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园区中国COO沈斌
首先恭贺各位进入了产业地产这个最有想象空间的行业。
当你年老时候,回想往事,一定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因为过去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刺激,都在生与死的边缘纠结。
且看冲锋型炮灰是如何炼成的,产业园区寻死第一式:就项目谈项目。
会有企业找来,详细介绍其项目背景,从周边产业到政府支持,从项目远景占地到当下已有指标,从设计参数到产品模块,只是似乎布局太早,怎么看都像是一个死局。万事均好,唯独是搭建不了财务模型:卖,卖不出,租,租不了,空有一腔抱负,不知何处下手,不能全部上马众创空间自己逗自己开心吧。每每迫切发问,我这到底该引进怎样的产业,设置怎样的分配与合作机制,你有怎样的实业资源?或者,你有咖啡么?
每每问得我心里发懵。我可不是江湖郎中,行回春之术。再说我也不大喜欢开多少咖啡馆,麻辣小龙虾的连锁倒是很有兴趣。
且看一案例:
作为一带一路上最有资源优势的新疆,该企业为做钢贸起家的民营企业,目前沿着连霍高速拿下5000亩左右的产业用地储备,虽然该老板实力雄厚,但也心有戚戚,产业地产板块占据了其精力的一半多,但却是一个当下唯一在亏钱的板块。各位看官也都深知,新疆是地广人稀,该老板也颇多纠结,还要不要尽量大的锁定更多的土地?
其在一批军师的鼓动下,想了一招,在上海成立了一个投资公司,希冀以新疆的园区资产为标的,来上海搞钱——魔都浑身都是钱啊。忙活了半年,一分钱没弄来——园区资产不值钱,何况还在相对偏远的新疆地区——更何况,这年头,园区资不抵债的情况比比皆是,没几家机构敢趟这水。
于是还是得回头搞园区,可是几个园区是同时启动,还是只做一个?先启动的园区和其他的园区是怎样的关系?此时是否还要发力土地储备?一带一路的概念,以及新疆的民族政策应该怎样借力?
无疑,此时上层建筑的设置尤为核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园区的盈利模式之间的区别没搞清楚,最终的退出路径没有思路,如果硬在单个园区上啃,其实没有一点胜算。
以当下产业地产领域炙手可热的华夏幸福为例,行业人士多诟病其异地拓展项目当前的运作不佳,可细究来,华夏的战略一直是非常清晰的,几个缺失板块的陆续补齐——虽然当下是无法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母体园区在整个公司的意义,对外地园区的串联带动;异地拓展项目所形成的题材概念,在资本市场上的强有力预期。
无疑,华夏这样一种跳开单个园区做产业地产布局的玩法,可以很好的结合当下与未来,某种程度上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开国内实体经济不活跃对其的影响——当然,有一个可以持续输血的母体园区也是极为关键的。
只是依据企业的不同资源禀赋,产业地产的上层建筑应该如何建立?母体园区与异地拓展园区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异地园区的拓展是以重资产的拓展为主,还是以轻资产的拓展为主?轻资产的抓手是什么,难道只是品牌、运营管理能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