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1998年至2008年,全省高新区的GDP年均增长33.1%,远高于全省15.5%的增速;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2.5%,比全省高出19.8个百分点。
研发现状
“团体”全国领先,“单打”不及京沪
国际金融危机是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水岭。
危机前,广东依托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以及低成本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优势,30年来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然而,金融危机为这种模式画上了句号,危机促使广东上下求索,自主创新日益成为广东领跑全国的法宝。危机中,广东高新区大批创新型企业逆势上扬,在形势最为严峻的去年一季度,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均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
如果没有高新区,广东也许不会那么快走出危机,如果没有省部产学研,高新区也许不会逆市上扬。高新区通过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和组织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专项等形式,有效提升了园区及相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以前,广东高新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现在,我们不向广东学了。”几年前,成都高新区一负责人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人们发现,广东高新区的总体规模和产值处于全国前列,但从核心园区的“单打”水平来看,广东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盈利水平、创税能力、出口创汇、高层次创新人才等主要指标,还落后于不少省市的高新区。
以广东实力最强的广州、深圳高新区为例,其工业增加值落后于北京、上海、苏州、无锡、西安等高新区,其净利润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无锡、西安等高新区,其上缴税额落后于北京、上海、西安等高新区,其出口创汇落后于北京、无锡、苏州等高新区,其人均工业总产值落后于南京、上海、无锡等高新区。
从世界范围看,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科学城(5.61,0.18,3.31%)、韩国大德科技园和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著名高科技园区比较,广东高新区差距更大。
广东是拥有国家级高新区最多的省份,为何诞生不了“单打冠军”?1991年至1992年,为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建立51个国家级高新区。其中,广东就有6个:广州、深圳、中山、惠州、佛山、珠海国家级高新区。
业内人士分析,这与广东创新资源短缺不无关系。相较于广东良好的产业基础,广东有限的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根本难以满足高新区自主创新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城市高新区内的企业资质平平,配不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如何帮助高新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广东亟待解决的难题。
完善措施
高校科研院所填补高新区创新短板
就在这个关头,省部产学研合作登上了历史舞台。从2006年开始,在省科技厅的推动下,各高新区纷纷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项目合作。
为了促进高等院校、各类科研机构同区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各高新区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政策,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创新服务平台,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是打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载体。以广州高新区为例,它按照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理念,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超过130多亿元,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筹建科技人员公寓、三甲医院、购物中心、文体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适度开发高质量房地产项目,努力营造国际化的创业、居住环境、独具岭南山水园林特色的生态环境,满足高级科技研发和管理人才的生产生活需要,有效促进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聚集。
其次是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平台,比如目前中科院已有4个专业创新育成中心进驻佛山高新区,这4大专业创新平台,将在环保技术与装备研发、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功能材料以及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等领域,结合佛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相关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企业育成。
此外,各地高新区还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配套政策,加强产学研合作的人才保障。结合各高新区发展需求,广东通过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和组织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专项等形式,为园区引入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经过5年的实践,广东高新区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目标定位
打造两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在产学研合作的推动下,广东高新区的整体实力节节攀升。
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告诉记者,高新区集中了全省约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全省一半以上的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研发活动和科技人才。2008年,高新区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9.2%,远高于全省1.3%的平均水平。
目前,高新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1998年至2008年,全省高新区的GDP年均增长33.1%,远高于全省15.5%的增速;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2.5%,比全省高出19.8个百分点。
高新区国土面积仅占全省的千分之一,但2008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10050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六分之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082亿元,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出口额643.81亿美元,约占全省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
据介绍,广东省高新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4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各高新区也积极培育新能源、资源与环保、新光源等新兴战略产业。以河源为例,通过产学研合作,河源高新区已经建立了4个研究院、研发基地,27个工程中心。河源市特灵通通讯有限公司原来只是一家贴牌生产的手机企业,通过与北京邮电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一系列技术难题得到快速解决。目前,企业已经研发出自主品牌的多种制式通信产品,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世界最大的两家CDMA方案公司专利技术授权的企业之一。
