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为此,上海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在随后举行的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围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话题,上海市委相关领导回答了记者提问。他们指出,自贸区改革正在于法有据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完整方案也将在今年5月提出,提交上海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后有望正式实施。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上海市委今年已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一号课题加以调研。围绕该话题,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来自上海国企、民企以及高校等的全国人大代表。
创新是推动发展新动力
在大会上回答证券时报记者提问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唯一目的,在于看它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在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过程中,要不断让科技创新成为一种新动力,助力上海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去年5月在上海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在推进完善方案的过程中,认识到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的大方向、产业革命的大趋势以及人才集聚的大举措。同时,要聚焦解决一系列科技创新中的瓶颈问题。”韩正指出。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戌源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等,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中央提出由上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完全符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从资金、人才以及区位优势等来看,上海都具备这一条件。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表示,科创中心和自贸区联动是优势互补。自贸区扩区后,张江高新区的核心区整体纳入自贸区,就是把创新驱动政策与自贸区政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方面的优势。这使自贸区的建设更有特色,科创中心建设又能够得到自贸区助力,形成一个良好互动。
全国人大代表、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上海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形成“产学研投”与企业的联动,应具有前瞻性的市场需求导向。王均金表示,市场未来需要什么,企业提出什么需求,科研机构就应该定位在哪里。这样才能形成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能力提升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
“科研不是花大钱,核心是要有成效。只有这样才可以形成一个以科创中心为基础,以科研资源和企业配套为桥梁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有机平台。”王均金表示。
政府应营造好“大环境”
全国两会前夕,分管科技、商务等领域的上海市副市长周波表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动力来自市场,活力来自于改革。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构建完善创新治理体系,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周波指出,要加快政府职能由以审批为主提升到以服务、监管为主,充分发挥资金和项目的撬动、引导和引领作用。对于看不准的事物,政府的手不要伸得太长,要形成“容错机制”。
关于这一点,陈戌源告诉记者,大环境建设包括能否创立一个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平台及交易平台。他表示,现在很多科技成果的转化信息不对称,很多优秀科研成果被“锁”在院校里面,企业得不到这个需求。这样一个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平台非常重要,它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展示以及全社会追求科技创新的动力。
保护知识产权,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科创中心必须解除的一个瓶颈,而这也不是上海一地的问题。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副总裁王霞指出,当市场从短缺转向过剩时,只有技术领先才能保持企业竞争优势。虽然我国法律正在逐步健全,但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强、社会意识薄弱、难以取证举证等,仍让企业在创新研发中频遇难题。“在鼓励科技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企业要营造好研发‘小环境’,政府应该营造社会‘大环境’。”王霞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金融学院副校长陈晶莹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需要融资,而且融资规模非常大,这对于科技创业人员的资信提出了很高要求。但事实上,目前仍存在不少工程中标后的串标、违标等不良现象,反映出社会诚信缺失的状况。
陈晶莹告诉记者,此次两会她带来了《关于开放政务信用信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书面建议,希望从信用征信入手,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完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她具体建议,应制定《政务信用信息管理条例》,保证政务信用信息的合理有效开放;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立信用信息用户管理规范,有效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
创新应具有前瞻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院长李林认为,关键核心技术不可以用金钱衡量,因此必须依靠自力更生,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他认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基础研究的作用不言而喻。他举例,上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独占基础科学鳌头,始终占据科技霸主地位。2000年以来,美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始终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5%左右,日本则为0.4%左右,而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到近年才达到GDP的0.1%。
王均金对记者表示,国外的核心技术很难入手,所以更多要依靠自己的科技兴国和科技强国,这一点非常重要。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整体规划和科研类别,应具有前瞻性,要看到未来三四十年后世界会有哪些变化,会有哪些新的需求和产品。做到这一点,先要认可“人才无边界”理念,广泛吸引海外有识之士。
“科研资源和相关科研院校的攻关,都要有重点目标和总体部署。哪些院校和科研中心去负责哪一块,都要分类明确。哪些任务由谁来认领是非常重要的。”王均金表示,核心是比较差距,哪些环节与国外存在差距,就要进一步去突破。
陈戌源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上海设立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这个主体的作用,如何发挥科创人员的主体作用需要特别重视。他认为,有人认为借鉴美国硅谷的经验有很大难度,但实际上只要抓住人才、市场和转化这三个重点,就好办多了。“比如说在一些重大设备的研发上,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会涉及一个资产摊销的问题。那么能不能安排一次性的成本进出?如果可以,也是对企业的一种鼓励,应该可以研究尝试。”陈戌源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