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到2017年两会,南昌市市长郭安都在为南昌的VR产业奔走。从3月1日全国两会开幕前夕,他就在北京密集参与VR相关的产业合作对接会,接受媒体采访,大力宣传VR产业基地。
“在全世界都瞄准的虚拟现实这一新技术上,我们有机会成为领跑者,南昌市愿意做探索者。”郭安说。
郭安的努力,一方面反映出中西部省会对科技领域的突破显得更为迫切,另一方面也显示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地域差距。
在全国两会这个城市发声的重要阵地,地方“要政策”的重点也逐渐聚焦于此。
2017年两会,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各省争夺的重点,还有一批城市提出建设产业创新中心、“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武汉和成都都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争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他省市,比如广东建议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长沙提出推动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建设,等等。
争夺科创高地
2017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说明一线城市依旧是创新的中心。
在两会前的2月27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动员大会在合肥召开,标志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式启动建设。
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 在北京、上海、合肥等设施相对集聚的区域,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设施水平先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端人才和机构汇聚的区域。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获批,让很多二线城市看到了可能性。两会期间,呼吁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突然多了起来。
事实上,早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武汉市市长万勇率队赴科技部拜会高层,恳请科技部指导武汉市申请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7年两会期间,武汉市政府一位官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合肥获批后,武汉的领导更是非常重视,加紧申报。
此外,全国人大湖北代表团代表提交了一份关于支持武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议案。其中指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体现国家整体科技力量、地方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湖北代表们认为,武汉科教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在武汉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有利于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
西安的全国人大代表委员们则携带着“大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议题上2017年两会。此前在西安市两会上,有委员提出筹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人工智能战略高地。
西部的成都也在发声。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建议,在成都科学城布局以军民融合为特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城市创新焦虑
技术和创新不仅仅是企业的焦虑,也是城市的焦虑。争夺科学中心、创新中心城市的牌子,似乎能缓解一些城市竞争中的焦虑。
事实上,在基础研究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8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 整个中西部地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也只有陕西。
2016年合肥成为基础研究领域的一匹黑马。合肥发改委有关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合肥本身是个科教城市,基础研究领域近年表现突出,特别是以中科大为主导的一系列科研基地对合肥的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一些大科学装置和研究在全国都是领先的,比如量子信息领域等。
以量子信息为例,九州量子董事长郑韶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量子信息应用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在2017年可能会从长三角向合肥等中部地区外延,合肥的产业基础还是不错的。
而作为区域创新指数和活力的最好体现,在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领域,地域差距在加速拉大。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的一份报告显示,2015年,各省信息经济规模稳步增长,但区域间差距有扩大趋势,总体呈现自东向西逐级递减的梯级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增速较快,中西部地区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其中贵州、新疆增速排名前列,其余省份增速放缓。
根据腾 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报告披露的“互联网+”战略在全国351个城市的落地情况,广东“互联网+”的份额在全国占比接近二成,北京占比也超过10%,随后的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都超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