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上午十点,郭树清在香港亚洲金融论坛演讲,市场报以热烈回应,当日个股普涨、大盘涨幅超过3%;16日,他在北京参加英国《经济学人》峰会,两次均采用英文演讲,面向的也为海外受众,演讲内容最受关注的方向涉及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按惯例,每年1月都将召开全国证券监管工作会议。随着行情回暖,股市改革重新迎来空间,郭树清揭示的改革方向,也带来巨大想象空间。
夸QFII稳定市场
两度亮相中,郭树清对于QFII等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论述备受关注。
在香港20分钟的演讲中,郭树清指出,2012年更重视引进境外长期资金,新增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新增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2500亿元人民币;三家中国证期交易所首次全球路演,欢迎境外机构来华投资。
在经济学人峰会的问答环节,郭树清更指出,从2003年引进QFII开始,发现QFII对稳定市场有帮助。
而其给出的原因是准入的QFII都是规模较大、管理体系、公司治理较好的机构,他们更倾向于资产的长期持有。
事实上,在长久以来的市场观念中,QFII类似于“狼来了”的角色,市场投资者一直对他们有着复杂情绪,使QFII往往与抄底、贱卖A股等形象相连。
实际上, 2003年以来,QFII的投资倾向都以大蓝筹为主。这也有QFII机构投资管理人结构的限制所在。
一位外资研究机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其接触的很多QFII对A股的投资人员配置都较少,且以香港为中心,这些投研人员要兼顾A股与亚洲市场,所以只能以大蓝筹股票为主,很多中小盘股票则很难覆盖。
随着养老金、主权基金等进驻市场,其偏好的投资模式,决定了最终长期化投资的趋势。
一位基金公司国际部门负责人指出,海外基金会、养老金、主权基金,这些长期资金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客户粘性极强,适合以专户形式长期投资。他们更多追求的是配置式管理,而不是短期逐利。他们对相对收益、跟踪误差、换手率等指标有严格要求,考评机制更加专业化。
本报记者从参与海外养老金竞标的基金公司处获悉,境外养老金等客户对于管理人的筛选标准与境内客户不同,通常境内客户比较关注短期业绩,如此前年度的业绩情况等,而境外主权基金则更关注整体投资风控体系,及长期投资逻辑,因此他们在竞标时专门准备一套全新的投资、风控体系模型推介。
QFII的特色,或也是监管层一路加大力度引进境外长期资金的用意所在,“越来越多长期资金参与,会使投资者更多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变化,也代表国外投资者以他们熟悉的方式从另一种视角看待中国市场。”上述基金公司负责人指出。改革空间重现
2013年证券监管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郭树清的表态带来了资本市场改革的预示。
被喻为“郭氏新政”的2012年,资本市场经历了制度改革层面的火热与股市走势冰冷的两极。
这种反差,无疑给火热的股市改革带来阻力。2012年下半年,大盘一度跌破2000点,这种市场环境带来的巨大关注与压力,使得很多新政策的实施空间陡然压缩,不得不进行缓冲。
如筹备已久的新三板,2012年仅新增三个试点园区,且未进行真正的交易制度改革;模拟运行良久的国债期货,也在等待中迎来2013年;筹备多年的转融通最终只先指向做多的转融资,做空的转融券则暂不实施;800家在审企业的压力,更使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进展面临严峻考验。
2013年,A股开门红,压力陡减,资本市场的改革空间重现。
1月16日,新三板交易所挂牌,国债期货方案也已上报国务院,融资融券门槛悄然放宽。这些过去容易激起市场强烈反应的改革推进,都顺利获得空间。
从郭树清的最近两次亮相看,其明确提出的改革方向包括,已经进行的放松行政管制,其指出,“2012年,取消和调整了35项行政审批项目,还有10多项正在研究修法”。
此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退市制度、强化分红、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培育机构投资者也多次提及。
与以往不同的是,郭树清花了更多篇幅阐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预期,除了QFII和QDII框架下的升级外,更重要的是“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跨境投资的水平”。
郭树清指出,“我们还将继续兑现金融市场开放承诺,进一步放宽证券期货业的外资市场准入,提高外资持股上限,逐步放宽业务范围。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走出去’。推进期货公司境外期货经纪业务试点。”
这对于境内机构的开放而言,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