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花样年花火饭局第一季启动,除了地产人之外,创新谷联合创始人 肖旭、微纳研究院院长张国新、3W集团COO兼基金负责人郑焕德、创客空间(深圳)孵化器CEO李春雨也来到现场,地产和创业之间的关系日渐微妙。此前莱蒙创智谷首次亮相时,华友天使汇也同样作为入住孵化空间同期对外发布,而早在数年前,花样年便是创新谷的发起股东之一。
产业空间本身就是跨界而来,从地产到产业,本就是两个大不相同的领域,如果再到更细分的产业,之前的区隔就更是十万八千里。近两年来,陆续有传统住宅开发商陆续涉足产业空间,如何定位和运营,成为入场新兵们最头痛的问题。
“如果把产业地产和住宅都归类到地产,那也是写字楼里的白领和路边拉黄包车不同的两类。”对于当前不少住宅地产开发商要涉足产业地产,龙岗天安数码新城常务副总经理余安定表示,如果白领要去拉车,除了要脱掉西装,还要练好肌肉。从传统的住宅开发转向产业空间运营,究竟还有哪些坎要过?
第一个坎:资金坎
产业地产资金回笼周期是住宅的4倍左右,避免长线运营中的资金断链最重要
即便配套有销售部分,但是鉴于产业地产通常所处的地段以及可售部分的比例,资金回笼周期要比住宅开发长4-5倍,对于习惯了短平快的住宅开发商,资金规划对于公司来说是极大挑战,资深产业地产人杨洋表示,对于需要数字报告的上市房企而言,如何配比产业地产的体量尤为重要。
“真想做好一个园区,从做好第一栋房子,假设10万平,容积率为3,没有5-6年是干不好的,住宅2年就干完了。”余安定打比方,除了原有的资金规划之外,实际上产业地产的受众很窄,能够应用的推广和招商的手段也很有限,怎样在逼仄方法论下保持资金链的健康,对于产业地产开发而言无疑是重中之重。
第二个坎:定位坎
最终的定位并不是你以为的定位,只有市场才能告诉你该如何定位
经常会遇到新入场的产业园区不停地追问,该如何进行产业定位?似乎定位对于产业园而言,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然而浸淫产业地产超过17年的余安定却说,天安如今只做大的方向定位,比如科技、文化、旅游这样大的方向,早已经不再做细分的诸如生物医疗、电子信息等更为细分的主题定位,“住宅可以很清晰的做出客群定位,但产业很难个性化,最好的方法是定位通用的东西,让市场慢慢沉淀出一个定位。”他表示,初入产业地产的开发商往往太想做一个定位了,但是最终会发现其中80%和你最初想要的不一样,他也曾研究过很多其他国家的园区,对于单一产业定位的园区,当这个产业兴起的时候它便快速崛起,当这个产业没落,园区也一同沉没。
经过时间的检验,更有效的办法是做生态圈的定位,比如做科技方向,可能其中70%的元素是科技大类的,其余30%则是包罗万象的企业,“跨界的碰撞更有可能产生创新,一定不能房企园区未来发展的机会。”企业的跨界多元还不够,还需要园区不断引入新鲜事物来刺激,比如天安就曾经邀请GOOGLEX 实验室谈未来趋势,引入硅谷直通车连接最新技术,举行创客周末,甚至草地音乐会,为已有的生态圈不断注入新的变量,以期引发更多变化。
第三个坎:人才坎
住宅服务的逻辑和产业完全不同,除了热情和诚意还要再多点产业思维
曾经以为住宅和产业地产的不同在于,前者更倾向于交易那个短暂环节,而后者则需是服务的长期阶段,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房企在物管板块发力,很多延展性的长期服务的能力也在进一步提升,然而,在产业地产的从业人者看来,依然还是不够。
“我们也曾接触过一些从商业或是住宅转型过来的产业地产人,虽然都说要转型,也有很多美好的理念和想法,但是往在再探多一层会发现,至少目前还不是真正的产业思维。”余安定没有做过住宅开发,他很难说出两种思维的不同,但是至少在服务范畴方面,产业地产除了要从企业家、员工的生活入手之外,还需要考虑产业链的打通、圈层的交流、创业资源的聚集、资源人才的配置以及政府政策的导入,这都是产业地产需要的。在他的印象里,住宅销售如果有热情和诚意,有一定的服务意识,再有一定的培训,就可以成长为优秀的销售人才,但是产业地产往往还需要对企业和产业的深入理解,有时候还需要更多一点的悟性和灵气。
第四个坎成本坎
尤其是工改工,成本控制不好后面的那个“工”就很难保证
工改工是目前城市更新的大热,也是很多就有工业厂房追求的出路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深圳大量工改工的项目如果能够坚持产业方向,不脱离产业本质去做,还是会有比较好的前景。但是,运营成本对于工改工项目而言,更是重中之重。
“如果大量工改工的项目因为成本的原因,或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的驱动,最后变成趋向于写字楼,成本会比较高,承载的东西太多之后,很难真正吸引到真正的成长型企业。”在余安定看来,天安最早的一批产品便是工改工的形态,是介于厂房和写字楼之间的2.5代产品,由于有比较好的硬件和软件,企业使用成本也可控,并且辅以一系列配套和服务,会非常适合成长型企业。但是,如果将来工改工已经站在成本的高地,估计将来只能服务于那些实力更强的企业,可能后面的那个“工”就难以保证。
第五个坎:迭代坎
每一代产品用户的需求都不同,迭代产品的同时还需要升级服务
深圳人所熟悉的天安第一代产品在车公庙,那是比厂房更好一点的厂房,第二代产品开始做厂房式的写字楼,不少人把它叫做厂写,从第三代天安才开始做产业大厦,从传统制造业向工贸研发转型的空间需求,做到第四代,以前更关注企业需求,比如物业从供电、物流、网络配置等,以及企业对外展示的形象,但是做到四代产品——产业综合体的时候,开始更加关注企业的需求之外的内容,比如会更加关注企业当中人才的需求。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如今比较成熟的产业综合体中,不乏运营方花很多功夫,去帮助骨干人才解决子女入学和老人医疗等问题,去解决定制化的上下班交通问题,甚至子女4:30接送的问题。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他们有什么需求,再根据需求去构建相应的产品,包括硬件的软件。
天安的第五代产品是构建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圈,这也是当前各个产业空间都已经非常清晰呃战略,从种子孵化器到总部基地一应俱全,甚至连带这颗种子一路成长的行政、财税、法律、传播、融资等服务也都一应俱全的配套在内,可能会再往前走一步,会在以前被动适应企业需求和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今天会更加主动去创造更多空间和机会。若以龙岗天安数码城为例,大量的活动,包括引入国内和国际的优质创业资源,余安定表示,其实真正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生态体系的打造,形成更好的发展的视野,圈层和机会,“如果园区内都是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企业都很难获得成长,每个人也是如此。所以余安定认为,成功的创新生态体系,是需要通过资源导入,互相做圈层之间做加速,来实现创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