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下,一些产业正由北京的园区迁到河北的园区。
2017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经历了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京津冀区域正在实施新战略、探索新路径,转舵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新旧更迭,必然是一个过程,必然会经历阵痛。在新年伊始,北京商报推出《2017寻找产业发力支点》,依托我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专注与观察,找出经济转型、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并尝试给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我们期望,这些建设性意见能成为产业发力的支点之一,在引起关注的同时能为新旧模式的转换提供一点加速。
区域功能重新定位,产业结构重新布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下,一些产业正由北京的园区迁到河北的园区。这无论对疏解的北京来说,还是承接的河北来说,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在有限的空间内,如何加快退出不符合定位的产业,将腾出的空间承载全新的产业。北京商报记者日前在走访时发现,在这一过程中,资金、空间、理念仍是几道现实考题。
完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2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亿元,同比增长167%;完成工业增加值25.5亿元,同比增长3%;完成税收4.7亿元,同比增长47%;新增民营企业23家,同比增长15%……
这是河北迁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迁安高新区”)2016年交上的成绩单。迁安高新区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已建成区面积9平方公里,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家。2011年5月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区,2013年1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6年6月,国家工信部、京津冀三省市政府联合发布《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公告,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区被确定为9个生物制药特色产业基地之一,主要承接京津医药产业转移,并吸引其他地区医药生产、研发项目入驻。
这个新兴的园区,其实也是昔日钢城迁安弃钢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根据计划,到2020年,建成装备制造产业的初步体系,建成区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总产值达到800亿元,税收达到40亿元。
“更远一点的未来,迁安高新区的总产值目标是达到1500亿元,建成国内知名的高端装备产业、生物医药和半导体芯片生产基地,建成全国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区。”迁安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冯尚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下,迁安高新区也正经历着深刻的产业更迭。
“以前,我们这里 高精尖 产业的科技含量低,有些产业是夕阳产业,还有些产业既有技术的问题又有市场的问题,已经处于停滞状态,土地与厂房闲置。”冯尚直言,如何加快退出“老产业”、布局“新产业”是一道现实的考题。
于是,迁安高新区开始了探索。“我们的方向主要有升级、嫁接、并购、转型、清退几个方面。”冯尚说,对于产品有市场但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将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改造升级。第二就是嫁接,引进具有行业前沿技术高新企业或是引进科研院所,与原有企业进行合作,焕发生机。
另一种路径是通过并购,让优势产业兼并劣势产业。“因为这类产业有关联度或相似度,并购之后能够做活做强。”冯尚认为,对于那些没有生命力的产业,要毫不留恋地彻底抛弃。此外对于占着土地、厂房闲置的采取清退,给优势产业的发展留出空间。
事实上,除了定位、措施外,迁安高新区在实际的转型升级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金融与资本的支持。”对于转型升级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冯尚也并不回避。为此,迁安高新区依托园区融资平台,尝试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另一方面,探索搭建第三方平台桥梁,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此外是申请国家专项基金。
资金瓶颈之外,承载空间也是很多产业园区面临的挑战。
1958年8月,我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十局在北京筹建我国第一家无线电微波仪器专业厂——国营华北无线电仪器厂,主要从事国防、科研及重点工程配套仪器的研制和生产等工作。1965年4月该厂全面竣工,正式命名为国营大华无线电仪器厂。上世纪80年代更名为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隶属于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大华厂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位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学院路北端,占地6.87万平方米,这正是768创意产业园区的前身。
自2009年底大华厂将自身主产业外迁后,经过七年的发展,768创意产业园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产业生态氛围不断提升。但是,园区在将传统军工企业基地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同时,也面临着空间体量不足的挑战。北京商报记者日前走访768创意产业园区后发现,目前该园区聚集了摩拜单车、美科科技、葡萄互娱、海智网聚等150多家企业。
