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站   苏州站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会员登录

登录名
密码

投融百科

投融资讯

网站首页 > 投融专栏 > 投融资讯
上个世纪日本泡沫究竟是怎样的一副光景?到底繁荣到什么程度?和中国现状相比如何?(下)
发布时间:2016-05-25 来源: 点击率:1459

由于本文篇幅过长,小编不得不拆分为上下两部分,请先看本日推送的 上个世纪日本泡沫究竟是怎样的一副光景?到底繁荣到什么程度?和中国现状相比如何?(上)



②虚幻的泡沫世相:


接下来社会世相才是重点。


(1)“恋爱资本主义”的泡沫时代



看过日剧人都会知道日剧中常见的一个名词「合コン」“联谊”, 联谊指比相亲低一层的男女恋爱见面会。「合コン」全称为「合同コンパ」此“合同”并非汉语“契约”之意,乃“合欢同乐”之意,言简意赅就是联欢会。


现代意义层面的联谊的诞生大约是1970年代初,日本大学的思想学运运动终结,取而代之是这些大学生由学校步入会社,同时女子大学生增速,以大学同乡会,同学联欢会,同社校友欢迎会等等性质进行接触, 刚开始并不完全是以恋爱目的,但到了80年代基本形成恋情约会的共识,这背后是日本消费文化和城市青年文化的融合。


和现在1对1或者男女等量的联谊不同,80年代1个女生同时与复数男生联谊用日本熟语来说就是「日常茶飯事」。第一是人口出生率变化,二战日本大量青年男丁死亡,所以战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鼓励生男,日本男性出生比率持续伸高,1966年达到最高峰的107:100,70年代后半段女性出生率抬上。这样等到这些60~66年龄段男生女生20岁成人后,就必定出现了一个现象,适婚男女比例失衡,男多女少嘛,这样女生在恋爱婚姻中可选择性就大很多。另一方面泡沫经济时代,女性就职比例也高升,工资待遇也不错,初入职的女职员奖金拿个5O到1百万円很正常,对于择偶条件向三高看齐,男生必须年薪1千万起底也不足为奇。泡沫时期年青女性被青年男性视为女王,同时也是“日本大嘴巴”三得利社长佐治敬三露骨名言:“这可是女大学生身价最高的时代啊!”。



从那时开始复数男交际女性会把男生分为四种,分别都有流行代名词,这种现象在如今日本 韩国 中国当然也存在(女生不喜勿怪):



「アッシー男」(跑腿男 就是需要你跑腿的时候车夫。那个时代有些女生出门是绝对不坐地铁和公交的,1990年『週刊宝石』报道都内女大学生每30名中有车夫的达28名。)



「メッシー君」(付帐君 女生外出吃饭时一定会想到你,据说某杂志公然宣称女性外出不用带钱包,这道理你懂的。)



「貢ぐ君」(上贡男 时常送礼品给女孩,女孩会给些甜头,但不要过多指望)



「本命」(这个还需要解释吧?)


泡沫时代男生追女孩首要因素除了帅就是钱,因为钱到底是变为金钱的奴隶还是女朋友奴隶谁也不知道? 日本杂志『週刊女性』1987年末刊登当时社会上票选女孩子最期待男朋友圣诞礼物排行榜,蒂凡尼的心型钻坠,卡地亚的三连环戒指(最好要金的),东京赤坂王子酒店法国料理高居榜首,结果是成为泡沫期恋爱男生定式化圣诞礼物。一个平安夜下来基本40万日円就没了。



当时社会上男生还流行所谓“泡妞五神器”俗说:名车,花束,贵金属,高级餐厅,高级酒店。身怀五器,一定能百胜不败。当时请女孩吃一顿正餐不能少于5万円,20万属于正常消费。小礼品不能低于1万円,2~4万円最宜,一个月三场演唱会,一周一场电影属于常态化。这种奢侈消费,《电波男》作者本田透讽刺为“恋愛資本主義”。他说的可能有些夸张,但当时杂志上到处都是介绍如何通过买物博得女朋友欢心,特别是圣诞节,就知道此言非虚。




(想过平安夜,这些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礼品)



(近期, X'mas 圣诞节期间礼品基本指南)


这种恋愛上升到婚姻消费更惊人, 当时称为「ハデ婚」,即豪奢婚。婚礼一定要在超一流酒店进行,蜜月旅行去欧美是必须的,婚房也要洋派建筑,和式的不要。不说房子,光说婚礼一场上千万円是寻常不过。不过蜜月归来闹离婚的也很多, 即「成田離婚」,意思下了成田机场,立马办离婚。到头来婚姻还是看性格。不过就算蜜月安稳了,不代表后面日子平安,习惯独身享乐男女不希望要孩子,于是DINKS大流行,即英语Double Incom No Kids,这样结果是有钱时不想生,没钱时不敢生,日本少子化开始。



