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官庄村东,100余亩耕地,玉米还没到收割季节,玉米棵就已被人割掉。在村民的消息中,地里将建一个物流园。
李家官庄是青州经济开发区内一个普通村落,全村2000余口人。早在2011年春天,村里3000多亩耕地就被当地政府征用,政府当时给出的信息是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在此投资进驻。
“地都圈走好几年了,也不见动静,也不让村民自个儿种。”9月15日,村民们说。
《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获悉,在青州经济开发区内,姜家庄、郎家村、付家村、南四村等众多村庄,与李家官庄有着同样处境,其耕地大都被政府征用,用以招商引资,而村民则成为“无地农民”。村民们介绍,青州经济开发区内“围而未建”的土地,大都已被政府征用3年以上,而此前均是村民的口粮地。
与其征地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辖区内部分企业园区的萧条,一些企业倒闭、停产,许多地块被栅栏围起来,地里长满了野草,变身“牧场”,有的被再次种上庄稼。
杨建国对此分析称,包括产业园区、开发区等名目在内的工业园区“荒草丛生”的现象并非个例,是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圈地运动,也是其此前盲目招商引资下开发困境的体现。
“圈地运动”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认识不到位,缺乏对项目的源头把控,造成宝贵的土地资源白白流失。
2011年春天,李家官庄村民被口头通知,村东、村南1500余亩耕地被青州经济开发区政府征用。
9月15日,有村民向记者回忆,没有任何土地征用合同、协议等,在一个口头通知下,正值生长期的小麦被处理掉,每人每年可拿到1600余元补偿款。
“现在只能拿到900块钱了。”村民坦言,截至目前,仅李家官庄已有3000余亩耕地被征用。在村民的印象中,被征用土地随后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承包给外村他人种植,不允许本村村民种植庄稼,如今已有4年之久。
青州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现为省辖县级市,山东半岛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青州经济开发区官方网站介绍,其成立于1992年12月,是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北到济青高速公路,南靠309国道,东起长深高速公路,西至北阳河沿岸,辖区总面积70.2平方公里,下辖69个行政村,人口5.5万人。官方资料显示,开发区目前共有300多家注册企业落户,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82家,外商投资企业92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
青州经济开发区仅是工业园区圈地的一个缩影。
“类似情况在全国众多开发区中非常普遍,往往行政级别越高,对土地监管越薄弱,致使出现地方政府先圈地、后规划、后审批现象。”当地一业内人士坦言,进而会出现抢占耕地、圈而不建等问题。当地一媒体人士对此印证:寻找经济开发区的一个正面典型案例很难,而上述境况则比比皆是。
杨建国对此分析称,在全国范围内,山东经济开发区特性鲜明,区别于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产业内延或产业转移,又不需要像中西部地区依赖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他看来,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认识不到位,缺乏对项目的源头把控,造成宝贵的土地资源白白流失,“建厂圈地”则会涉及到投资商“钻空子”、招商腐败等。
山东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杨光杰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这是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圈地运动,通过卖地来增加财政收入。他认为,开发区如此大规模的开发,在城市中心无法实施,必然选择近郊或者远郊,随之带来的是占用大量耕地。
9月17日,青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此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厂区变身“牧场”
扩建仍冲动
开发区此前是“野蛮开发”阶段,至今没有脱离这一模式,无疑留下了不少形如“癌细胞”,如今在企业效益差的情况下,“老板跑路”也在众多园区内上演。
济南全市共有各类省级以上园区10个,这其中还不包括遍地开花的“地市级开发区”,甚至众多乡镇也拥有自己的“开发区”。
“今年企业效益不好,都走人了。”9月17日,青州经济开发区内一企业负责人坦言,辖区内部分企业因此倒闭、停产。
记者多次乘车绕园区而行,许多企业厂区内冷冷清清,下班时间也少见工人出入。而许多地块被栅栏围起来,面积少则100余亩,多则几百亩,地里长满了野草,变身“牧场”,有的被再次种上庄稼。
园区内“飞达街”北一厂房旁,圈起来的土地多达300多亩,长满了野草,厂房内仅有几名老年人值班看守。姜家村村民介绍,该地块涉及姜家村、郎家、付家等三村,已被当地政府征用4年,却迟迟不见开工建设。上述企业人士透露,该地块原本计划开发,但当时隶属企业效益不好,无力继续建设,随后接盘企业换了多家,仍无力开发。村民们说,政府占地却不能继续建设,当地农民想种却也不能种,只能继续撂荒。不过,对他们来说,对此已习以为常。
山东博大律师事务所李国峰律师对此认为,“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他介绍,开发区内多处圈而未建的耕地,已连续2年及以上未使用,类似境况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青州经济开发区企业管理科负责人告诉记者,辖区内企业效益不好,此前招商引资项目是一边建设厂房一边办理审批手续,但从今年开始,要求更加严格,在建设之前首先要办理手续。他解释,园区内围起来土地大都是正在办理审批手续中,并没有“圈而未建”的地块。
本报记者在淄博、临沂等地多个经济开发区内调查,园区冷清的情况在多地存在,园区内许多项目处于烂尾状态,设备上锈迹斑斑。其中所涉及的项目中,多是化工、金属、纺织等高污染产业,这些项目在山东内部地区的开发区备受“青睐”。而对于青州经济开发区的村民,则显得颇为庆幸,园区主产业是铸造业。其企业管理科上述人士介绍,园区内招商引资出让土地价格为每亩1900元,但对于化工等项目,门槛较高,投资规模为5亿元。
杨建国坦言,开发区此前是“野蛮开发”阶段,至今没有脱离这一模式,无疑留下了不少形如“癌细胞”,如今在企业效益差的情况下,“老板跑路”也在众多园区内上演。他说,如工业园区里主导产业不确定,招商引资时饥不择食,项目引了进来,结果养不活,形不成集聚。杨光杰同样认为,随着开发区的盲目开发,很多招商引资项目有敲锣开场的,却无收尾的,必然带来烂尾工程,甚至垃圾工程。
据中国产业集聚区网的一份调查报告介绍,山东辖区的经济开发区在全国处于“第一梯队”,这与山东的经济发展程度、区位优势等,以及发展产业园区时间比较早、靠近沿海、观念比较开放等有直接关系。
该调查报告显示,从山东工业园区发展轨迹来看,大致经历了一个从散到聚、从引进到输出、从制造到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摔了不少“跟头”。而在产业园区的功能构建上,由过去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到现在的产业集聚区,也是因势利导地利用了企业自身的功能构建,企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不仅能够发挥产业链的效益,也能缩减中间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工业园区的“集聚”性更强。
公开资料介绍,1984年,中国借鉴国外园区发展经验,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开区首先在沿海布局,并迅速延伸至中西部地区。2014年9月4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最近10年,开发区快速发展,已成为所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杨光杰分析称,山东很多地方的区位条件并不适合建开发区、园区,但地方政府主导,片面追求GDP、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使得各种开发区、园区总量过多。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众多开发区面积从最初的十几平方公里扩张至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以山东济南为例,济南全市共有各类省级以上园区10个,这其中还不包括遍地开花的“地市级开发区”,甚至众多乡镇也拥有自己的“开发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园区转型发展报告》主编李佐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开发区在靠产业无法更好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拿出一部分土地大规模卖地,搞实体经济、房地产开发、商业开发的现象。
“当前工业园区主要的问题是招商引资,招商引资难这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杨建国坦言,这并没有阻碍各地开发区的继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