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少机构以其招商能力及招商资源的难以望其项背,而意图独步天下之时,我只能默默转过身去,静静的点了个赞——因为我实在无法理解这样一种能力是如何锻造的,产业园区的招商与商住地产不同,并非是障碍于信息的不透明,明明是需求的暂时缺位——搞个新媒体、搞几场对接会,实体经济立马就活跃起来了么?
当然,这并非是对立足于此领域企业的大不敬,仅仅是本人愚钝,无法窥其玄机罢了。
更为关键的是,其实对于产业地产商而言,招商是个重点,但并非是终点。
真正让其百爪挠心的难言之隐,其实是园区资产流动渠道的缺乏,即如何让园区流动起来。
有人会问,招商不就是流动么?
嗯,怎么说呢。排除那些想着擦边球,或者以卖地为营生的运作模式,一个正常的产业地产商,别看面对政府机构的时候是爷,各种理念漫天飞,各种产业资源是信手拈来,随叫随到——别管是金融手段呢,还是多少年的深厚人脉,抑或直接就是母公司的关联企业——但在面对真正的实业招商对象的时候,还是英雄气短,各种优惠无所不用其极,当然也催生了不少冲着优惠来的“季节性”企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目前红火的众创空间,也是根植于此,至少可以通过屌丝整个人气。
就这样的现状,就算是招满了,又能有啥收益呢,求爷爷拜奶奶得来的怎会是江山?一算财务帐,就这些租金水平还不够每年的利息呢。就算祖上阴德,恰好够了利息,那这园区也要砸手里了,得有个千秋万代,才能把前期的成本给掏出来了。
金融机构也不会伸出啥援手,给你杠杆的机会,最多给你放出个风来——“总行拿出了一个额度,要我们支持产业地产这个新兴领域”。不过,且等着吧,你的土地不值钱,你的物业难估值,我怎么给你钱?当然某些金融背景强硬的国企在此方面倒是比较有利,不过据说目前也陷入了麻烦。
上市,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君不见,从去年起,涌出了一股产业地产企业上市的潮流,无论是H股还是A股,无论是IPO还是借壳,据我们独家得知,一家北京的产业地产商也将登陆新三板。
对于产业地产商而言,上市,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关系着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步。谁都不想因为一个园区将自己死死困住,无法动弹——拿出时间换空间的算盘,更是不知从何打起——谁都想拿别人的钱,玩自己的游戏。
上市是少数人的盛宴,对于更为庞大的中小产业地产商而言,该如何自处?被地方债压身的地方政府,那一大片运作并非完美的政府园区,又如何换出点真金白银使使?
无论运营管理优劣,园区的交易是必然需求。园区中国前不久刚刚主导了武汉一个占地3000亩,已经封顶50万平方米的园区资产背后控制人的变换;一个总资产约1500亿元的综合产业集团在全国各地的闲置自用园区,也在委托园区中国寻求资本方接盘;此外,在一带一路上的西安、新疆,我们也在接洽广袤的产业地块进行整体盘活和整合运营。
通过观察、分析与实践,我们对此有充分的信心:产业园区的资产流通,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可是园区资产的流动,面临几大现实难题:信息不对称,标准缺失,园区资产为非标准物,没有行业认同的评估手段等。
大言不惭,园区中国控股的商业模型正立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