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站   苏州站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会员登录

登录名
密码

热门新闻

评论访谈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评论访谈
欧洲产业升级正当时 转变发展方式悄然进行
发布时间:2010-06-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率:972
    编者按:作为老牌工业化国家群和最发达地区之一,欧洲的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转型”似乎与欧洲没什么关系。但国际金融危机和早已发生的国际分工调整,已经深刻影响到这一地区的发展格局。欧洲各国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本报驻欧洲记者深入英国、法国、瑞典等国采访,发现欧洲正在潜心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文章,一些国家已经悄然开始了转型的尝试,并已初见成效。可以预见,后危机时代欧洲新的产业走向和发展方式,将给欧美日及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产业竞争力格局带来某种微妙影响。

    英国:创意产业驱动经济增长

    伦敦曾经是世界工业中心,在最近的20年间它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赢得全球三大广告产业中心之一、全球三大最繁忙的电影制作中心之一和国际设计之都的称号。伦敦利用人才资源和大都会的优势,扶持和推动了高附加值、可持续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向全世界展现了这个魅力城市鲜活和动感的一面。

    创意产业也让伦敦名利双收,一方面被评为全球最“酷”的城市,另一方面每年210亿英镑的产值,使得创意产业成为伦敦第二大支柱产业。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伦敦的创意产业产值可达到300亿英镑,将超过金融服务业而成为最大的产业部门。

    “创意”成为驱动经济的新引擎

    英国人正在努力将创意产业发展为驱动经济的新引擎,他们通过创意来打造全新的制造业。伦敦前市长肯·列文斯通说:“伦敦是世界设计中心。伦敦推出的尖端创新设计涉及所有相关领域,这种盛誉为伦敦成为主要国际创意城市奠定了基础。”正如他说的,在伦敦,蜂拥而至的创意人才和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为创意产业带来了人力基础,而伦敦人的消费能力也是创意产业的一块沃土,政府的支持更给创意产业带来了开花结果的雨露。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理念,也是第一个用政策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大伦敦市政府也把创意产业作为自己的核心产业来经营。近些年来“伦敦眼”、泰特现代美术馆《哈利·波特》以及伦敦服装周等都成为“创意伦敦”美丽的风景。

    根据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对创意产业的定义,创意产业包括13个子行业,分别是:广告、建筑、艺术与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软件与电脑服务以及广播电视等。

    目前创意产业在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达8.2%,而且其增长速度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在1997年到2004年间,创意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5%。创意产业的出口增长更为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1%,占英国海外销售总量的4.3%。现在全英国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超过15万个,创意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英国就业人口总数的8%以上。

    为“英国制造”披上新衣

    在很多人眼里,英国的制造业早已日薄西山,然而在创意领域的全新包装下,“英国制造”的产品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英国音乐产业产值约达50亿英镑,其中出口量占13亿英镑。就音乐销量而言,英国是世界第三大市场;以音乐产量而言,英国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

    英国电视产业产值约为120亿英镑(约为1560亿元人民币),在电视节目制作以及数码电视和动画方面享有优势。英国是拥有最先进数码电视市场的国家之一,建成了全世界第一个数码电视系统,为1600万家庭提供数码电视,约占英国家庭总数的66%。数码技术的使用使英国成为现有最大的数码电视市场。

    英国的动漫产业在国际上享有很好的声誉,推出了众多高品质的全球知名的动漫作品,例如《建筑师巴布》《超级无敌掌门狗》等作品。在电影方面,英国拥有100多家电影制作公司,是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中心。

    此外,英国设计行业包括多个领域,例如品牌、包装、商业性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时尚、建筑、多媒体以及手工艺,拥有超过4000家商业设计咨询公司以及很多自由设计师。英国的设计业规模庞大,风格多样,设计业人才应有尽有。对新生事物持欢迎态度,并在引领消费者品位、预测和反映消费者消费趋势等方面发挥领军作用。  创意产业将是中英合作的又一热点

    在将创意与制造业结合方面,英国也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伦敦投资局负责大中华区事务的曹杰介绍说,在产业发展机制、国际市场通道、人力资源等各个领域,伦敦的创意产业与中国同行都有着广泛的互补资源。伦敦能够为中国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平台,在此基础上,英中两国创意产业合作有着非常乐观的前景。“创意产业将是英中合作的又一大热点”,曹杰强调。

    28岁的王萌是中国一家公司驻英国首席代表,她的公司主要从事运动会徽章的设计和生产。王萌说,2008年3月公司把分部设在伦敦,除了紧随奥运会的脚步外,更看中伦敦“创意之都”这张名片。

