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体产业的官方网站,最醒目的地方被这句话占据。在外人看来,这家公司肯定与体育产业有关。确实,该公司的自我介绍也是这样表述自己的: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3月,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基金管理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和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等共同发起组建的中国体育产业规模最大的股份制企业,也是国家体育总局控股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但在沈阳资深股民刘磊看来,中体产业有点“变味”,或者说“挂羊头卖狗肉”。“中体产业已经是地产板块里的一只股票了。”号称全国最大的体育产业公司,怎么能成为挂着“中体”牌子的房地产企业呢?当记者利用多个股票软件查询地产股时,中体产业均赫然在列。而在中体产业2010年半年报中显示这样的一组数字:房地产销售收入29814.96万元,占总收入的80.58%,体育赛事收入仅1020.29万元,占总收入的2.76%,包括其他与体育沾边的收入,占公司业绩不足10%。
可见,中国体育第一股已是名符其实的地产商。一家掌握中国最优质的体育资源,又是官办背景的上市公司,为何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不去深耕体育产业这个大矿,而是卷入地产洪流之中?难道,中国的体育产业果真是一个“美丽的花瓶”?有关专家甚至指出,中国尚未形成真正的体育产业。
挥别体育产业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对我国体育产业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国内体育增加值仅占GDP的0.52%,而发达国家通常占到1%以上。比如美国,体育产业是第六大支柱产业,占GDP的2%以上。体育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超过了农业、铁路、保险、电力等行业。
被外界寄予厚望的中体产业,自1998年上市以来,始终没有从体育产业中获得太多收入,反而在地产经营中收益颇丰。对于中体产业这样的盈利模式,证券分析师认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核心市场还没有形成,当中的利润空间偏小是根本原因。
有知情人士回忆说:“1998年,中体产业上市共募集资金2.5亿元。当时,中体产业对股民的承诺是,将以体育休闲健身产业为主,同时经营体育产品、体育竞赛等。”事实上,该公司初期也是按这一承诺展开经营的。1亿元投入了西安健身广场项目,8000万元投入了太原健身广场项目,电视转播项目投入了2000万元。这2亿元的投资,结果全军覆没了。失败的投资,成了中体产业永远的伤痛。剩下的5000万元,在1999年被投进了房地产行业。以奥林匹克花园为内容的体育地产模式,盘活了中体产业,并让一度在A股市场岌岌可危的股票,成为表现较为稳定的“常青树”。
“龙王”的乱摊子
2010年9月13日,中体产业正式承认谢亚龙被公安部立案侦查,同时表示,公司董事会已同意由刘军副董事长代理董事长职务。谢亚龙于2009年3月31日接任王俊生成为中体产业董事长,从他调任中体产业董事长之日起,中体产业业绩连续出现大幅下滑,如同谢亚龙在任时期的中国足球。该公司2009年年报显示,中体产业全年实现净利润5097.69万元,比2008年时的1.97亿元骤减74%;2009年每股收益仅0.0634元,与2008年的0.2457元相差甚远。若扣除一些非经常性收益,则2009的净利润为2721.31万元,也比2008年缩水65%。
结束谢亚龙时代的中体产业,也在重新找寻盈利点。2月11日,中体产业1.38亿竞得常州一商住用地。2010年年报预报显示,2010年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50%左右。受此利好消息影响,中体产业股价已从春节前的6.83元低位,攀升至目前的8.03元。
尽管中体产业在地产板块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居然逆势反弹令人称道,但股民觉得这只是机构在力挺中体产业,并不是该公司业绩的真正体现。“中体产业以前的主要盈利点是靠输出‘奥林匹克花园’品牌,而最近一两年的情况是,中体产业在不停地变卖原有的投资项目。”刘磊说。中体产业在去年12月27日发布公告称,退出九江奥园项目,可获得收益1500万元左右。在谢亚龙尚任职期间,中体产业也曾将一个上海的项目做价7.36亿卖给了江西的一个公司,收益达到2.02亿元。有股民认为,谢亚龙除了卖资产外,根本不会赚钱。
“中体产业的业绩大增,全是倚仗着转让投资项目获得的高溢价收益。所以说,这样的股票短期内难有太大的表现。”很多像刘磊一样的股民,对中体产业的未来毫不感兴趣。
中体的未来在哪?
一直以来,中体产业的经营定位,主要围绕奥林匹克花园为代表的地产、中体倍力为代表的健身,以及相关赛事组织作为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接二连三地变卖地产投资项目之后,外界对中体产业的前景愈发担忧。另外,曾经作为中体产业旗下重要资产的中体健身俱乐部,近两年经营情况处于谷底。这对中体产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要知道,健身服务收入占中体产业的5.88%,是紧次于地产的收入来源。
“一切等2010年年报出来后,看看中体产业到底怎样规划下一步发展蓝图的。反正以该公司现在的情况,这只股票我是不敢大举加仓。”刘磊说。而在有关股票的中体产业股吧里,大多数股民也跟刘磊有着一样的观点,“再等等看。”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不要对年报抱以太大的希望。因为,从半年报中就能看出,中体产业乏善可陈。”
在半年报中,中体产业的很多描述过于含糊,缺少令投资者兴奋的重大利好:公司将继续坚持“两转”战略,做好内功,利用外脑,依托资本市场,研究政策变化,跟踪市场规律,重点做好大连奥林匹克花园项目、广州亚运会赛事竞赛场馆特许商品销售项目,积极推进“三亚奥林匹克湾”等新项目,继续做好体育场馆管理联盟、社区全民健身俱乐部项目,办好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单项体育赛事及大型体育赛事等项目,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专家访谈
揭开中体产业“挂羊头卖狗肉”之谜
――专访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杜巍
作为沪深两市中唯一一家涉及体育行业的上市公司,中体产业2010年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中体产业80%的利润源自房地产销售,5.88%的收入来源于健身服务,只有2.76%来自体育赛事收入。这与13年前中体产业登陆沪市时的初衷相距甚远,当时的招股说明书中明确写道,将以体育休闲健身产业为主,同时经营体育产品、体育竞赛等。但在随后的经营中,中体产业不仅在健身项目中全军覆没,并且承办的体育赛事也无果而终,最终只能把触角伸向房地产市场。对于中体产业这一挂羊头卖狗肉的股市怪现象,昨天,本报记者电话专访了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杜巍。
体育产业为何难成中体主业?
