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1日上午,全新的“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由海淀区正式对外发布,一条被称为“升级版创业大街”或“创业大街PLUS”的规划浮出水面,这将意味着中关村创新创业资源高度密集区进一步扩容。
按照规划,中关村大街这条北起清华大学西门,途经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电子卖场区域、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南至白石新桥的街道长达7.2公里,将打造成继“中关村创业大街”后的又一处双创资源聚集区。约有36座写字楼、68.5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将根据既有产业禀赋转向服务创业创新。
这次中关村大街的腾退改造升级,由于其特殊的标志性意义,也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城市更新案例,其中的很多难点和创新都有望载入史册。
自此,有着35年历史,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关村电子卖场终结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宣布了一个时代帷幕的落下。
上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陈春先在白颐路附近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公司。此后四通、方正、联想等科技企业陆续汇聚,以电脑技术、销售起家的科技企业自发聚集。可以说从一诞生开始,这里就是一个创业创新的热土,这个基因从未改变过。
随后在政策引导之下,这里成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科技创新由此萌芽,各类产业园区纷纷建立,形成一个巨大的“中关村园区集群”。国务院要求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大街进入“中关村时代”。区域内新浪、搜狐、网易等互联网企业起步,自主创新的热情被引燃。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子一条街”引领全国电子技术风潮,到本世纪初的互联网创业热潮,再到近些年引领创新服务业、科技金融、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时代新趋势的中关村,还在继续活跃扮演着创新源头的角色。
但这一次,它的步伐似乎慢了一些,而且有力竞争者还有成都、深圳、上海、杭州、广州等虎视眈眈的小伙伴们,中关村能否再次证明自己的成色?
改造以后的“中关村大街”,将会是一个升级版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将会整合各区段的资源优势,形成差异化的功能区定位:
从中关村1号桥至知春路为“创新核心功能区”,这里借助科技企业总部、科技金融总部、创业服务、综合商业商务服务密集的优势,担当中关村的创新核心。
知春路至四通桥,由于中发电子市场坐落于此、创业培训机构密集的条件,使得这一区段适合作为智能硬件、教育培训等领域的“专业创新服务功能区”。
四通桥至魏公村,结合中坤大厦、天作国际、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产业园等项目的建设,主要职能为以科技金融、科技服务、商务商业、休闲文化为主的“综合创新功能区”。
魏公村至白石新桥,结合艺术院校、紫竹院公园、长河、国家图书馆和首体等综合条件,主要职能为以科技服务、小微创新和创意文化为主的“特色创新功能区”。
中关村大街发迹于上世纪80年代,但在1999年进入繁盛的顶峰。这一年,太平洋数码大厦、海龙电子城等相继开业,电子卖场盛极一时。但2006年开始至今,尤其是2011年电子商务兴起的冲击,让IT产品商贸江河日下。在这一场兴衰荣辱之中,有人写了一句著名的评点:“1999年为起点,15年时间,中关村书写了一部缩微史,里边写满了激情,也写满了骗术。”
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后,中关村将彻底告别电子卖场,集中有限空间着力发展创业孵化、智能硬件、互联网+等新经济、新模式,打造人才集聚、模式创新的创客中心和共享经济中心。
此次中关村大街规划的发布,也表明昔日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将彻底转型为“创新创业一条街”,传统电子卖场的业态将逐渐被新模式、新业态彻底替代。
同时,根据规划,启迪控股、中关村发展集团和海淀置业将共同出资注册成立“北京中关村大街资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中关村大街改造项目的实施主体,将致力把中关村创业大街建成一个创业要素密切关联、有机作用、系统协调的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
这个“北京中关村大街资产运营管理公司”的具体使命,是制定完成中关村大街的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设立大街建设节点,启动一批主题楼宇的业态调整工作,初步提升中关村大街的新形态。同时,运用市场化手段,发挥国有资本引领放大作用,突破部分大院、低效用地等存量空间的改造工作,推动创新创业功能向沿街纵深辐射,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等新型业态和要素资源的集聚区。
其实,中关村的转型之路早在2009年之前就已启动,2009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的通告》,通告不鼓励电子卖场、商场等业态在中关村西区发展。
据介绍,2014年,位于中关村西区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投入运营,仅一年时间,这条短短200米的街道,吸引了全球各地创业青年和创新创业资源纷至沓来,签约入驻大街的创服机构已从最初的十余家增长到30余家,孵化创业团队600余个,其中包括92个海归团队,350个团队获得融资,总融资额17.5亿元,平均融资额在500万元左右。
当然,关于中关村创业大街也有颇多争议,也有不少人认为这里充满了泡沫和浮躁,并非是一个可以持续的发展状态,很多问题会在未来爆发,并在全国范围树立了一个不好的范本。
但无论如何,中关村创业大街在业态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为“中关村大街”的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按照“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中关村核心区将参照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突出“策源地”的环节特征,加速形成创业要素集聚化、孵化主体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创业活动持续化、运营模式市场化、创业资源开放化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地区的综合创新生态环境。
作为打造“中关村大街”的一部分,多个曾经的电子大卖场,启动了向创新创业主题楼宇的转型之路:中发电子市场转型“智能制造孵化基地”,就业创业大厦宣布转型“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中关村科贸中心转型“中关村互联网教育中心”,光耀东方地下广场转型“中关村国际创客中心”,中关村e世界转型“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包括这些已经在转型路上的楼宇,中关村大街目前已有十多个写字楼有主动业态转型、向创新型服务平台转型的意愿。
根据规划,中关村大街至2017年底,将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集聚区;突破部分大院、低效用地等存量空间的改造工作,推动创新创业功能向沿线街道纵深辐射,街区综合创新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至2020年底,中关村大街及周边地区综合创新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提升,品牌效应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