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云云
5月29日,四川玉龙钢管有限公司车间内,生产线上一片繁忙。这家由上市公司江苏玉龙钢管在川投资的企业,落户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后,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用了95天。
快字当先。玉龙钢管的建设速度正是德阳经开区加快重大产业调整布局的缩影。目前,该经开区正在巩固扩大传统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发展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
纵深挺进产业升级“攻坚地”,德阳经开区全力打造千亿产业园区。
向高向新 加快构筑产业高地
在德阳经开区内,聚集了一大批国内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龙头企业。
依托东汽、东电、东锅等大型龙头企业的优势以及二重8万吨模锻压机的开工实施,充分吸引关联配套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了“水、火、核、风、气”多电并举的产业格局。全国30%以上的火电机组、40%的风电机组、60%以上的核电设备都在德阳经开区研发制造,近年更加快了太阳能、潮汐发电、储能电池等产业的发展。
在巩固扩大传统装备制造业优势上,经开区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升级,加快集聚新的产业优势,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实现突破。今年3月,区内企业蓝星机械与美国费尔斯通正式达成承制硫化罐设备协议,将制造大型橡胶机械关键设备,进军海外市场。
充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向高科技产业进军,经开区也在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建的博力迅电池项目,被寄予厚望。经开区将以此项目为依托,力争引进5家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科技型电池企业,用几年的时间打造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开始扎根。得阳特种新材料公司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聚苯硫醚上游产品生产及供应商,通过生产扩张正在向国内最大、全球领先的PPS树脂产业化生产基地目标迈进。
经开区正培育特种高分子新材料和新型金属材料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目标明确――建立以先进技术为主导的规模化新材料产业体系,努力构建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产业高地,基础在于提速发展,目标应该是产业振兴。”德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开发区正在打一场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
招优引强 拓宽外向型经济通道
德阳海关和商检开建,所在地正是德阳经开区。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这是一个绝佳机遇,经开区提出将规划建设仓储物流集中发展区。
拓宽外向型经济通道,经开区不断扩大开放合作,开拓招商引资的力度和深度。这几年来,经开区经历了从招商引资到招大引强的转变――在大项目上寻求突破,完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配套,积极发展“三新”产业。
翻开经开区的招商引资名录,不难发现――新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这“三新”是经开区招商引资重点领域。
承接产业转移趋势,瞄准新兴高端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引进“三新”项目,充分发挥产业协同优势。去年,经开区引进的1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近20个,这些项目均围绕“三新”而签约。
德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认为,招商引资的目标要明确,围绕自身的主导产业而引进项目,培育一批关联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才能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好的趋势正显现。目前,经开区一些引进的项目在建设中开始追加投资并介绍新项目入驻,出现了“以商招商”的局面。以四川玉龙钢管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今年有望实现10亿元的销售收入,并决定追加投资5亿元,在经开区建二期项目,扩大产能。
做实平台 优化发展软硬环境
许多项目负责人谈到选择德阳经开区的原因时,均认为“德阳经开区地处成德绵经济带,工业基础好。”
区位优势凸显。在硬环境的完善提升上,经开区每年都拿出重金来进行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而赢得客商的另一方面,还在于软环境的塑造。
打造“一条龙”的项目跟踪服务。从项目选址、考察、洽谈、签约、审批、注册登记,经开区管委会有关部门全程跟踪推进,确保各环节畅通。而当项目落户后,从工商登记、环评、规划设计、土地报批到开工建设,经开区实行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建立项目服务的“绿色通道”。
对内,营造“便捷、高效、联动、诚信”的服务环境,促成项目尽快投产;对外,经开区积极“走出去”,推介投资环境,并探索建立北上广定点定向招商人员派驻联络机制,积极进行产业对接。
在德阳经开区看来,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企业做优做强的先决条件、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保障。搭建好各类服务平台,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资金保障平台――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策措施,新组建了高新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支持区内企业发展,逐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快高新企业债券发行,引导和促进资金要素向企业扩展、为产业服务。
科技服务平台――加快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签订的“德阳高科技产业化创业资金”、与川大合作共建的德阳产业研究院的组建运行,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科技转化服务平台。
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海关商检服务及配套设施建设,为更大范围内的企业打造外向型经济的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