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9月28日(记者高敏)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在实体经济增速下滑,各行业利润普遍下降的当前,各大银行几乎都保持利润高增长。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关于“银行利润高得不好意思说”的一声感叹,引来经久不息的热议。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果断实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从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相继上市,到启动农行改革并成功上市,大型商业银行改革令人瞩目。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盈利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
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94万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52%,平均资本充足率在12%以上,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17.7%,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银行业的高利润中,存贷款利差的贡献占80%以上。随着金融改革“十二五”规划的正式出台,中国银行业将直面“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等现实,依赖利息差的传统经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断言,对商业银行,这无疑是一场考验,需要谨慎应对。
叶檀:当主要盈利点受到威胁时,银行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做。第一是控制银行成本,第二是准确给风险定价,推出多种产品。银行的产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银行的议价能力比较低,它要听从央行的利率区间;另外一部分通过表外或者理财产品,实现利率市场化,这部分利率相对会高一点。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价格基准,才能有效配置各类资源,进而推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但现实是,实体经济的发展仍然受到制约,重要原因就是融资难的痼疾依然存在。叶檀认为,商业银行已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不但是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更是自身突破发展瓶颈、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但银行服务实体企业不必“一刀切”。
叶檀:关键问题是我们应该发展多层次的金融系统,比如让中小银行服务于小微企业,大型银行服务于大项目。当各个实体企业都找到相对应的融资渠道,而且融资渠道又很畅通、定价又比较准确,中国的金融系统就能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我们的金融系统需要大中小型银行、需要信托、需要担保,需要一系列的金融服务机构来完善,目前的金融体系,完全依赖于银行,这是不合适的。
我们必须认清地认识到,商业银行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必然造成资金陷入“脱实向虚”怪圈,就像无本之木,不能持续;而实体经济离开银行的支持,必然导致“功能性失血”,犹如无水之舟,寸步难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作出分析点评。
徐洪才:在新的形势下,商业银行第一还要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效率。第二,要改进内部经营管理机制、进一步市场化,要有问责制。第三,要改进金融服务的质量,提高服务的意识,提供多样性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机构在金融体系里是骨干,应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在稳定金融体系、提供金融服务、提升金融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它们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居民服务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