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非公经济、促进中小企业的战略意义,近些年已经说过很多。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昨天在谈及此话题时,便有一个很好的总结。在他看来,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来源之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量部分,有70%~80%来源于民营企业。
事实上,非公经济的作用并不仅止于此。在中国经济未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及促进就业等方面,非公经济的作用都将会十分明显。这一点,在李金华昨天的谈话中亦有体现——“目前广义的民营企业已经占到我国GDP的65%,新增的就业人员当中85%以上是在民营企业,全国53个国家级的高新区当中民营科技企业占总数的70%以上。”
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人们对于非公经济、对于中小企业作用的认识,而是出于种种原因,认识与行动之间存在差距。有些时候,在非公经济问题上,雷声比较大,但雨点却不大。有些时候,受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干扰,非公经济的外部市场环境并不太理想,不少体制性障碍还在阻挡着非公企业前进的步伐。
目前,非公经济界人士抱怨比较多的,还是许多领域,特别是一些垄断性行业难以进入,以及在融资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有些时候,一些民营企业家进入了某些领域,比如重工业中,但又受到国企(尤其是央企)的不公平打压。
比如,央企“地王”频出,就是一个让人苦笑的现象。房地产开发固然与民生密切相关,但绝非是一个需要央企来承担使命的领域。央企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一些疯狂做法,迫使国资监管部门后来明令不允许央企当“地王”。此次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建议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言语间虽有些意气,但确实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人们知道,就在去年里,市场上有多起国资对民资的并购案例,也一度引发了激烈争论。其实,从市场出发的并购行为,究竟是哪一种市场主体成为主导并购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并购行为需要符合自愿原则,不能强求。一强求,味道就完全变了。而一些非公经济人士的不满,也主要在于某些并购案例经不起推敲。
这也就是说,直到今天,在强调坚持发展非公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常识的情形下,市场主体之间地位的平等,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追求的目标。这样的现实,导致部分企业家出现消极情绪。有的民营企业主放弃做艰苦的实业,转而将资金投入楼市与股市中,也多少跟消极的情绪有关系。
因此,当前要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的确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了30多年之后,还有必要指出,其实认识上未必做到了统一。比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有被机械理解的嫌疑。有人曾在国有经济的比重与非公经济的比重上做文章,这是没有必要的。经济学家高尚全有个观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应该从质量和功能上,而不是从数量上理解主体地位。这是一个相当中肯的意见。
同时,“玻璃门”现象,不能始终存在于中国经济的现实中。此次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表态:要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为营造非公经济发展的公平市场环境计,为中国经济的总体效率与福祉计,温总理这番讲话还是很鼓舞人心的。问题在于,这样的改革,必然会面临着利益相关者的重重阻力,要有决心,还要有毅力。
必须看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把控着垄断行业的经营权,甚至还隐性地影响甚至部分决定着一些经济、产业政策的制定权。倘若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则某些经济、产业政策对非公经济的歧视就不可能得到改变。这样的情形也印证了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另一句被广为报道的话: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
总而言之,发展非公经济,其战略意义毋庸置疑,但也困难重重。非公经济能否获得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未来中国经济究竟能有多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