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产业园区研究中心主任 廉毅锐
特色小镇近来势如卷席,不论其中来源、概念、方向、目标、路线图是否都已经厘清,就必须面对马上开始推广的局面了。这个小镇化建设与过去的城镇化建设有诸多异同,其中涉及到什么叫做特色,什么是这轮次中镇的概念,能够与互联网+这股新风如何互动,与城市的反磁力是什么关系,产业和人居聚落、科技与地产如何相融。在这个新的建设过程中空间规划应该如何相伴,还有就是什么叫做小。一指不能全括。这次,先说说什么是小镇的“小”。
一.小规模和小尺度
“小”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同时又是很关键的因素。
浙江的报告专门指出了他们尝试的一个建设共性,就是规模问题。
这在一个大批量尝试中很少见。因为对于量来说地方政府往往是持多多益善,争取指标为首要任务。地多才能人广,常常被认为是开展工作的业绩证明。不说出个究竟,他是不肯宁小勿大的。
大,是这一轮次的城镇化对于城市的空间反磁力构筑的主要消解目标。之前的对小城镇的努力,往往从改善小城镇起,逐渐演变成去建立一个新的小城市的思路,甚至往往含着建立一个新的中大城市的雄心。
在过去的城镇化实践中,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
大,是一种新的蔓延。
在浙江,这样的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已经被认识到,小城镇成为了大城镇之后的弊端。正如在浙江这样已经相对发达的省份所表现出的用城市化的态度面对小城镇的建设,没有能够凸显小城镇不同于城市的发展道路和疏解功能,反而是沿着新建一座城的蔓延方式展开。浙江曾经有的城镇化建设以“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兴起,使得工业园区连绵成片发展,而工业化又带动城镇化,连片住宅区迅速在城市的另一方向开发起来,这种失灵的中观空间组织直接导致了失控的宏观空间结构,形成了浙江城镇空间普遍性的大尺度功能分区结构特征,比如许多城镇的总体结构呈现诸如“北生产南生活”“西工东居”等格局。宏观结构失控导致了城市居民常态化的长距离出行与钟摆交通,而功能结构单一化的中观空间组织使得居民生活服务不方便及企业生产配套不齐全,徒增了许多不必要的交通出行机会,社会交易的空间成本居高不下,极大地降低了城市运行效率。
这种“大型小城镇”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我们对于原有城市规模和尺度的熟悉产生的眷恋。以及对于如何能够在互联网时代下顺应技术变革特点组织新型产业的陌生。对于过去的大城市的热爱和规划手法的习惯使得设计圈和审批圈都不自觉地回到熟悉的构筑大城市的老路上去。对于产业的选择仍然是重视规模化要素集中,对于土地仍然是发挥单位使用效率优先。甚至对于景观也是从见证伟大文明的心理出发。
小镇的小不仅仅体现在建设区域面积上,其中的交通路网,地块划分,建筑布局方式和间距都在尺度层面上对应着新的产业需求、生活方式、心理依赖。新的产业需求是一个很多人声称建立在2.5产业要立刻马上迅速扶持和长大的方向。这个新的服务业带来的土地要求有所不同,这是另外一个专门的问题。即便是不过多地纠缠产业变革的时间接口,我们在一个反磁力目标下想要完成新的人口吸引力,在规划和设计上仍然面对产品匀质总是难以说服自己的。千城一面被指责了很久,都没来得及发现,习惯上给人居产业聚集也只是提供出了“城”这一种设计的类型。
建立在大工业化背景下的大分区以十和百平方公里为单位区分毗邻。宏大有余,亲切不足。在一些小城镇规划中并不鲜见几公里长近百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命名为步行绿化景观带。似乎巨型步行方式就是改变了原来城市化的巨型车行方式的大进化。于是,小城镇变成了小城市并且一开头就在规划上埋下了成为大城市的雄心壮志,也逐渐给自身发展带来同样出现的空间问题。小城镇的小的后发优势变为模仿劣势,长没坚持,短倒是可能暴露。小街区、密路网并不是万能的良药,但是在目前小镇与城市的对照上能够提供充足的差异性节奏。
二.小有什么好的?
小的好处在于,首先易于开展,并且有能力借助外力,扶持内力,快速入手,比之宏大计划在入手实施速度上定有胜出。小镇的以平方公里个位数为计量的规模适合于整体规划,多元主体,统一组织,甚至能够一次性开发,核心区短时间内初见规模,扩散区能迅速贴近。
小易于落实规划、建筑设计。大规模的土地协调,人口预测,资金平衡都存在各种博弈难度。很多规划在利益对象过大的时候往往成为一个长期理想目标战略化,判断轮次增多、博弈平衡多元,时间周期拉长,容易失去战术及时性。上一轮次在城市外围,政府主导囤积的大片廉价土地高新区新城建设,不少案例受此影响,从美好愿望出发,因大而凉,因凉而颓。
小的规划面对土地资源矛盾小,更适宜于在多规合一的协同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把多规合一从研究和博弈层面迅速拉入到实践层面。小规模建设易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的swot如果样本范围巨大,就冲淡了数据的价值特征。能够找到某地某时的几项要冲所在,对症下药。
以镇的整体来说,一个小规模人居聚落能够依据可靠资源树立适宜产业,能够灵活依据所在地可靠产业进行地理关系配合。个体虽小,却可逐渐开展依靠数量优势成链成带,成网络。此地进展不掣肘于彼地情况,能够分散实施,也能够彼此呼应形成系统。在其内部,实行小街区,密路网。小尺度的土地分块单元可以实现居住工作距离接近。从而在镇区内部形成开放社区,融合功能,混合使用,复合开发。慢行系统,可达性与景观绿化共存。强度不大,密度不低,杂然相处,与城不同。差异生长,落实反磁力要素。
三.多小算小?小的合适?
