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tts特别在《设施管理手册》中说:空间规划和预测是跨国公司的方法,不适合小公司。
如果放在中国,我会把整个空间管理都列为大企业的方法,不适合中小型企业。
举一些案例:
在企业界,拥有数以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平方米的大企业层出不穷,一百多家巨大的央企和地方的大型国企暂且不论,就民营企业也涌现了一大批,开发园区更是数以千计。就在这10年间。略举一些代表性的公司(2010年数据):
@平安集团,在上海深圳两地的几个大项目就有近百万平方米,在建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是51万;已涉足房地产投资业务;
@华为集团,在京沪深几地周边都有以平方公里计算的园区,每个建筑面积都是几十万计;
@海尔集团,中国区就有十几个园区,几百亩到上千亩地,建筑面积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已涉足房地产投资业务;
@美的集团,2009年在顺德兴建的微波电器工业园就有45万;已涉足房地产投资业务;
@比亚迪,总部大楼21万平方米,投资7亿元,可同时容纳9000名行政与研发人员办公(人均23平方米,厉害!),生活区也有20万平方米(容纳1万人,这个人均面积不如办公楼,说明住的多是蓝领);已涉足房地产投资业务;
@中兴通讯,全国9个软件园,加一起几百万平方米;
@上海外高桥园区,接近600万平方米;北京上地园区250万(中关村的一部分);广州物流园区576万;深圳罗湖总部园区规划500万;北京沙河高教园区800万;
相信这些企业都已经进行不同程度的空间管理(尤其是不动产管理和面积成本测算),但是由于中国缺乏空间管理的专业培训和人才,我国制造业以低成本取胜,而空间管理方面的低效率却导致的是较高的成本,而这一点,在没有精益化的空间管理(管理会计)方法指导下,其传统财务模式的成本核算是无法揭示出来的。
这个矛盾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展现出来,即使在美国,也是百年老店的大企业历经各种经济危机及自身的困难时刻,不断磨练出来的,空间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对这些企业实践进行总结才产生的。每到经济危机,竞争极其惨烈的时候,大家拼的不是市场占有率,而是边际成本精算基础上的定价能力(足够低,但无法低于边际成本:卖一件就亏一件,还不如停产),这种成本精算能力,最难算的就是空间成本的分摊,这个分摊体系在没有空间管理能力的情况下,是几无可能建立起来的。目前国内财务体系的总量控制手法在情况好的时候是能够让成本达到可控水平的,在情况不好的时候就要面临巨大的考验,能否顶的过去,靠的不是意志有多么强大,而是算的够不够精确。能过得去的,才有资格和实力做百年老店。
中国企业发展的状况,在数量规模上,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空间管理的时代将要到来,但是中国的土壤环境注定这个过程是曲折的,与国外非常的将会非常不同。
本文作者陈光,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在建筑设施管理领域拥有15年专业经验。目前主要担任远光企业空间管理工作室主持研究员,为企业空间管理、建筑设施管理信息化领域提供专业咨询。兼任华中科技大学BIM研究中心研究员,参加编写《BIM总论》一书。撰有数百篇建筑设施管理及信息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