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实实在在增长成最热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表明对明年经济增长抱有信心,对于经济增速达到目标之上是有信心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驱动创新。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表明对明年经济增长抱有信心,对于经济增速达到目标之上是有信心的,只有这样才能将重心放在经济增长质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
今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三季度更是跌至三年半以来新低。为了遏制经济下滑的势头,下半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包括加快项目审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出台稳定外贸措施等。随着这些措施显现成效,四季度以来宏观经济势头企稳回升势头明显,今年经济增速超过年初制定的7.5%经济增长目标完全没有问题。
基于宏观经济已呈现企稳回升趋势,加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明年仍会继续“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市场对于明年经济走势预期很乐观,认为明年经济形势会好于今年。
扩大内需成战略基点 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重点在内需,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至关重要。市场观点认为,服务性消费、网络购物、物流等领域有望受益。
在世界经济低迷之势一时难以扭转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更加集中在内需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过度依出口,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资源环境的约束,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重点在内需。”经济学家张卓元说,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将是重要看点。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说,扩内需应当以消费为重点,但在目前情况下,投资也不容忽视。
那么,新的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在哪里?谁能替代以往汽车和房地产对经济的带动性作用?
张卓元说,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等。因此,上述领域会逐步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市场观点认为,教育、医疗、养老,以及配套产业,将是资金重点关注对象。而服务性消费、网络购物、物流、农业等领域或成下一步消费新增长点。
在投资领域,有专家提醒,稳投资同时要注意优化结构,注重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同时,不能因为要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而盲目推进,形成新的产业过剩和资源浪费。
“消费增长点只能培育,不能硬拉。”张卓元说。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成重点
随着欧美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中国一些产业产能过剩矛盾,尤其是“两头在外”的产业过剩矛盾尤显突出,例如光伏产业。
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教授剧锦文说,随着欧美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中国一些产业产能过剩矛盾,尤其是“两头在外”的产业过剩矛盾尤显突出,例如光伏产业。光伏产业代表了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光伏企业在减少国外市场份额的同时,应该扩大内需市场,消化过剩的产能,同时政府部门应出台包括支持消费方面的扶持政策。
除此之外,钢铁、水泥等产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也日益严重。剧锦文认为,产能过剩属于市场经济发展必然的环节之一,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主动调结构,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有前景的行业,政府的职责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货币政策继续稳健 首提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
稳健的货币政策符合市场预期,“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提法则是首次,颇为新颖。
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
稳健的货币政策符合市场的一致预期,“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提法则是首次,颇为新颖。分析人士指出,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符合目前实体经济的需求,规模扩大的同时也要注意内部结构的调整,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回顾以往提法,2010年12月和2011年12月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11年3月和2012年3月两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定调均是“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而此次提出“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则是首次。
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分析,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契合稳增长的需要。目前宏观经济领域取得阶段性稳定,但是微观领域的信心和企稳迹象还需要稳健中略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巩固。因此,适当扩大融资总规模符合微观经济需求。
同时,社会融资总规模在扩大的同时,需要调整内部结构。盛宏清认为,一方面要向债券、股票、委托贷款等融资渠道适当倾斜,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小企业信贷的比重,提高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