“打造两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去年,我省发布的《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这一振奋人心的目标。根据《意见》,广州、深圳高新区要以中关村(8.05,0.16,2.03%)科技园等国内先进园区为争先竞位目标,积极实施赶超战略,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国领先的高新区;要以美国硅谷等全球先进园区为标杆,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到2020年率先跨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省部产学研合作要积极面向高新区,加大合作力度,积极参与研发项目,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促进高新区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阵地。
———广东省副省长宋海
我们以输变电装备制造起家,后来进军高科技领域风电装备制造,如今已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一裂变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们自己心知肚明,没有产学研合作,很难走到这一步。
———中山明阳电气首席技术官曹人靖
在高新区管委会的努力下,高新区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多年来高速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比如惠州市亿纬锂能(30.040,0.69,2.35%)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仲恺高新区产学研服务平台,与武汉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进行了多项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该公司经过20多年的研发,开发出90多种锂电池产品,拥有9项国家专利,并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仲恺高新区党委书记钟一尔
33.1%
高新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1998年至2008年,全省高新区的GDP年均增长33.1%,远高于全省15.5%的增速;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2.5%,比全省高出19.8个百分点。
六分之一
高新区国土面积仅占全省的千分之一,但2008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10050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六分之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082亿元,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出口额643.81亿美元,约占全省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
一半以上
高新区集中了全省约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全省一半以上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研发活动和科技人才。2008年,高新区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9.2%,远高于全省1.3%的平均水平。
肇庆高新区:
派人常驻清华收集科研项目
在肇庆高新区,产学研结合地异常紧密。
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副经理梁雄权说:“我们就是以产学研的方式建厂的,建厂本身就是为了转化实验室的科研成果。”
去年,肇庆高新区专门成立了清华大学肇庆产学研办公室。肇庆高新区科技局局长罗盛斌说:“我们有一名同事从上个月起就常驻清华大学,收集最新的科研成果,看能不能在肇庆转化。”
作为肇庆高新区产学研合作的典范企业之一,大华农与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合作。梁雄权称,如果说多数企业是为了做大做强才开始产学研合作,那么大华农本身就是产学研合作的产物。2003年前后,华南农业大学研制出一种禽流感灭活疫苗,但学校并没有条件产业化,在这种背景下,大华农应运而生,以禽流感灭活疫苗起家。
作为国家农业部指定生产“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等系列产品仅有的6家企业之一,大华农每年向市场提供35亿羽份禽流感防控疫苗,产品覆盖全国30个省市,出口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并在印尼和埃及获得了产品注册资格。正是因为从产学研中尝到了甜头,大华农一直特别注重产学研合作。目前,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我区每年安排800万元设立肇庆高新区创新工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省部产学研产业化基地建设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等。”罗盛斌说,在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推荐中重点向产学研结合项目倾斜,积极争取向上支持,区财政也给予配套支持。2007年被认定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以来,通过财政投入引导企业资金投入1亿多元。
近3年,全区2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双方完成或正在实施项目26项,年产值3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目前,通过产学研形式已开发新产品、新技术35项,新增专利21项,新产品产值达到2亿元。
“在金融危机中,我们这里没有一家企业破产,也没有一家企业停产,也没有什么企业整体的减员减薪,都没有。我们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都在30%以上,有的还在50%以上增长。”肇庆市委常委、高新区委书记刘龙平说。很多人为肇庆高新区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惊叹不已,而产学研结合则是企业抵御金融危机的重要法宝。
中山火炬开发区:
名校教授变身企业首席技术官
近日,中国最大的海上风力发电机,在中山火炬高新区下线,这标志着中国在世界风力发电装备领域占领了新的制高点。明阳电气首席技术官曹人靖说:“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说到产学研。”
明阳电气首席技术官曹人靖本人就是一个产学研合作的典型。从欧洲留学归国后,曹人靖来到厦门大学任教。2006年,明阳电气老板找到曹人靖,希望他能够加盟明阳电气。那时,节能减排的呼声愈加嘹亮,以输变电装备制造起家的明阳电气开始进军风电装备,而风电装备是个高科技行业,明阳电气迫切希望智力支持。
来到中山后,在曹人靖的推进下,明阳电气与更多的高校展开合作,其中不乏清华、北航、中科院等航空航天专业重镇。“明阳一开始与国外公司联合开发风电装备,但这不是长久之道,必须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这就需要产学研。”曹人靖说:“以前,我们的风机完全靠进口,经过产学研合作,现在基本能自主生产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中山火炬开发区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热情高涨,这与该区科技部门的引导不无关系。据介绍,火炬开发区的创新基金、健康基地专项经费等科技扶持资金,一直以来都在向向产学研合作项目倾斜。
“产学研合作是有风险的,不能百分百成功,为了提升成功率,我们还组织第三方对合作项目进行评估。哪些做得对,哪些还需要改进,都去帮企业分析。”开发区一工作人员透露。中山本地高校较少,为了弥补创新资源的不足,火炬开发区加大力度整合区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到武汉、成都、杭州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交流学习,促进企业与高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