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及创意地产,我们首先要从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词汇——苏荷谈起。
苏荷(SoHo)是世界创意地产策源地,是荷斯顿街以南(SouthofHoustonStreet)的缩写,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的西南端,占地不足0.17平方英里。二战后,随着纽约制造业向金融业的过度,许多工厂都搬出了苏荷工业区。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的动荡许多艺术家开始移居纽约,苏荷那些闲置的空仓库、空厂房以租金便宜、空间大的特点吸引了这些艺术家的进驻。艺术家们的进驻,以自己的艺术创想赋予了这些陈旧笨重的“老”物业新的生命力。1973年,“苏荷”被美国政府列为历史文化遗产,从此,“苏荷”便成了一种新型文化的代名词,苏荷这个区域也慢慢发展成了以经营艺术品为主,辅以餐饮、旅游、时装的时尚化区域。
[创意地产概念]
创意地产是房地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的交叉产业,它是房地产业的一种门类,又是创意产业的一个分支,具有双重隶属关系。也可以说,创意地产就是泛地产+创意产业,其核心是一种新型的商业(工业)地产运作,从建筑形态看分为老建筑的改建和新建筑的建设两种。
[创意地产发展态势]
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政治意义的。
在美国,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净产值为3484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3%。超过了包括农业、汽车、汽车配件和飞机制造在内的所有主要产业。到2001年,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351亿美元左右,约占国内总产值的5.24%。
在澳大利亚,1999年创意产业已占GDP的3.3%,就业人数34.5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3.7%。
在香港,创意产业在2000年的出口总值达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3.1%;同年,创意产业产值为250亿港元,约占香港本地产值2%;2002年3月,香港创意产业聘用了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3.7%。
在英国,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的产值约为1,125亿英磅,占GDP的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且在1997~2001年间每年约有15%的高成长率。
创意地产在国内外很多城市都有实践,并且得到市场的认可,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演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产业升级及低端产业的转移
在旧城改造的项目中,政府、企业不乏把创意地产运用于到旧改项目中,使得城市中心区越来越被第三产业(无烟产业)所占据。
趋势二:个性化时代的经济动力:“资本”的文化与创意结合
文化产业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文化的产业化,而创意产业则指以个性化的创意为基础的产业。
趋势三:后工业化的城市群表征:高科技与文化联姻
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的出现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创意地产融入了现代的高科技元素实现了文化的产业化。
趋势四:依托文化中心城市出现创意产业的地产集聚
文化产业的区位特点即文化产业集聚区大都在大都市中心区边缘,并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表现为:既在中心城市,又不在城市中心。
趋势五: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文化政策与创造性未来
在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DCMS)2001年颁布的首个《文化与创新:未来十年的规划》中,首相布莱尔开宗明义指出:“这届政府意识到文化与创新的意义是重大的。”
在深圳,市政府在鼓励旧城改造项目中,对创意文化产业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的。在《关于印发深圳市鼓励三旧改造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中欣喜地看到,只要是文化产业集聚园区(基地)达到产业集聚基地认定条件的,经认定后可享受深圳市产业集聚基地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