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实体产业回归的国策,基本上等同于对中国产业宣战。在这个敏感节点,福耀玻璃在美设厂的消息引爆了国内媒体圈。对中美两国投资环境的对比,中资企业走出去对本国经济利弊的讨论,甚至企业家带领企业走出去是否涉及爱国都成为舆论讨论的热点。再加上诸多因素结合下外汇储备迅速下降,已逼近3万亿红线,都使中国资本走出去投资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
前两年践行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最为积极的海外园区代表们,当前不可避免的受到内外部环境剧变的影响。园区中国近日参加了一场发改委组织的海外园区代表企业的座谈会,该场会议基本成为了海外园区的“诉苦”大会,这些槽点,不啻为出海企业“西游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
园区中国对海外园区代表们阐述的困难进行了归纳,主要为以下九大点:
一是外汇管控限制了海外园区的现金流。
今年以来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下降,国家对外汇管理日趋严格。近两年走出去的海外园区,大都处于前期投资阶段,对外汇需求巨大,外汇管控使得国内资金向海外园区流通过程中受限。其中一家园区企业负责人吐槽道,原计划准备好的数亿元投资,因外汇管制最后只汇过去几千万,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现在束手无措。
二是境外资产无法有效抵押。
产业园区作为一个投资强度高,资金压力大的投资领域,对抵押融资的需求迫切。目前海外园区面临的普遍情况是,在投资国融资难度大,而国内金融机构对海外资产的抵押贷款要求严格,即使亚投行、国开行等,都对海外园区的现金流和报表有严格标准,大部分初创园区现金流难以达标。内保外贷成为很多海外园区企业的无奈选择,不过这样操作的抵押率也很低。一家在马来西亚投资的企业,将国内价值18亿元的资产拿去抵押,因为要投资海外,最后只获得了9000万美元的打款,抵押率不足50%。
三是国内政府部门对海外园区处于“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状态。
这也一直都是老生常谈的顽疾了。发改委、商务部等都有自己专门的项目库和认定标准,要想入库进而享受一些政策优惠,海外园区需要做大量的重复工作,开句不严肃的玩笑,是“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四是民营海外园区缺乏制度保障。
海外园区的建设主体分为国有和民营两类,国有园区在政策支持和融资层面均有很大优势,而民营园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本次座谈会上,一家民营园区负责人就诉苦称,国开行因为自己没有国有背景就拒绝批贷款。此外,目前还缺乏一个保障中国海外民营企业投资的专门机构,一旦民营园区遇到当地相关部门刁难,没有一个沟通解决问题的平台。
五是部分地方政府对企业走出去冷眼旁观。
现实中很多状况是,部分地方政府领导依然秉持“GDP论成败”思维,本位主义严重,认为本地民营企业走出国建园区是“对自己政绩的分流”,因此态度比较冷淡,非但不支持,有时还会有一些掣肘。
六是海外园区人才储备不足。
海外园区所需的管理人才和一线员工都处于缺乏状态,同时国内也没有相应的培训体系支持。
七是海外园区政策性补贴不足。
海外园区企业代表们普遍表示,在国外建园区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投资,也是在一带一路战略号召下中国产能走出去的重要实践平台,虽然目前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有一定的政策补贴,但认定标准极为严格,符合条件的海外园区少之又少,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补贴支持力度。
八是海外园区没有国内产业园的房地产配套作为资金来源。
九是有的园区争取到国外优惠条件后,却又难以达到国内政策标准,失去返税机会等政策支持问题。
这九大难点,有的犬牙交错综合加剧,各自又都衍生了一系列子困难,总结起来,用“九九八十一难”来形容也并不为过。
在园区中国看来,当前海外建设运营园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面临的也是一个包含政策、人才、金融、外汇管制等在内的制度性困局,而在一带一路成为国策的当下,要解决这个困局,就要有一套完善的顶层设计支撑,而不是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国产业园区走向海外是一个必然而重要的趋势。中国民间投资大规模走出去的浪潮还刚刚起步,如果做好这种背景下的海外园区服务,既是园区发展商思考的命题,也是中国政府必须重视的课题。
把投资聚集在国外的园区当中,把中国的市场展现到海外去,用市场换技术,让资金走出去,技术引进来,这些都需要政府完善的引导和服务,在这一点上,当年日本政府在国内资本走出去投资的时候辅助和引导工作做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园区中国相信,如果由国务院牵头,组织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共同研究,梳理一套支撑中国产能,尤其是民营经济走出去的顶层设计,将成为未来顺利出海并落地生根结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