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站   苏州站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会员登录

登录名
密码

热门新闻

评论访谈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评论访谈
文化产业步入十二五跨越期 转变发展方式是主线
发布时间:2011-01-04 来源:瞭望 点击率:936
    制定中的《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从哪些战略层面关注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

  未来5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一幅怎样的动人图景?经历过去10年的“成长期”之后,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仍然“逆势上扬”的文化产业无疑给人们许多美好的期待。明年就是“十二五”(2011-2015年)的开局之年。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业内专家指出,就文化产业而言,这是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第一个完整的五年,我国文化产业势必迎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升级中发挥重大作用。
上海迪士尼项目5日签约 十二五期间有望建成

  据悉,中宣部、文化部等有关部门目前正在组织专家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将从哪些战略层面关注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受访的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将是“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

  他们建议道,“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着眼点,应当以培育文化创造力为核心,以激发公民文化创造力为重点。“十一五”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趋向,就是更加注重地方发展。尤其近三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十几个专项支持地方发展的文件。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区域性的重点项目,形成文化产业带或者文化产业聚集区。

  中国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要“大中小并举,侧重在中小”。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强调集团化,到现在组建各种集团、实现上市,已经做了很多,但是中小企业强调得还不够。

  把文化产业这把火点起来

  业内颇负盛名的《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于今年5月6日在京发布,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化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合作编写的第九本年度性国家文化产业报告。

  《文化蓝皮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和课题组的估算,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总额约6076亿元,政府公共财政文化消费支出1095.74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约700亿元人民币。上述三项相加,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大约为8000亿元人民币。

  报告认为,2009年堪称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之年”——在宏观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不负人们的高度期待,在多数领域实现了超常增长,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耀眼的领域:文化体制改革继续保持强力推进态势;数字新媒体受到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替代性选择的影响,在3G拉动下出现了多业联动的发展态势,继续高速增长;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实现联姻,开始展现出一个文化经济大融合的美好前景。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产业的特殊优势,文化产业已经登上了国家战略性产业的位置。

  从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到2009年7月2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走过了不平凡的10年。

  文化部产业司动漫处副处长马力在今年7月关于“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的一次会议上提到,这几年来文化部门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宣传、造势和鼓动,实际上就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把文化产业这把火点起来,让社会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过“十五”、“十一五”的积累,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体制政策环境都更加完善,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得共识,文化需求也更为旺盛,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第三产业影响将逐年加大

  从2009年秋季开始,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教授接受文化部委托,承担了“'十二五’文化产业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对“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进行预研究,为文化部拟定“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殷国俊在其负责的子课题中,利用计量模型对我国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发展经济指标前景进行了量化预测。
上海迪士尼项目5日签约 十二五期间有望建成

  殷国俊提出,“十二五”期末,我国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将实现增加值3200亿元,年平均增长21.6%,比2007年的795亿元翻两番、占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以上。其中,经营性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3008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95%。从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发展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呈现高速、跨越式发展的格局。而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反映出文化产业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会逐年加大。

  从就业总量来看,“十二五”期末,我国文化产业就业人数将达344万人,成为吸纳就业人员效果显著的产业之一,占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在1%以上。其中,经营性文化产业从业人数276万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80%。

  从国内居民消费来看,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目标1.5万亿元。这期间,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平均每年递增1千多亿元,城乡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呈直线上升趋势,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年平均增长11.5%左右。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量占全部总量的78%以上。

  从文化服务出口来看,预测“十二五”期末,我国文化服务出口额目标13亿美元,“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服务出口额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20%。

  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是主线

  祁述裕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将是“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首先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祁述裕认为,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文化产业的特点,可以用“热情”来概括。这时期,文化产业主要追求数量增长,追求规模扩张,属于粗放型增长。“十二五”时期,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最恰当的应该是“理性”。需要更加重视提升产业、企业、产品质量,培育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总之,需要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为集约型增长。

  祁述裕说,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还要重视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发挥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辐射作用。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发挥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作用,是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两大主题,也是“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两个最重大的问题。

  张晓明对此持相近的看法。他认为,“十二五”时期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他说:“有的时候过渡阶段是很关键的,就像汉朝的文景之治,并不很辉煌,但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我觉得'十二五’就是这样,它可能就是要承前启后。文化产业发展经过一段时期的鼓噪以后,需要沉下来,需要规范,'十二五’基本的格调应该是这样。”

  培育核心创造力和个体自主性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研究组成员、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研究员莫建伟说,“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着眼点应当以培育文化创造力为核心,以激发公民文化创造力为重点。文化产业的业态是以个体创作者、中小企业为主要形态,因此,提升、促进个人创造力,将有助于文化产业迈向优质化、多元化之路。

  他介绍说,跟西方社会相比,我国大众文化市场的形成期来得较晚,大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市场才开始进入跳跃式的增长期。在高速发展期,过往长期压抑的文化创造力和消费需求一并爆发,社会充斥着未及细嚼的进口文化、急于摸索新路向的情绪、表达创造能力的强烈诉求、追求文化新体验等多股巨流,牵动起文化创意活动、产业结构和文化市场涡轮式的更替变革。

  与西方国家文化产业重回到个体性创作主导的发展阶段不同,我国文化产业现阶段的核心价值——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在不同领域仍受一些制度性因素制约。要提升个体活力和创造力,建立新时期的物质文化,政府需要投入更大力度改革文化体制及相关体制、减少不必要的限制、确立公民的文化权利、鼓励多元的创作文化。

