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站   苏州站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会员登录

登录名
密码

热门新闻

评论访谈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评论访谈
社会结构转型:社会服务均等化
发布时间:2011-01-04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点击率:993
    “十二五”时期,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应当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基本社会保障为切入点,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来展开。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丁元竹

    “十二五”时期,提高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刻不容缓。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概括来讲,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养老保险距全覆盖还有一定的距离。现阶段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仅仅覆盖城镇地区部分,在覆盖农村地区方面还任重道远。可以说没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就没有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第二,我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制度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存在差异,财力不一样,各地医疗保障的水平差异也很大,尤其以新农合为甚。第三,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低保地方化,不利于低保水平的提升和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我们在低保设计上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好,以满足城市人口为主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造成流入地政府无法保护流动贫困人口的社会权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政府应当促进标准制定和转移支付体制的建设与完善,通过标准制定确保均等的技术和要求,通过建设和完善转移支付体制确保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通过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向更加合理。

    “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时期,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应当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基本社会保障为切入点,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来展开。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供给来进一步改善民生,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那么,“十二五”时期如何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搭建信息化平台。目前一些地方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搭建、信息化建设发展较慢,政府投资有限。平台需要在高层次上统筹信息化体系建设。比如数据的统一、标准的统一、政策的统一等等。

    第二,建立基层社会保障机构。一些地区“十一五”期间在乡镇和街道建立了社会事务办事处。这些机构有的纳入了事业编制,有的则没有,甚至只有一块牌子,靠临时聘任人员运转。接下来,应该建立健全基层社会保障机构。

    第三,普及社会救助服务平台。社会救助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某省纳入常年生活救助范围的贫困人口近400万人,城乡医疗救助对象超过400万人。但大部分县乡工作经费不足、工作手段落后,使得基层的最低保障难以有效实施动态管理。

    第四,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总体说,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规范。农村基层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当前需要承担的“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职能。如西部某县,全县的卫生人员有1069名,按照所在省2001年的人才配置标准,全县要配置2200名,还差上千名。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不足,要靠聘任人员解决,但又因没有编制、待遇低,培养起来的人才留不住。基层医疗机构设施严重不足。虽然中央资金对房屋设施有改善,但内部的诊疗设备落后、不足。有的乡镇连基本的设施都没有,农民的看病难还没有真正解决。

友情链接

首 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委托服务 | 合作加盟 | 版权说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24 无锡市新望房地产咨询服务有限(www.wuxic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mailto:wuxicfcom@163.com
苏B2-2011001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8030402号 技术运营:古德商务 客服QQ: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信息来自互联网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网络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