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新华社、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无锡市政府等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上,锡山台创园“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示范”被无锡市人民政府、新华社江苏分社评为2014无锡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接受正式授牌。 近年来,锡山台创园紧密结合无锡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全面启动农业智慧园区建设,成立江苏物联网农业发展中心农业分中心、先后通过与中科院、复旦大学、扬州大学、日本千叶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以及无锡市富华科技、无锡中科智能、无锡商达水务有限公司等多家物联网企业的合作,实施并完成了水稻园区智能化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大田作物(水稻)生境监测、花卉果蔬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设施园艺智能决策系统等示范工程,为现代农业“智慧升级”提供了新路径。 装备升级构建全覆盖智慧网络 走进太湖水稻示范园,一望无际的稻田里,长势喜人的水稻即将迎来收获。起伏的稻浪中,一台台蘑菇形状的仪器若隐若现。“它是农田的‘电子眼’。”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仪器顶端的“伞盖”是太阳能光伏电池,产生的电量能维持仪器正常工作。仪器的主体部分安装了多台传感器。有感知接收太阳光强度和反射光强度的传感器,主要用于收集两者间的差值来分析水稻叶绿素水平。有温度与湿度传感器,用来感知灌层的温湿度和记录水层的温湿度。所有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均集中到电表大小的采集节点中,经无线传输,供技术人员分析使用。不仅如此,台创园还依托合作单位,深入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为传感器穿上了一副人工抗体纳米材料的“宝甲”,提高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和对温度、湿度和电负荷的稳定性,并利用锁相放大、数字式平均等技术,让传感器拥有了更灵敏、更精确的“触觉”。 去年以来,在完成智能灌溉的基础上,太湖水稻示范园建立起一套更为完善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园区集成农田作物生长环境信息采集技术、水稻生长及环境信息的网络化无损感知技术、基于实时水稻生长及环境信息的作物管理决策技术等大田作物物联网技术,构建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降雨、风速风向传感器等农田生态环境监测系列传感器,实现无人值守情况下对作物生长及环境信息的实时获取,对项目区内2000亩的农田进行科学高效的智能化管理、具备节水灌溉功能、实时监测功能、远程操控工程和数据采集功能等四大功能。 智能装备的持续研发、升级,为台创园建设智慧园区注入了不竭动力。据介绍,园区下一步将针对设施化农作物种植生产、畜禽水产养殖以及物联网农产品电商平台与可视化配送系统等园区重大需求方面,进行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启动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水环境(面源污染)处理系统和无锡物联网数据中心建设,最终实现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全覆盖。 追根溯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台创园的物联网展示与互动体验中心,记者随机用手机扫描了其中一个蔬菜的二维码,就可以登陆农产品追溯查询系统,查明农产品从作物定植、生长、采收、运输、仓储到销售的全供应链过程。而这都要归功于园区建立的农产品履历管理系统。据介绍,该系统利用了两项农业物联网应用,即基于公网的分布式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体系架构和开放的可扩展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支撑平台。 当前,农产品安全与否、品质好坏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为了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满意,台创园在农业物联网覆盖多行业的横向应用体系的同时,建立了农产品全供应链过程监测的纵向应用体系。农产品的这层保障主要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溯源、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与可视化配送系统来实现。 据悉,未来,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与可视化配送系统将为台创园农产品品质提供更多一层保障。台创园将采用“在线预售+定时配送”的B2C的电子商务模式,并建立快速定时配送机制,使台创园为消费者定时配送自产的安全新鲜农产品。同时,依靠物联网技术,共享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物联网系统所采集到的生产视频数据,实现农产品全程的可视化,让消费者吃上“亲眼所见”的安全优质农产品。 智能平台打造特色产业富民增收 台创园高科技示范园区的智能温室里,通过物联网,24小时对温室及设施栽培作物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CO2浓度、 溶解氧、pH值等环境参数等进行采集和视频图像实时监测,并实现对风机、水帘、保温网、遮阳网等智能温室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实现对大棚环境的实时调控。 要真正让物联网发挥作用,还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集成体系。台创园在园区原有智能农业服务平台上,建立了由运营、维护、管理平台和公共基础平台组成的智能化云计算平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平台依托台创园搭建的病虫害数据库、生理指标数据库、水体环境数据库、土壤环境数据库、空气环境数据库对前端感知的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对设施化作物所处环境作出数据化分析。农技人员不用到达现场就可对作物生长状态、环境状态等进行远程智能监控。平台还向现场生产者和离线管理者的移动终端发送实时检测预报。对于含氧量过低、温度过高等影响作物生长的紧急情况,平台不仅能及时发出进行预警,还可远程控制增氧器等设备,化解险情。 物联网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密集型农业的劳动力,还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水稻园区为例,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整个水稻园在节水、节电、节肥和减少人力成本等方面亩均综合生产成本降低30%左右,增加亩均产量15%左右。园内企业三阳生态农业公司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大棚内高精度环境控制,种植出来的高品质青菜,每公斤售价达70元-80元,远高于每公斤6元左右的普通青菜。 据了解,台创园内的精品蔬菜、特色花卉、食用菌和中草药栽培园区(基地),亩均年产值分别达到5万元、30万元、100万元和300万元,营销总额突破5亿元,带动6800余农户,累计增加农民收入近千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