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区产业升级与创意产品消费市场活跃
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早在2003年就有9个城市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的转型阶段,第三产业将加速发展。在新一轮的“十一五”规划中,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相继提出优先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大力推进城市的“退二进三”,加快产业升级,强调自主创新,从“制造”迈向“创造”。而产业升级所需要的知识集聚与自主创新,和都市区功能升级所带来的技术支持平台都将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契机。
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开始转型,已处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过渡期的人们,将不再追求对资源、能源和农产品的更大消费,而追求时间与智慧的价值,即“知识价值”的大量消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市场将极大地活跃起来。以南京为例,2004年南京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平均支出为1197.75元,22005年更是接近1500元。在动漫、网络游戏、音乐、艺术等领域,城市已经拥有了相当规模的消费群体,日益旺盛的文化创意产品需求将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市场支撑。
2.社会结构的弹性化与“创造阶级”的兴起
在浦东开发、“温州模式”与外向型经济强劲地推动着现代化进程的同时,长三角地区社会结构中也崛起了一个新兴社会阶层。他们中间,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有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有个体户,有私营企业主,也有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更有千千万万拥有独立见解、渴望创造财富、向往掌握新知、追寻未来梦想的摆脱了旧体制束缚的理性人们。他们的产生和壮大是国家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干预的弱化,市民社会开始发育和公共领域逐步形成的结果,同时他们也是现代城市发展所必须积累的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中那些敢于创新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最为稀缺、最有价值的,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所最倚赖的“创造阶级”。
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活跃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人才群优势正出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马太效应”;长三角地区有150多所高等院校,300多所中等专科学校,每年以极高的产量输送出一批批“白领”、“蓝领”、“灰领”……,流水线般的生产和输送着“知本家”们。新兴的社会群体正从“非主流”逐渐成为了“新主流”,而这批“新主流”正是孕育和繁衍城市“创造阶级”的母体与胚胎。
3.地区丰厚的文化土壤与科教资源
城市和地区的文化气息与文化涵养是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极为重要的环境,只有在浓厚的文化土壤里才能培育出文化、艺术、灵感的新生力量。长三角地区所包含的上海、江苏、浙江,无一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自古江南多才子”。从南京的江南贡院到绍兴的三味书屋,对教育的珍视与强调,在长三角地区是一以贯之的。即使在今天,长三角地区仍然是全国高等院校最为密集、研发机构众多的地区,高度集聚的高校和研发机构成为新技术新信息集中和传播的重要平台。
仅上海目前就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2004年,上海共取得科技成果1629项,42项成果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励。专利申请超过2万件,其中创新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申请跃至32.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2007年2月,南京大学中科院院士闽乃本为领导的课题组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界科研成果最高奖项——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长三角地区智力资源的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建立研发中心,世界众多知名跨国公司在上海、苏州都有研发中心,而且规模很大,并将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全球研发中心,这也有助于长三角地区未来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生产研发机构的集聚地之一。
4.宽松的市场环境与较为充足的民间资本
“创意”本身要成为产业并且获得成长的动力,宽松的市场环境与自发产生的经营主体则是必不可少的。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无论是辉煌一时的“苏南模式”、长盛不衰的“温州模式”,还是浦东大开发与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地方政府都体现出比较强劲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能力。具有产业经营能力的企业家群体,是搭建连接创意主体因子与市场消费客体的产业平台。经由他们整合创意、产品开发、经销的各种要素与资源,以市场作为操作方式才能推动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
创意产业也是高投人的产业,前期投入巨大,因此需要雄厚的资本作为支撑。而浙江民营经济的发达、民间资本的充足都是国内其他省区自叹不如的。“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发展前景极佳。一些有远见和实力的企业,诸如中南集团、广厦集团、横店集团等民企巨头已先后进人影视动画制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