    瑞典:弃纺织造船老支柱 扶制药电子新产业

    瑞典利用没有卷入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而跻身于世界最富国行列。同样,这个北欧富国上世纪后30年面对挑战,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发展战略调整,从而为保持进入21世纪后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刀阔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上世纪60年代是瑞典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以上。然而,高速的经济发展也潜伏着危机。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曾给瑞典带来工业化和经济繁荣的传统工业,像钢铁、造船、铁矿、纺织服装这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特别是70年代全世界连续发生两次影响深远的石油危机之后,瑞典经济几乎陷入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

    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瑞典经济怎么办?是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进行改革,还是对整个工业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

    瑞典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心不失时机地走后一条路。经过长达20年的努力,瑞典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船和纺织服装这两个曾在瑞典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工业现已变得微不足道。如纺织服装业,在1970年工业总产值中占据6%的份额,到1992年,其所占比例则降到不足2%。钢铁、采矿和纸浆、纸张制造等传统工业,在瑞典工业中所占份额,也从1970年的27%降至目前的不足20%。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则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制药、电子和电讯这些技术密集型工业,成为瑞典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工业,开始承担瑞典支柱性产业的重任。

    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瑞典整个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大幅度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在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里,第三产业的比重已从53%上升到了64%。其中,公共事业部门所占的比重增长得尤为迅速。1970年,公共事业部门的就业人数还只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20%,到1990年,则已增加到30%。

    加大投资融入全球化大潮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球经济越来越集团化趋势的迫使下,欧洲也加快了向经济一体化迈进的步伐。这对一直置身于欧洲经济发展主流之外的瑞典来说,无疑又是新的大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瑞典经济界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遇,从而掀起了瑞典历史上又一个经济全球化的高潮。

    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与其他国家的大企业联姻,组成新的超大规模跨国集团;二是大举向外投资,在其他国家建立子公司,作为进军所在国和地区的桥头堡。

    在联姻的热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西亚通用电气公司与瑞士布朗·博韦里公司合并,组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气制造公司 — ——A B B。此外,伊莱克斯电器公司兼并或收购了全球20余家家电公司,一举成为世界家电领域的领头羊。瑞典阿斯特拉制药公司与英国的捷利康合并,组建了世界第三大制药集团。

    与此同时,瑞典企业掀起对外投资热。1986年,瑞典对外直接投资额从上一年度的140亿克朗猛增到了250亿克朗。到1990年,短短几年间,瑞典对外直接投资额已达840亿瑞典克朗。直到瑞典决定加入欧洲联盟后,其对外投资才开始有所减少。

    欧洲联盟成员国是瑞典企业投资的主要对象。截至1990年,在840亿瑞典克朗的对外投资中,有约600亿投资在欧盟前身欧洲共同体的12个成员国。政府调控功不可没

    瑞典经济的上述两次战略大调整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

    上世纪70年代,当造船、采矿、钢铁、纺织服装等传统工业难以为继时,瑞典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化解由此造成冲击。政府首先是把这些产业大都收归国有,然后通过兼并,收缩生产规模,并通过职业培训的渠道,逐步把这些行业的就业人员向其他行业转移。目前,瑞典整个铁矿开采业几乎都属于国有的LK A B公司,就业人员不足万人。由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政府对这些衰落的传统工业实施的调整措施比较到位,没有造成很大的社会波动和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又通过货币贬值等措施刺激瑞典跨国公司的出口和发展,为瑞典经济走出萧条助一臂之力。

    1991年,政府对税制进行改革,将公司所得税由40%降至28%,以优惠政策支持优势企业。80年代初以来,瑞典先后兴建科技园区24个,吸引国内外企业到前来投资研发,促进了高新技术人才成长和产业升级。其中希斯达(K IST A )科技园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硅谷的世界第二大科技园区。上世纪末,政府还投入数十亿美元加强宽带网建设,使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大为改善。

    中国应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近30年来,一直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瑞典金融专家胡伯特·弗洛姆莱特最近在记者专访时说,中国正在经历一条完全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也应该走自己的道路,而不应该屈服于其他国家的压力。

    弗洛姆莱特认为,与世界其他所有国家一样,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也会遇到许多挑战,这些挑战既包括工业高速发展与环境之间这种长期的挑战,也包括控制资本流进流出与建立现代金融市场以及把上海打造为国际金融中心之间这种近期挑战。

