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区正推进生态建设步伐。昨日,北京商报记者从通州区委获悉,今年前4个月,通州PM2.5改善率居全市首位,水环境治理、城市绿化等工程也在逐步推进。而在产业机构调整方面,今年内通州将腾退工业企业2000家以上,力争到2017年实现全部工业大院和低端种养殖小区退出。
“低端产业调整退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作,”通州区常务副区长崔松光表示,“通州将全面清退京哈高速以北和台湖镇全部工业大院、加工企业和低端种养殖小区,清退工业企业将达2000家以上。”
退出并不让企业为难,为难的是退出后何去何从。据此前北京日报报道,通州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该区产业疏解的指导目录梳理出的2000家企业,都曾经对全区的工业制造、劳动力就业和税收等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要本着企业和地区共赢的原则,既为通州区的功能定位考虑,也要为企业的将来做打算,就像嫁女儿一样慎重。”今年,他们将有意愿疏解的企业和承接地代表请来,发挥政府的平台作用组织对接会。
为尽快实现上述目标,通州制定实施了“1+14”配套政策体系,目前已关停786家企业,并实现331家污染企业停产,取缔无证无照经营1644户。与此同时,全区范围内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存在安全隐患的经销、存储企业,以及沥青类防水材料生产、石材加工等行业企业也正逐步退出。预计到2017年底,通州将完成全部工业大院、全部“小散乱污”企业、全部低端种养殖小区的清退。
以最直接的补偿标准为例,按照全市要求,确定补偿时应由环保部门根据企业的能耗数据确定排放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的范围进行补偿。“这个补偿的前提是要在统计局有相关的数据存底,但全区只有300家不到的企业能够直接通过数据运算补偿。剩下的一千多家企业市级层面并没有给出补偿方法。”通州区经信委副主任官宏说。
为此,通州区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对企业进行评估,将其能耗等数据形成报告,为后续补偿提供依据。“我们将按照市级标准的一定比例进行核算,例如同样排放量的两个企业,由区级核算的可以拿到市级70%左右的补偿金额。”官宏介绍,对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无法进行能耗等评估,则根据其占地面积、人员、税收等进行补偿。
补偿之外,更多的是服务保障。通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1+14”的配套政策体系,如同退出企业的“政策嫁妆”:既有全区层面对各部门分工职责的总体规定,也包括了具体领域的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科技园区为企业和承接地提供机会对接;社保部门针对本地人员再就业问题进行规划;环保等部门核算企业的能耗和排放数据……所有政策的制定,都充分运用了行政、经济、法律、标准化的手段,更好地服务存量企业调整退出。
通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退出不符合产业定位的企业是一个长期计划,相关的政策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我们的目的是要合理合法地对全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为退出的企业服务到底,是政府服务水平和责任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