  莫建伟强调说,若“十一五”或此前时期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始发阶段,下一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应该只着重产业体积和经济总量的提升,盲目追求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巩固文化产业的核心创造力和个体自主性,为下阶段文化产业专精化和迎接质的变化作好准备。

  文化产品兼备一体两面的价值,扩大文化产品在消费市场的销售份额体现了产品的商品经济价值,但必须认识到,可从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体现出的艺术性、个性、创造性和精神内涵,来判定它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后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和文化价值才是彰显个体创造力和文明阶段性发展的最佳指标。两种价值本质上并不分割,在现实里却不一定同轨并进。

  莫建伟举例说,精致的文化作品如昆曲《牡丹亭》,纵使表演门票卖不上千万元,但其艺术性和承传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不会因为门票收入比不上好莱坞电影而让它的艺术性和文化精神褪色;一部深刻反映当前社会现况和问题的纪录片,其引发社会思考的文化价值也不一定低于票房收入以千万元计的流行歌曲演唱会。

  因此,从政策层面过于强调市场价值的重要性,往往患上忽视维护有利于文化创作的环境的毛病,因为文化精神价值不容易显现,往往跟政府如何保育传统、保护文化资源、推动创意教育、维护最低约束性的政治社会条件有莫大关系。

  简言之,从政府角度而言,设定下阶段文化产业政策的目标,不应单纯讲求经济效益,应当把打造有利于创作和创新的社会环境,保障、鼓励个体创作权,放在政府政策议题更高的位置。

  更加关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十一五”以来,我国整个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趋向,就是更加注重地方。尤其近三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十几个专项支持地方发展的文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区域性的重点项目,形成文化产业带或者文化产业聚集区,这样能引起地方的共鸣,既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推动地方的工作。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现在改革发展已经到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阶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文化产业发展跟区域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电信、体育以及制造业、农业等其他行业充分结合起来。

  齐勇锋说,以河南为例,河南要建设八个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包括一个地级市(开封)和七个县级市。这个方案基本上是以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为核心,带动整个县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不仅是一套文化产业规划,更是一套综合改革方案。

  目前,文化旅游实验区在国内的建设和发展方兴未艾。例如海南国际旅游岛,云南文化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广西的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湖南大湘西文化旅游战略等,大都是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结合生态文化建设,探索一种适合国情、区情的新的区域发展模式。

  张晓明也提出了产业振兴要和区域平衡并重的观点,并且要更加关注空间布局。他对《瞭望》新闻周刊说,经济发展总是一个个产业更替的前后顺序,但是区域是一个空间结构,现在可能是到了更加关注空间结构的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在前一阶段的发展中已经开始出现东部地区文化资本效益下降的情况,而西部一些落后、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省份,比如说四川、西藏,文化投资的效益反而要比东部地区高。这样的趋势说明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需要强调空间布局上的平衡,使得一些支柱产业有伸展空间。

  他还提出,我国文化产业从空间布局上太受行政区划的影响,不够合理。所以应该提出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全国性空间布局的设想,以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新的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我国一些不发达地区的文化资源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更为明显和突出,而消费者愿意花钱购买的内容恰恰是这些原创的、差异的、不可替代的部分。因此我们要更为关注如何将这部分资源转化为产业,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服务。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传统和现代,“十二五”期间应该更加注重如何规划这些层面的文化产业发展。

  要“大中小并举”

  据学者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好莱坞最具活力的电影生产者仍然是独立制片公司;2008年美国电影市场共上映了610部电影,独立制作占了444部。当然,众多具规模的独立制片商事实上与六家电影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个别中小型独立制作公司也是电影集团的控股附属公司。这种网络结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好莱坞电影市场繁荣的局面。

  我国内地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虽然和发达国家的情况有别,但文化企业“大小并存”的局面却普遍存在,与西方国家的情况并无二致。例如,尽管外资跨国广告公司已打入内地广告市场超过十年,但这些4A级的集团仍面对大批土生土长的中小型广告公司的挑战,大小并存的局面反而有助于促进竞争。

  张晓明说,文化产业领域既需要大企业又需要小企业,要防止过分垄断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消极影响。他提出了“不要被资本绑架”的观点,好的文化创意需要经年累月甚至是几代人的积累,要有一种比较好的心态,一旦被资本市场过度绑架,把所有的东西都折算成钱,并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莫建伟认为,过去一段时期由于政府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强”,而且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推动国有企业走向集团化、面向市场,使得一批又一批的国有文化企业成为政府政策扶持的重点对象。倾斜政策的效果虽然达到促进国有文化企业走向市场,以确保这些企业在经济转型中保持活力的目的,但钟摆过于倾斜,反过来在为民营文化企业创造环境、兼顾促进多样化文化发展的政策目标上出现问题,容易造成民企创意活力不足、市场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在这种资源和培育环境严重扭曲的格局下,文化多样性和均衡发展的目标将更难实现。

  他表示,文化产业内部个体创作者、中小企业、企业集团三者的角色和作用,往往随着产业门类及市场环境条件产生不同的组合、分工和合作。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以往把重点放在发展企业集团化的方面,虽然是顺应国有体制迈向市场化的总趋势,但要提升文化产业的活力和能力,必然要促进个体创作者和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这是理顺文化产业结构不可或缺的重大政策趋向,也应该是“十二五”时期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议题。

友情链接

首 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委托服务 | 合作加盟 | 版权说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25 无锡市新望房地产咨询服务有限(www.wuxic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mailto:wuxicfcom@163.com
苏B2-2011001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8030402号 技术运营:古德商务 客服QQ: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信息来自互联网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网络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