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利
今年两会,克强总理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到国家层面,透露了政府对实体经济的反思与重视,释放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信号,指出要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并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实体经济和产业园区正相关,中央提出回归实体经济,重视中小企业,对于产业园区是利好,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将面临新的黄金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在联东U谷、华夏幸福、中关村创业园区等为代表的专业型产业园区正在迅速崛起,促进城市新兴产业膨胀、经济结构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实体经济的提升。
从产业园区的发展历史来看,也不难看出产业园区同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休戚相关。最初开发区的密集招商,到2003~2004年第三方工业地产商的兴起,再到2007~2008年一度的癫狂和瞬间的下落,然后是2009~2010年的产业复苏、起底上扬,直至现在平稳上升的前提下,酝酿着全新的突破。
这10多年间尽管起落跌宕,产业园区地产市场的规模仍是不断扩大,在上升通道中不断突破已毋庸质疑,这也是未来大势所趋。随着当下经济的逐步企稳,中小企业迎来新的增长机遇,新一届政府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产业园区毫无疑问又将扮演重要角色。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振兴实体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也是各级政府面对的重要命题,过去,部分城市的过去城镇化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过多依赖于房地产开发,实体经济的发展注重不够,没有产业、人口,产生了很多泡沫化严重的“空城”、“鬼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产业先导,作为实体经济活跃度的风向标、以及中小企业发展最大的突破口,产业园区也越来越受到政府与企业的重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原因如下:
一是,以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为例,产业园区的比例占据了整个市场的30%左右,而在中国,是远远达不到的,而且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刚需明显。
二是,产业园区的发展必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前行的,不断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强化对实体经济的培育避免城市产业“空心病”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命题。
三是,政府为了集约利用土地,也非常需要产业园区。
黄金期的发展走向
一是,政策限制趋严,政府要求不断升级,开发难度越来越大。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中提出,将需要改变用地性质的土地,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不得擅自更改土地使用用途,销售预售许可证的获取需要市政府审批。除销售限制之外,政府常常会提出投资强度和税收水平的要求。
二是,供地规模趋小,容积率趋大,现有工业厂房更新改造不断增加。工业用地的容积率普遍在1.2以上,部分地块的容积在2.5以上,这为后续开发带来了很大难度。越来越多的老工厂区被改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在“退二进三”战略指导下,很多原处于城区边缘的工业园,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更新改造。
三是,空间布局呈现郊区化和向三、四线城市延伸。产业园区应时代而生,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顺应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提升企业的产业促进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产业园区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