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新问题(二)
发布时间:2012-12-05
来源:网络
点击率:1427
二、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新问题
(一)我国消费结构转换期带来的市场“相对饱和”现象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跨国公司积极向我国转移某些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衡、生产力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一直是以“短缺经济”形态存在的。改革开放后,人民收入水平得到较快提高,居民消费层次、消费结构迅速升级,消费品市场的迅速扩张成为各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并进行产业转移的重要诱因。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上已有了很大提高,市场形态也经历了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根本性转变,大多数制造业产品的供求已达到供过于求,“内需不足”的影响开始在许多行业逐步显现。实际上,除了因为我国住房、教育、医疗同步改革而导致的居民预期消费谨慎、储蓄增加等因素外,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转换过渡期也是造成“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由于原来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传统“三大件”在城镇的需求已基本达到饱和,而汽车等高档商品由于大多数居民尚未达到相应的收入水平而暂不能成为普及性商品。这种由消费结构转型而带来的市场“相对饱和”现象会对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带来一定消极影响,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以数量和速度求发展的空间会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吸引国外产业、技术、资金的转移的主要思路是“以市场换技术”,这种内需不足导致的市场饱和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占领和扩大市场为着眼点的国外跨国公司的转移。但其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从长期来看,这种消费结构转型引起的需求结构的升级,也会诱致国外跨国公司在进行产业转移中更关注适应当前市场需要的科技含量更高的产业的转移,从面又有利于我国制造业通过承接先进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结构水平。
(二)资源紧张成为我国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重要约束条件
中国拥有的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多、数量大,有许多自然资源从总量上来说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但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数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多数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用量大的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质量差,后备储量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相当突出。③同时,中国内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4,并且生产、生活用水浪费较多,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一些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也很不平衡,地区间无论是在资源数量上还是在资源质量上都差异很大。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自然资源是很稀缺的。而制造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许多产品的生产都受着自然资源的影响,不仅影响着某一部门的经济活动,也间接地对与该部门相关的其他经济活动部门产生连锁影响。我国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一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世界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我国部分企业向外进行转移,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占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三)劳动力素质短期内难以得到彻底提高,高级技工等熟练劳动力存在较大缺口
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还很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造成高智力、高素质、替代弹性小的高级劳动力稀缺,而一般的体力劳动者严重过剩。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上片面注重高学历教育,忽视了高级技工的培养,造成高级技工严重不足。由于缺少大量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精密性、精细性、精确性不足成了“中国制造”的“硬伤”。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加快,高科技产业日益增多,国标产业转移层次提高,国外移入产业对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一般性“工人”已不能适应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制造业发展的需要,而对于高级技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时期的技术工人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专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这种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技工供求明显失衡。尤其是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的高级技术工人最为稀缺,以至于许多城市以高薪聘请高级技工不可得而同时却存在大批所谓“剩余劳动力”。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数据,目前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占11.04%。④劳动力供给数量大,素质低,一方面给就业带来很大压力,另一方面给我国制造业吸引产业转移和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困难。
(四)实施SA8000标准认证和调整出口退税率的影响
从2004年起,欧美国家已强制实行SA8000标准认证。SA8000标准认证是指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工、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等9个要素,通过要求政府和企业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手段来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宗旨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SA8000机制的启动,对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影响很大。事实上,目前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运动器材及日用五金等产品,都已受到SA8000标准的影响。这虽然有利于敦促我国制造业企业向关注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企业利润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必然会增大企业的发展成本,对我国劳动力传统优势有一定冲击,从而对我国制造业吸引产业转移造成很大影响。
另外,2006年9月15日起国家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对纺织品、钢材的出口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出口退税率下调2-8个百分点,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退税率则有所提高。调整出口退税率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弱化资源类产业的出口导向倾向,促进外贸转变增长方式,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总的来看,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的生产、出口压力在逐步加大,这些产业应密切关注国际投资环境尤其是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变化,适时向外进行产业转移。
(五)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工业高速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最严重的负面效应之一。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来,中国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件。2006年9月的洞庭湖附近水域,砷超标10倍;同年9月甘肃徽县的铅污染事件致使900多名儿童血液中铅含量超标,其中62名儿童被确诊重度铅中毒;2006年11月四川泸州市的川南电厂燃油泄露,污染长江。国家环保总局的报告称,近年来伴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增长也出现了污染排放总量的持续增长。2006年上半年,中国没有完成既定的环保目标,主要污染物(COD、二氧化硫等)的排放量不降反增。⑤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修正、发展及广泛传播,人们对“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此情况下,党中央提出了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和科学的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再单纯以GDP增长为唯一目标,更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环境等系统的协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国外转移的产业要更多地考虑资源消耗、技术含量、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等因素,跨国公司的投资和产业转移将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注重环境保持和生态效益也已成为各国的普遍需求和主要潮流,因此,我国制造业向国外进行产业转移也必须考虑到东道国的环保需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才能树立我国企业和品牌的良好形象,在当地站稳脚跟。这会对我国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和向外实施产业转移两方面产生很大影响。
(六)跨国公司发育不够,缺乏竞争力强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
我国跨国公司大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立起来的,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跨国公司起步晚、经营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扩张能力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国有企业较多存在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通病,造成企业产品质量差、技术进步缓慢、国有资产流失、整体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而民营企业又由于起步时间短、资金短缺、技术水平低等原因起步维艰,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大型名牌企业,但总体来说仍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和企业集团。这从两方面对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造成一定影响:一方面,在引进国外产业转移时,国内企业由于技术、资金、管理、产品质量、生产规模等方面的问题无法承接一些对这方面有较高要求的产业,从而影响到我国制造业利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在向外进行产业转移时,同样由于国内企业竞争力水平还无法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无法“走出去”或走出去之后“走不好”,从而在跨国投资、产业转移、市场扩张等方面遇到很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