但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目前该园区长期处于满租状态,这使得部分原本在园区成长很好的企业由于发展空间受限不得不搬出园区。而外部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也无法进驻园区,园区空间体量不足也成了困扰768发展的一大难题。
“园区的容积率非常低,仅为0.52,有很大的增容空间。”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何增加自有空间体量,以更好地契合和支持北京新的功能定位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为更多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项目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业支撑和平台,需要大华厂及园区管理方认真思考,努力探索。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双生态”建设模式应运而生:产业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经过七年的发展,768创意产业园为在园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空间和支持,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园外创新创业团队想入驻园区。
对于如何提升园区空间体量,大华768园区管理团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将从两个方面着手积极探索破解方案。第一,因为园区目前的容积率仅为0.52,现有厂房高度在6-12米,可以通过增容提效的方法,依托园区内优秀的建筑结构、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等技术资源,实现园区创意性、创造型的改造加建,提升空间体量,建设城市新地标,吸引优秀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项目入驻,带动园区整体品质和区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第二,由于768“双生态”园区建设发展模式已经获得初步成功,同时得到了政府、市场、企业及学术机构等方面专家的认可,未来可以通过“768”品牌输出或管理模式输出的形式,寻找外部合适的空间和场地进行新的开拓。
2014年,位于丰台区的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被媒体竞相报道,因为它是北京首个整体搬迁的央企制造业项目。
凌云公司是央企新兴际华集团下属公司,是国内龙头医药级碳酸氢钠(小苏打)企业,产品供应包括雅芳等国际化妆品企业,覆盖注射/透析、药用口服、食用等三个高级别的碳酸氢钠。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二氧化碳及碳酸钠。经过调研考察,最终将搬迁地定在河北邯郸武安工业区。
“武安地区是钢铁冶金行业的聚集地,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集中区域。凌云公司的项目以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每年可吸收河北当地碳排放1.6万吨。”凌云公司的外迁,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丰台园管委会副主任孙永文看来是打造了三赢的局面:企业的搬迁,有利于丰台将大片的产业用地发展应急救援产业;助力邯郸在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打造循环经济;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丰台和邯郸两地的资源优势,完成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大,总体上实现了节能减排和产品更新换代。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工厂异地搬迁重建的问题,而是随着产业的升级、工艺的升级、技改术改造,用新工艺重新建一个厂,并不是完全地用现有的 东西 填进去。”孙永文说,对于腾笼换鸟这个事,要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大的产业布局规划,从严格意义上说,产业的转型升级应该是用科技创新驱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我认为,眼下的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并不仅是腾笼换鸟那么简单。”孙永文对北京商报记者说,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京津冀区域将被打造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所以区别于以前,腾出的空间“干什么”、再把什么“东西装进去”是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孙永文看来,腾笼换鸟并不是等价代换。用他的话说,“并不是原来笼子里装的是画眉,现在装个鹦鹉进去”,而是在承载空间上做减法的同时,做贡献度的加法,是产业重构的问题。
“比如,腾出一个10平方米的空间,并不是说一定要引进一个占地10平方米的产业,是不是用5平方米做产业而创造出比之前10平方米更高的价值?也就是说,腾出的空间不仅要考虑产业,也要考虑现代服务业、宜居环境的建设。”孙永文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用产业体系去衡量,也要用价值体系去判断,研究高端产业是什么。
对于设立之初就聚焦总部经济的丰台园,“疏解”并不是最重的任务,而是提质升级。眼下,丰台园也正进行转型升级。除了打造满城分园拓展产业承载空间外,丰台园正在以知识产权的产出作为评价体系,引进平台性的、大型的、研发的机构。可以预见,未来这里并不全是简单的普通总部或是营销总部,而是研发总部。
孙永文拿丰台园来分析,在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研发应该是整个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公司制、法人制的机构。“研发中心并不应该是企业内设的研发中心或研发机构。所以,在产业园区的腾笼换鸟中的理念应该更加科学、更加与时俱进。”
来源: 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