记者:据我了解,中体产业在形成公司的时候,最初的设想也是希望在中国体育产业形成或发展过程当中,把资本形成可转化的资产,可为什么最后主营业务会变成房地产?
杜巍:应该说中国体育产业还是一个处于起步阶段的产业。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体育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核心市场并没有建立,所以导致当中的利润空间变的非常有限。与房地产市场比起来,体育市场还不够规范,产值也非常小,所以中体产业主营业务的变更也是无奈之举。
记者:为何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脚步还这么缓慢?
杜巍:其实目前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不是发展的脚步缓慢,相反发展速度很快,只是由于发展的不均衡,看起来好像是发展的比较迟缓。
记者:在我国现今体育产业链上,支柱产业是什么?
杜巍: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约为3000多亿人民币,其中一半以上依赖于体育用品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全球有65%的体育用品是中国制造,中国的体育用品加工企业超过3000家。我国体育彩票市场空间也较大,全国每年销售量在200亿元左右。不过,我们在体育传媒、广告市场、大型赛事、俱乐部投资等方面并没有被完全开发。有数据显示,我国现在的体育人口尚不足30%,而人口消费增量恰恰是体育产业的最大市场潜力。所以随着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必然会引起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
记者:在您看来,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杜巍:主要是体制、经营机制和传统观念。目前,我们体育产业的经营机制仍受制于相应配套的政策、法规,这造成了产权不清、资源浪费和腐败现象。事实上,体育产业不见得比房地产业的开发难度大,关键在于其还没有获得像房地产业那样灵活的经营机制。
恒大向体育产业进军?
记者:在今年中国体坛,风头最劲的莫过于恒大集团了。恒大在排球、羽毛球和足球领域所掀起的恒大风暴,是否标志着恒大集团已由地产业向体育产业进军?
杜巍:我不太了解恒大集团强势涉足体育圈的初衷是什么,但从恒大目前的表现来看充其量还是为了获取广告效益。根据欧洲足球俱乐部的经营经验来看,主要盈利点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广告与赞助费;二是门票经营;三是广播电视费;四是球员转会收入;五是以足球为中心的商务开发;六是彩票收入。现在看来,我们目前的职业俱乐部根本无法做到盈利。就足球本身规律而言,花大价钱引进高水平外援来提高一支球队的实力,绝非长久之计,如果真的想把足球作为一项产业去经营,就必须从青少年足球抓起,也就是说必须要把金字塔的基座夯实,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记者:为什么我们的企业无法在体育产业这个公认的“露天金矿”中挣到钱呢?
杜巍:中国的体育经济滞后的重要原因就是营销概念的缺乏。在我国体育远没有真正被视为商品进行营销。假如可以自主选择对于自身真正有价值的赛事进行引进,正确引导中公众消费与企业投资,建立专业的营销概念,使大家从理论到实践上把体育赛事与体育经济正确结合,就能够引导这一行业在市场经济下健康高效地发展。在我接触的很多企业家中,他们也很希望把钱投在体育市场上,但面对体育资源时,总想预估进入之后自身会得到怎样的现实回报,特别是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左右下,总在探讨自己的资源回报率。体育产业不单是某一次赛事的经营,某件体育产品的销售,而是一项需要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全方位发展的产业,如果孤立的去讨论它的盈利点,那肯定会耽误了企业的发展战略或者企业品牌塑造的营销战略。
像重视教育一样重视体育
记者:在很多人看来,体育产业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体育事业则更注重社会效益,具有公益、福利的性质,所以体育产业发展到最后很可能葬送体育事业。
杜巍:体育产业的确是不同于体育事业,但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更不是相对立的。在我国体育涵盖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等广泛内容。其中一部分是公共产品,任何时候也不能改变其公益福利性质;而另一部分则可以企业化经营,形成产业。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体育事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包括了方方面面,其中最不容忽视的就是对体育设施市场的影响。北京奥运场馆在最初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商业开发问题,为了保证其持续发挥效用,这些场馆在赛后基本上都被改造成经营性的体育场所,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实现了完美衔接。
记者:有数据显示:欧美人均体育消费每年300―500美元,而中国人均体育消费每年不足100元人民币,这是否是导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滞后的另一个原因?
杜巍:为什么我们教育产业发展势头这么猛?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大多数家长舍得并愿为孩子掏钱购买各种教育产品。而对于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在他们的心里还没有形成体育消费的习惯,他们宁可买保健品也不愿把买保健品的钱投入在健身上。其实相对医疗,体育消费是相当廉价的。把看病用的1/10费用来锻炼,能得到同样的健康效果。如果我们什么能像重视教育一样重视体育消费,那么中国体育产业的春天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