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个国家级新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2015年第一个获国务院正式批准的新区,湖南湘江新区,成为了这个万众瞩目欣羡的宠儿。
4月2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同意设立湖南湘江新区的批复》。昨天湖南板块成为了火热股市的新沸点。“炒地图”向来是中国股市的一个特色,某一新区获批,某一区域进入国家战略,这一区域的概念股立马鸡犬升天。
湘江新区的雀屏中目并不是太令人意外。根据湖南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童中贤的意见,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出来之后,加快湘江新区建设不仅有利于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新增长极,引领和带动湖南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更好更快发展,而且对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都十分重要。
然而,说好的武汉光谷呢?
2014年成为“国家级新区”井喷之年。这一年国务院一口气连续批复5个国家级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成都天府新区)。所有人都在猜测下一个国家级新区会出现在哪里。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张图表中所列的截至2014年底国家级新区的分布趋势,明眼人都看得出,华中地区(豫鄂湘)乃至整个中部六省目前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级新区,2015年有新区获批的可能性很高。
此前,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市场人士,都倾向于看好武汉光谷新区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
2012年,原武汉市长唐良智主导谋划“大光谷”,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扩容到江夏区、洪山区,总面积将达到1000平方公里,气势恢宏的大光谷板块冉冉诞生,并且已经上报国务院申请国家级新区。到了2013年,国家发改委官员更是在武汉透露,“中部地区可能将诞生一个国家级新区,打破中部没有国家级新区的历史”,显然,武汉诞生下一个国家级新区的可能性跃然欲出。
这张图是智谷趋势研究中心所预测新的国家级新区获批的可能性。2015年以来,“一带一路”的概念让乌鲁木齐新区和郑东新区获批信心爆棚;而李克强前不久“独占东北”,让沈阳沈北新区也燃起了斗志;至于武汉光谷就不用说了,图中的理由还不够充分吗?
但令人意外的是,最终还是湘江新区首先尝到了甜头。
其实原因并不那么神秘,国家级新区的审批也分先来后到。据称,在国家级新区的报批排序中,湘江新区紧跟在成都天府新区之后,排在中部地区的首位,本来乐观预计能在2014年底获批。
而武汉光谷新区虽然呼声高,实力强,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其推进工作起步较晚,对新区设立的范围等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武汉在国家级新区建设上,一开始希望设立长江、汉水、京珠高速公路合围区域,包括汉阳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蔡甸区、汉南区的一部分,最后才确定建设以光谷为中心的国家级新区,“未来可能会以东湖开发区、武汉内陆自贸区、武汉新区‘三区合一’的方式规划、上报”。
据园区中国(park_china)分析,湘江新区能够率先获批,也与其高调的“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成果有密切关系。湘江新区主要是以原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范围和班子,后向国家递交报告升级而来,其“两型”社会建设的成果经验很可能被中央认为具有在全国推广的意义。
据湘江新区自己介绍,近年来,新区率先实行了生态环境资源补偿、节约集约用地、耕地保护、土地整治、污染损害赔偿、绿色信贷、绿色财税七大政策,建立了落后产能淘汰、生态环境补偿、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激励四大机制,新区内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全部关停并转,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国务院的批复中也明显提到了这一点,即将湘江新区打造为“三区一高地”——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
不过媒体报道也提到相关的质疑杂音,此前长沙“两型”试验区和先导区最终都夹杂了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圈地和卖地运动,曾让各界颇为失望。但乐观人士称,湘江新区从级别和架构上来看应该是高于之前的“先导区”,应该是由湖南省层面来整体管理和布局,因此可能不会再走此前长沙的老路。
还是来看看湘江新区的基本面。
2014年6月9日,经湖南省委研究同意、湖南省政府批复,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正式更名为湘江新区。其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包括岳麓区、望城区和宁乡县部分区域,核心区域为岳麓区岳麓街道等15个街道、望城区喻家坡街道等8个街道以及宁乡县金洲镇,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8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970亿元,财政总收入167亿元,工业增加值2110亿元。
目前,湘江新区内有三个国家级产业园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医药、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是中部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并且拥有十分雄厚的科教创新实力和优异的交通枢纽地位。
接下来,湘江新区将主要围绕着“两走廊”和“五基地”打造功能分区,这也给新区的产业园区发展指明了崭新的道路。
两走廊:
一是湘江西岸现代服务业走廊,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贸物流、中介服务、生态旅游等服务业;
二是319国道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依托区域内重要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
五基地:
一是自主创新引领基地,构筑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工作学习、生活游憩的优质平台,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
二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围绕工程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食品加工、再制造等支柱产业,瞄准研发和产业链配套环节招商引资,着力推动新区制造业向高端化、集成化发展;
三是总部经济集聚基地,高标准建设梅溪湖总部经济区、洋湖总部经济区和滨水新城,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集聚落户;
四是生态旅游休闲基地,重点发展旅游度假、医疗健康、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等产业,打造完整的旅游休闲及衍生产业链,努力建设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
五是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有机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打造融生产性、休闲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湘江新区的十年战略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新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明显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20%以上,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带动湖南和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建设重要支撑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区。
智谷趋势研究中心指出,以往国家级新区的设置往往反映了最高层的意志,比如高层决定开发浦东,就相应设置了上海浦东新区。而2012年以来,新设置国家级新区一般都在各省既有的“新区”基础上,各省把“新区”的名字报上来,中央觉得可以设置“国家级新区”的,就批准之,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地方政府进行的既有新区建设的既成事实的认可。
以此来推断,以武汉光谷为代表的未获批新区先不急着沮丧和焦虑,2015年密集的获批潮很可能即将到来。如果不出意外,接下来的8个月也很可能会重演2014年的高潮,武汉光谷、沈北新区、乌鲁木齐新区、郑东新区等都有望一一获批国家级新区。
当然,随着新区总量越来越多,国家级新区内部之间也会分出“三六九等”。目前来看,2011年以来新设的国家级新区虽然部分出现领导“高配”的情况,但均没有被明确为“副省级”。未来国家不太可能批复新的副省级新区。
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三大新区将长期作为全国仅有的副省级新区,国家级新区数量的增长,不会对这三个新区的既有优势造成削弱,三大副省级新区的政治资源和政策优势仍将相当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