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84年设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泰达)为标志的再次对外开放和工业化进程,又一次重塑天津的城市格局:目前,以泰达为基础组建的滨海新区经济总量在天津市占比过半,并推动着天津由沿(海)河城市向沿海城市跨越。
而这其实源于一片盐碱滩。
改变命运的盐碱滩
4月中旬,正是华北春盛时节。
清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兴路两旁的人行道上铺上了薄薄的一层粉红色花瓣,行道树刚刚吐出新绿,阳光新干线小区的老人悠闲的散着步。一旁第三大街上880路公交车内挤满了大多塞着耳机的年轻面孔,长发披肩的女孩子穿着鲜艳亮丽地长腿丝袜、蹬着高跟鞋在车内摇摇晃晃。
15年前,这种景象在泰达踪影难觅。
“园区里没人,开发商请都请不来。”王恺说。
1989年主动要求到天津开发区工作的他,既是泰达成长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决策者长期任职开发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的他,一直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恺主任”,如今是开发区副巡视员。
彼时的天津开发区一片萧条没有企业、没有项目,搞了5年的开发区,经济总量还不到天津的1%;生活的不便更是一目了然:由于开发区离天津城近50公里,白天到开发区上班、晚上回城,徒增辛劳;在开发区内,生活设施星星点点,吃饭、买东西非常不便。
如此选址,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密切相关。“中央要求开发区选址要远离主城区,要以工业为主、外资为主、出口为主。”王恺说。
泰达的最终被圈定在天津盐场三分厂废弃的一片盐碱滩上,没有任何可用于生活服务的城市设施。“事后诸葛地看,如此选址有些事倍功半。”王恺说,但在当时“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王恺的选择很快被证明是正确的。从1992年开始,开发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跨国公司纷至沓来,主要经济指标连年翻番。但此时,远离母城、生活居住等基本城市功能缺失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开发商又不来投资,开发区只能自己想办法。
“殚精竭虑”了很久之后,1995年泰达管委会推出了一项“4+3政策”:在工作人员天津城内已有房的情况下,盖了一批住宅楼分给工作人员,但要求每周必须在开发区工作4天,回天津3天,一年后再选择是要开发区的房子还是天津城内的房子。
首批居民集中在当时开发区管委会所在的第一大街附近,可由于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备,许多人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都得到塘沽区去。
1997年在翠亨小区安家的李先生记得,很长一段时间,他虽然能在开发区内买到衣服,但要买件名牌衣服可“不容易”。
不过,居民在开发区安家之后,开发区内的各种配套生活设施开始进入快车道:1996年10月,第一家农贸市场森泰农贸城开业在泰达居民眼中,“森泰农贸城的建立,标志着开发区自此开始由单纯的工业区向新型的综合城区转变”;1997年5月,大荣超市开张;1999年底,随着开发区管委会迁至第三大街,大量的餐饮企业也随之东移,更多的居民落户在第三大街周围,直接催生了位于翠亨村的泰达农贸市场。
进入本世纪,商贸服务设施在泰达呈加速聚集:2002年友谊名都开业,2004年8月18日,乐购生活开业,肯德基、德克士也在商场一层亮相,2004年底,泰达市民文化广场完工,少年宫、图书馆、酒店、儿童游戏场一应俱全。
与此同时,泰达小学、泰达一中、南开大学泰达学院、轻工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幼儿园、医院纷纷拔地而起,房地产开发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现代化新城已然形成。
不过,王恺并不满足于此。
“经济发展太快,当时规划超前得还是不够。”年届六十的王恺说,泰达现在面临的不是城市功能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城市品位的问题。
凭借招商引资、土地开发,泰达用26时间年将一片33平方公里的荒凉盐碱滩建设成拥有30万常住人口、年GDP超过1500亿元的现代化新城,他们又将如何建设更有品位的泰达?
如何改变发展路径依赖?
提升城市品位的压力首先来自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王恺介绍,以土地开发、廉价劳动力投入和加工出口为主要特征的国内开发区属于第一代产业园区,生命周期在25年左右,都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时候。
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土地、劳动力、能源等基础要素资源价格全面上涨。王恺记得,他到天津开发区后做的第一个工资规定是:开发区内工人工资是国企工人工资的一倍,也只有120-160元,如今最低月工资到了1100元;他刚到开发区时,土地是1.5元∕㎡,如今每亩达到22万-25万元,天津开发区因此不得不填海造陆。 二是资本引进越来越难。据王恺介绍,中国第一个具有开发区性质的深圳蛇口工业区,现在已没有工业了:早期引进的外资加工制造业项目已悉数撤离,只留下一片工业废墟,被迫开始进行转型。
本世纪初,天津开发区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时强烈感觉到了制约:“投资者开始抱怨教育、医疗、商业设施跟不上,人文、社会吸引力不足。想干的事干不成。
科技、服务业发展不起来。”王恺说,他认为,工业的城市基础已不适应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在吸引高端人才,对方关心的是工资多少?孩子在哪上学?房价多少?城市品位成为决定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
王恺为提高城市品位与质量开出的药方是:转变可支配财力的投入方向,建议财政向城市维护方面加大投入,使城市变得漂亮、卫生、宜居,“良禽择木而栖嘛。”
但20多年来一直秉承的发展方针,使外向型工业园区成为泰达的基因,土地开发、引进大型项目、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 泰达“十二五”规划确定的8大支柱产业里并没有服务业。
“思维惯性很大,转变很难,看不到第三产业独立发展的可能” 王恺说。目前,泰达第三产业绝对值在增加,但相对值在降低。
对于路径依赖的原因,王恺认为是“发展的压力太大了”,他期待着工业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从容考虑“城市化和产业柔性化”。
令他略感欣慰的是,现代物流业在开发区已发展起来了,未来的发展思路要求,做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个产业”;形成投资、科技“两个驱动”;做好存量、增加“两篇文章”。
“摆脱外向型工业园区的基因,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王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