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今年全市发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的总要求,始终坚持又好又快的工作导向,深入实施“八项工程”,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积极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安排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力争增长3%;到位注册外资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三)2013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
1.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基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积极鼓励引导社会投入,着力拓宽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门槛,全面激发民间投资的巨大潜力,全年民间投资增长18%以上。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好“项目建设提升年”各项活动,年内安排市级重点项目180项,计划总投资4130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000亿元。努力提升外资利用水平,集中力量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积极抢抓一批总部型、研发型高端项目。
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抢抓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带来的扩大内需新机遇,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消费升级,增强消费能力。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主题突出、带动效应大的旅游项目,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认真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推动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完善城乡商贸网络,支持商贸服务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新兴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不断拓展市场消费的新空间。优化消费环境,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
稳定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国家、省和市支持外贸增长的各项政策,推动外贸出口有力回稳。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大力支持和发展消费品出口,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和服务外包产业出口,积极争取无锡列入国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加快多元化市场开拓,全力提升新兴市场比重。积极引导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支持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降低企业出口经营风险。
不断提升经济调节能力。落实好并适时调整稳定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全面加强经济运行调节能力。提升对企服务水平,加大对各类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服务和支持力度。加强经济走势的预测预警,强化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要素供应调度,加强劳动力供需衔接,鼓励金融企业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年内计划新增贷款1000亿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治理,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2.以发展重点产业为突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立足无锡基础和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年内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鼓励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开展兼并重组,鼓励中小企业靠大靠强,与大企业(集团)配套协同发展,鼓励本土企业和资本与“530”项目的对接合作,加快形成科技创新型项目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优势。
推动服务业超越发展。年内计划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5%,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积极推进纳入省服务业“十百千”计划的重点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完善15个省级集聚区功能。启动新一轮集聚区规划修编工作,打造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展示交易、中介服务六大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强领军型服务企业的创新示范和龙头引领作用,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重点推动1000家示范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年内技改投入增长10%以上。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开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传统企业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大力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增强企业品牌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做大做强名牌企业群。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84%以上,年内全市农业园区化面积达到33%以上。继续推进农田标准化改造,年内实施土地整治2万亩,其中补充耕地项目4000亩,建设用地增减挂钩3000亩,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5%。
3.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抓住国家重点推进城镇化的有利时机,积极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八大行动”,促进城乡之间资源共享共用、公共事业统筹建设、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城市化水平达到73.4%。积极推进锡澄、锡宜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沿江城际铁路、锡澄城际轨道、苏锡常南部高速、宜马快速通道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积极推进“三集中”,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加强中心城区、重点地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太湖新城建设,加快核心区居住、学校、文化及医疗设施建设,提高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的集聚度,使太湖新城成为提升无锡城市地位、推动无锡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进一步提升老城区功能,加强运河两岸环境、城区广告以及背街里巷整治,提升胜利门—三阳广场、南禅寺—清名桥、太湖广场等商圈功能,打造整洁、文明、繁荣的城市风貌。进一步加快重点地区建设,精心规划建设马山国际旅游岛,完善建设锡山高铁商务区,加快惠山、滨湖转型升级集聚区和新区太科园功能建设。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轨道1、2号线建设,积极推进轨道3、4号线规划建设前期工作,争取尽早获得国家批复。加快西环线、锡澄运河“五改三”、北中路西延及312国道互通等一批在建和续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苏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并竣工投用。
密切区域交流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争当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先行军,实现区域互动发展、共同繁荣。按照国家《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正编制)要求,加强与苏南中心城市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发展格局,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加强南北挂钩和沿海开发,重点加强新区新沂园区等6个与徐州共建开发区和锡通科技产业园建设,有序推动产业转移,支持无锡土地资源平衡。围绕项目合作、重大工程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继续加强与霍城、阿合奇、延安、云阳等地的对口支援,确保我市对口支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4.以构建生态文明为根本,优化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着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以太湖水环境治理为重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五项工程”,改善环境质量,切实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水环境整治,全面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实现一级A排放基础上实施尾水生态净化和利用。加快污水管网全覆盖建设,完成主城区管网优化建设6公里,确保主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年内完成梅梁湖生态清淤130万方。积极推进水利建设,全面推动新沟河、新孟河拓浚工程建设,推进蠡溪河等一批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积极推进自来水安全高速通道工程,改造自来水老旧管网80公里,实现太湖治理和城市供水的长治久安。
着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强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加快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循环化改造。继续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力争成为国家低碳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年内新增居民天然气用户6万户,完成老新村天然气改造1万户,改造燃气老旧管网10公里。加大东亚电力(无锡)燃气电厂和西区、南区燃气热电项目向上争取力度,力争尽早获批建设。
着力推进“绿色无锡”建设。实施城市绿地、村庄美化等重点工程,年内整治村庄3000个以上。继续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年内完成植树造林3.5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5.6%,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9.5%。进一步完善生态体系,推进生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加强风景资源、城市湿地、生态公益林地的保护,年内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3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
5.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手段,大力提升改革开放水平
着力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强化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重点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资源区域补偿、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等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政务公开、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整合政府资源配置,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规模,有效提升平台融资能力,并推动平台向实体化发展;重组产业发展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做大规模,支持产业发展;有效整合旅游、园林等领域资源,加快组建无锡旅游产业集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探索推进服务业发展的管理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为全市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作出示范。
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新机遇,进一步更新开放理念,优化开放布局,创新开放思路,完善开放体制,增强开放优势。在加快人才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争取宜兴经济开发区、惠山经济开发区等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加快江阴保税区、宜兴保税物流中心申报工作,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城市国际化步伐,加强国际医疗机构引进,加快国际居住社区建设,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中介服务体系,推进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开辟更多国际航线,着力打造几个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性经贸文体活动,扩大友好城市交往,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6.以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有效提升民生质量
全力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进一步拓展增收渠道,多措并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收入快于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调控体系,不断提高一线职工收入。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机制,从而带动就业、带动增收,年内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扶持自主创业1万人,实现带动就业6万人以上。强化城乡统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进“集体经济富民工程”,加大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创新力度,增强农民增收的动力活力。
推进覆盖城乡社保体系建设。切实改善百姓生活条件,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继续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净增缴费人数各7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净增缴费人数各5万人。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困难特殊群体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参保职工在全市、全省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完善困难特殊群体重特大疾病救助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市区实现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全覆盖,农村社区达80%。年内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000张以上。大力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全市年内新开工、筹集保障性住房5000套以上,竣工3000套以上,完成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改造1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40万平方米,完成征地拆迁安置房累计施工面积14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00万平方米。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覆盖面,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继续位列全省前茅。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创建市学前教育现代化镇(街道)15个,按省、市优质幼儿园建设标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对本市户籍困难家庭适龄儿童实施免费幼儿教育。深化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协作,增加社区卫生机构公共服务项目和药物品种,实现“家庭健康医生”全覆盖,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成市妇幼保健院保健科技综合楼,加快建设市中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等项目,开工建设市精卫中心精神科病房改扩建一期、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异地扩建工程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市、区(县市)、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阵地实行全年无休,免费开放。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争创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