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滨江建设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方案获批
发布时间:2011-02-14
来源:杭州日报
点击率:1886
浙江省90%的集成电路设计、电子商务产业,80%的软件信息业、动漫游戏产业,60%的物联网产业,50%的数字电视产业都在杭州高新区(滨江);不仅如此,杭州高新区(滨江)在软件信息业、物联网、电子商务、动漫游戏等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也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此外,杭州高新区(滨江)内四家企业的三项科技成果,还刚刚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事实证明,杭州高新区(滨江),我市最具活力的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在成为杭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创新源。而最近,国家科技部又正式批复同意杭州高新区(滨江)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方案,这为杭州高新区(滨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杭州高新区(滨江)步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阔步二十春秋“二次创业”迎来关键期
成立至今已有二十年历史的杭州高新区,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在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排名第七,位列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成都、武汉、西安等6个高新区之后,离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只有一步之遥。
“杭州高新区(滨江)要努力成为继中关村、武汉高新区之后,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高科技园区;科技部批复同意杭州高新区(滨江)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方案,将为杭州高新区(滨江)打造全国一流高科技园区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杭州高新区(滨江)有关负责人说。
“在有限空间里创造无限效益”,站在新的发展制高点,杭州高新区(滨江)步入“二次创业”的关键期,将着重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立足“十二五”创新型城市核心载体看“高新”
记者在高新区(滨江)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实施方案上看到,到2015年,杭州高新区(滨江)要建成支撑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创新经济体,成为杭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载体,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的中枢和长三角南翼的创新经济体和人文历史、生态环境与科技创新三者良性互动的创新型知识经济城区。
在这份方案里,包含了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十多项量化指标。其中,到2015年,每万名从业人员中具有理工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要超过4000人,园区内企业研发总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园区财政的科技拨款占园区全部财政支出比例高于6%,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的发明专利数达到50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率高于35%,园区净利润占营业总收入比例高于8%,要有两个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优势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高新企业数达到8家,年销售超50亿元的高新企业数达到10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园区内企业数60%,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占园区总收入比例达到60%,高端服务业销售收入占园区营业总收入的30%,新增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占当年新注册企业数比例达到60%,各类上市企业数量累计达到50家,园区万元增加值能耗0.25吨标准煤。
三驾马车齐发百亿财政注资“科技创新”
在杭州高新区(滨江)这座创新之城里,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形成了一条较为完善的创新链,为中小科技企业以及创新创业人才从创意、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到成果扩散提供全程多方位的服务。截至2010年底,全区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74家,去年一年新认定国家级技术中心2家,新增省级研发中心9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5家;去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47亿元,增长10%,占生产总值的14%。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纷至沓来。知名的通信领域专家,曾任职于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领导开发了全球最早的无线移动手机的周韶宁,放弃谷歌全球副总裁的职位来到杭州高新区创办百世物流科技并担任董事长;杨立友博士来到正泰太阳能,还将他的同学丁键拉了回来,带动了杭州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一个华桂潮在半导体特别是LED方面的成就,引领了杭州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胡杨忠、王健的到来,带动了杭州物联网产业在全国的异军突起……正是这样的一个个领军型人才,引领着产业发展,发挥着创新人才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
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和创新型人才,为了推动这“三驾马车”齐发,,实现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目标,未来五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地方财政科技创新总投入将超过100亿元,主要用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创新创业人才开展各类科技项目、创新活动。同时,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的高科技园区的要求,杭州高新区(滨江)还提高了部分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培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上市企业60家,年度授权发明专利1500项,产业扶持资金20亿元,带动风险资金400亿元,吸引创新创业人才20万人和留学归国创业人才3000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