描述小镇的规模是思考反磁力人居聚落的核心。也是有机聚集的可行性的核心。这个问题似乎不应该在这个举国尝试的阶段就急于给出一个通用的答案。我们先看看几种不同的思考和结论。
在浙江的一系列特色小镇中我们也看到其模型是产业兴镇。作为科技综合体的实践,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对于浙江,这已经实践所得,有其鲜明自身特点。浙江本身原有民间经济体较为发达,城市聚集密度比中国其余地区高,道路交通建设优势也高,而其省本身的可供拓展土地资源相对狭窄。这些最主要的外在因素都符合浙江实践的选择。所以,3不应该是不加思考推广复制的标准。3这个数字不重要,为什么选了3这个过程比较重要。
在美国,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模式是传统邻里区开发(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简称TND)和注重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Transit - Oriented Development 简称 TOD)。这两种开发模式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
TOD 模式应用于小城镇规划中,主要体现在多元化的土地使用、公共交通导向的交通组织、均享性的公共设施布局(它规划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不超过 600 米的步行距离。)
在旧金山附近的硅谷这个典型的科技带动发展新区域中,基本呈现约2公里左右为半径的以苹果,facebook等不同企业总部为核心,配合产业生态依次展开的圈层结构的科技综合体集群。
2009年波特兰发展委员会发布《波特兰经济发展战略2009-2015》讲增强社区繁荣度与驱动都市创新力并列为战略目标。其政府力图控制蔓延,开展密路网小街区规划模式。推行20分钟社区,将社区发展立足于居民居住与生活服务的20分钟出行半径,方式为公共交通、骑行、步行。
国内近期的镇区及县域经济下的村镇规划中也有一些对于半径的研究[1],
浙江基金小镇强调以人为本的社区营造,以适宜的密度组团方式有机聚合生产、生活、生态要素,形成核心区800 米辐射范围的微小镇生活圈。[2]
清华同衡规划院近期在北方某科技小镇的规划中提出与原有建制镇局部联立,建设科技创新区,生活区,赋予半径约为1公里,出行15分钟+5分钟的区域。
如果在前述案例中我们将国内村镇规划的建设密度视为相对较低,而美国案例中考虑其长期建设发展周期中贯穿的公共交通水平较高,所以对于适宜的由产业到居住的科技综合体半径考虑为600米到1500米之间。则尝试此番的特色小镇面积控制应在1.5-7.5平方公里之间。类似浙江这样块状经济历史较为发达,周边城市网络较为发达。可以亦3-4平方公里追求单体镇内实现小型化慢行化。
四,不够大的问题
一味的求小,求易,也容易出现另外的两个风险。
首先是产业的引入不足。过于强调小型灵活的高端技术研发商贸、桌面经济企业,对于需要一定土地规模的有实验性、中试性、大空间需求的企业容量不足。浙江的产业引导小镇伴随着浙江自身的产业转型特点,选择类型为高,新,强。而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低老产业尚且未能蓬勃,跳跃式进入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大数据,基金金融产业小镇谈何容易。其余的桌面经济以外的产业往往设备生产面积较大。过小的产业建设面积不利于展开较宽的产业容纳和引入能力。
再是生活配套的规模化需求。在小镇功能配比上,仅仅是考虑办公与居住人口比例的话,不论什么样的规模总是能够做到相互匹配对应的。而比例在绝对数字过小的时候,生活配套、娱乐文体设施有可能不能满足。传统城镇中心区人口聚集密度较高,对于生活配套设施中的大型商业和大型娱乐设施的需求旺盛。即便是离城镇居,往往仍有居住要求安静,娱乐仍要高大上的迹象。美国乡镇模型中的小镇中心简练版本的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设施并不能同样适用于中国新型小镇的新居民生活方式。
在区域内部未能具备城镇群落和较发达小城市网的地区,本身较为缺乏生活配套设施,可以放大规模为6-8平方公里。扩大规模用以容纳对生产规模有所需求的产业用地和更好的提供服务生活的商业娱乐配套。或者可借用周边城镇密度较高、相互距离较近的优势实现区域共同体,小镇群。在产业差异配置的同时,在生活商业娱乐配套上也可以统筹分配,例如几镇共享大型设施。
对照不同地域的产业人口需求,在3-8平方公里范围内求存。获得规划、实践可行性,提供整体考虑,多元开发的商业模式。目标简单,有差异,能动手,易招商。兴许还能生存发展。
规模的大小有了基本框架,其中的内容需要厘清的问题还很多。既然是人居聚落,要产镇融合,就得考虑接下来功能实现综合,复合的各种必须的战术问题。当然我们最喜欢的讲故事模式会非常快的在简单便捷的规划图纸过程中将“产镇融合”迅速变成“产镇挨着”了事。遗憾的是,最近我们看到的恰恰大多数都是用挨着来说服自己这就是融合。
小镇虽小,也并不是一“小”就解千愁了。
[1]蒋万芳 袁南华《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编制方法研究——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2] 安诣彬《城郊地带可持续的有机更新实践——以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