他争取政策过程当中所出的贡献。尽管我们并不直接开发它的工业园项目本身,但我们物流园项目是帮它提供相对来说比较大的整合方案的。相类似还有医药和化妆品行业都是这样一种融合的方式去做,所以我相信在未来我们也会更多的和大家做产业园公司可以多交流,看有什么机会可以撮合一些合作的机会。
最后再分享一下,我们认为将来一个阶段比较重要的,这块领域跟产业园稍微离的有点远,我们认为比较有启发性,从我们物流的视角来看是比较有机会的投资,就是医药和食品方面的物流解决方案,我们投入很多精力去做。大家感兴趣随时可以跟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