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26日在中国经济年会(2012-2013)上表示,与十年前相比,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融资结构明显改善。从今年开始,央行将不仅发布全社会的融资规模,还将发布分地区的融资规模。
到“十二五”末,我国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要提高至15%以上。潘功胜称,未来金融业改革的重点是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强市场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层次合理、功能互补的金融市场体系,更好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
长久以来,我国社会融资结构里,间接融资占据主体,银行承担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绝大部分风险,也容易导致风险集聚和周期性波动。
潘功胜说,从微观角度来看,单从银行资产的扩张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式难以持续。在银行资产组合中,信贷业务是高资本消耗业务。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为满足实体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银行必须获得持续的资本补充。
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一种是外源性,即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在目前情况下频繁融资支持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面临不可持续的问题。另一种是内源性,即资本补充依靠利润分配,但目前银行利润增速比上一年大幅度下滑,而且2013年银行业的盈利增长形势也非常严峻。
因而无论从外源性还是内源性资本补充手段来看,资本约束将给银行信贷增长形成制约,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迅速扩张与资本补充能力并不协调。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融资结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信贷投放难以反映社会融资多元化现象。为了更加全面、科学地反映金融与经济之间的资金流通关系,2011年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中引入了一个新的监测分配指标,这就是社会融资规模。
潘功胜说,与十年前相比,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融资结构也明显改善。从数据看,人民币信贷占比大幅下降,从2002年的91.9%下降到2012年的52.1%;直接融资探索发展,2012年非金融企业境内的债券和股票融资是2002年的25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5.9%;实体经济通过表外融资迅速增长,2012年实体经济以未贴现的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方式合计融资3.6万亿元,2002年这些表外融资业务量非常之小。
“从2013年开始,央行将不仅发布全社会的融资规模,还将发布分地区的融资规模的总量。”潘功胜指出,近年来区域融资结构差异明显缩小,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占全国的比例明显上升,融资的区域不平衡状态得到改善,东西部地区融资结构的差异也在显著缩小,西部地区间接融资占比下降和直接融资占比上升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