    他说:“我认为,提高社会保障机制是关键,因为这意味着,经过数年或甚至十多年的努力,人们将愿意把更多的钱用在消费上,从而降低高储蓄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法国:打造“竞争力集群”

    为了增强创新能力、将科技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从2005年起,法国政府斥资15亿欧元在各地扶持了60多个不同产业的科技园区,也称“竞争力集群”。如今,这种企业+实验室的模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它不但提高了科技转化的效率、节省了资金,还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

    “创新”决定国家竞争力

    “竞争力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一些企业、公司或私营研究机构以合作伙伴的形式联合起来,相互协同,共同开发以创新为特点的项目。这种合作一般以共同的市场或科技研究领域为基础,寻求提高竞争力所必需的最大范围的优势互补,以期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力。

    其具体的实施途径是,选择有潜在竞争力和培育前景的地区,围绕创新项目,帮助企业、培训中心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法国之所以在国际竞争中能够保持现有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力项目的蓬勃发展。这些项目包括陶瓷业,粮食生产新技术、儿童产品、工业加工、纳米技术、营养和健康、现代运输、可再生能源和建筑、高档纺织业、环保型车辆、化妆品、土木工程、农业营养品等。

    多方合作形成合力

    法国中小企业多,由于缺少规模效应,这些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将逐渐处于劣势。若想改变这一状况,法国企业只有相互协作,走规模经营的道路,以群体优势占领市场,这一点在科技园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园区内除了个别大公司之外,大多数是2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甚至还存在几个人的微型企业。这些企业非常具有活力,是技术研发和技术转让的关键,无奈规模不大,很难独力支撑技术研发,但如果众多企业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法国的“竞争力集群”由多个层次组成,既包括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也有中小创新型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各合作伙伴组成常务理事会,负责园区的管理工作,并代为向政府申请资金、统一调配资金的使用。

    按照有关规定,项目若要获得批准,其合作方必须由至少两个企业和一个实验室构成。这种规定的好处是将企业与实验室相结合,一个有资金一个有技术,不仅可以分担研发风险,提高合作效率,而且还可以将研发成果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产品,及时推向市场以获得较高的回报。此后,企业再利用获得的资金不断地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 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时任法国总理德维尔潘在推出“竞争力集群”的计划时表示,此举是为了联合某一地区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整合它们的资源优势,以协同生产的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在政府15亿欧元的拨款中,4亿欧元用于对各企业实施财政支持,3亿欧元被用于减免企业税收,其余8亿欧元用于相关技术研发机构的财政补贴。

    法国政府规定,“竞争力集群”项目可享受免除利润税、职业税和地产税的优惠政策。对于在企业从事研究和创新工作的雇员,企业还可以免缴50%的社会分摊金。

    此外,“竞争力集群”中的每个项目都可以享受个性化跟踪,有关大区政府要针对项目成立专门协调委员会,为其准备框架合同,明确合作各方以及地方政府的关系。对一些能够迅速产生效益的项目,政府将集中力量进行扶持。

    将创新进行到底

    在“竞争力集群”取得成效后,法国政府尝到了创新的甜头,2009年年初,萨科齐正式启动国家研究与创新战略的制订工作,明确法国未来4年科研工作的发展思路与方向。

    萨科齐指出,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研究与创新是帮助法国走出危机的关键所在。因此,国家需要制订一整套战略,明确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

    为了将这项工作具体化,法国高教与科研部长瓦莱丽·佩克雷斯组建了一个委员会,负责科研创新战略规划的制订工作。该委员会的600多名成员来自企业、教育和科研多个领域,他们被分为“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数码、运算和数学”、“全球挑战下的人与社会”和“欧洲科研空间”等9个工作小组,由他们根据法国研究与创新的现状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制订优先发展的目标,并向政府提交这份战略规划。

    去年年底,萨科齐正式推出了这项规模为350亿欧元的“政府借债”计划,其资金规模相当于法国国内生产总值1.8%。高等教育、科研、中小企业及工业、可持续发展、数码产业等五大重点领域将直接从中受益。

    萨科齐说,“政府借债”计划将在长期内产生积极的经济、社会影响,是“为提高经济增长潜力而投资”。他预计,该计划可进一步带动公共和私有行业总计600亿欧元的投资活动。

友情链接

首 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委托服务 | 合作加盟 | 版权说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24 无锡市新望房地产咨询服务有限(www.wuxic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mailto:wuxicfcom@163.com
苏B2-2011001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8030402号 技术运营:古德商务 客服QQ: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信息来自互联网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网络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