(2):泡沫下日本大学毕业生就职风景:



上图是日本招聘界巨头Recruit 会社下属研究所发布的1991~2017年日本大学毕业生录取倍率推移表。日语名叫「大卒求人倍率」,正式中文名应该叫「次年来春日本各会社机构大学毕业生内定录取倍率表」,名字很长,听得也很绕,为什么叫次年来春,而不是本年呢? 图表里有2017年,可今年才2016年啊! 其实解释起来你就听懂了:


中国的大学生出来找工作大致是大四上半学期,日本则比中国早半年多。一般大三的12月份开始就必须开始找工作,隔年大四开学后3,4月近八成的学生会拿到企业的内定录取书,到明年3月大四毕业的时候,正式进入会社工作。所以叫次年来春。这种提前录取未毕业学生除了内定这个官定叫法,民间更多会叫「青田刈り」和「青田買い」,即切割或买下还未成熟的稻田。二者也略有格差,前者指切收劳动力,后者指买断人才。但这两个名词在如今差不多绝迹了。


图表中2017年的“内定录取倍率”其是也就是2016年内定数据,以此类推。从1987年开始,每年的4月下旬都会定期向社会公布调查报告,属于日本的权威数据,当然日本官方也有数据调查,比如日本厚生劳动省每隔2个月会发布“民间会社有效求人率”,这个范围更广,但大学毕业生就业专项数据不做。用第三方机构的「大卒求人倍率」这个数据,除了可一窥全国就业形势,也能对当年经济发展晴雨变化侧面了解。


一般來说这个数值高于2.0被视为经济景气,1.8以上当年可被认为经济好况,1.3以下则被评价经济不振。2017年这个数值是1.74,基本跟去年1.73持平,但今年54.4%用人单位表示录用未充足,所以实际接下来半年还会有毕业生内定,总得看来就业形势良好,而近三年用人需求最为强劲的是流通业,即百货贩卖业,今年达到了6·98倍,直逼泡沫时代1991年的7.67倍。安倍的“1亿总活跃社会”计划有没有用尚且不敢定论,但500多万赴日中国游客肯定帮他大忙了,这是毋庸置疑的……


1987~1990年求人倍率分別是2.34倍,2.48倍,2·68倍,2.77倍。1991年最高为2.86倍。2000年最低仅为0.99倍。企业用人需求量减少,也会带来社会问题,无业闲散人员犯罪率上升,还有就是自杀潮。



上图是2011年就职失败应届毕业生自杀者统计。


近几年来说就职战线还不能太乐观,特别是用人单位大量使用派遣员工和外国籍劳动者,挤压了不少应届大学生就职空间。所以如今的日本大学生提起“就职”便头疼不己,对泡沫繁荣期就职工作父母羡慕不己,仿佛那个时代笨蛋都能找到好工作……



(30社面试全灭的日本大学生,据说是青山学院的)



(上面別哭,2012年日剧青蛙公主大岛优子饰演53连败女子大学生)


实际上这个说法也有点以偏概全。现在的留学生都觉得日本大学入试对比国内简单得不行。但其实这也并不全对。2000年以后是这样,2000年以前可不是这样。2000年小泉纯一郎执政,为了解决当时少子化带来的大学入学志愿生逐年锐减的教育问题,开始放宽考试门槛,增加短期大学,日本逐步走向大学全入时代,这部分人现在也被称为宽松世代。这是很多中国留学生会觉得易考的重要原因。



(『每日新聞』2016年3月1日大阪国际会展中心正在聚精会神听讲笔记的某企业说明会的大学生。)


宽松世代的父母辈却不一样,战后的昭和日本人口增速较快,但为了保质,各大学招生名额却长年保持不动,这样到了80年代初,应考生越来越多,各大学入学考试不得不竟争激烈化,即所谓的受验战争期。换句话说即便在泡沫时代经历就职暖春的父母一辈,他们在高中付出努力也是相当辛劳的,再者说享受到就职暖春那一代日本人,也就是1965~1969年出生的人群。刚好21、22岁大学毕业他们撞上了泡沫鼎盛期,70年后生的就没那么幸运了,1993年就职冰河期开始,好日子都没享受,苦日子便来了……


下面就正式说说泡沫时期的日本大学生求职风景。先么总得说明为什么那时大学毕业生紧俏?



(『每日新聞』1989年10月1日,三井物产公司就职内定式上欢颜的女大学生。)


泡沫时代日本,各行各业都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消费越多,越能刺激生产,这个道理在劳动力市场最为通用。招工难,用工荒的现象首先出现在建筑行业。我们都知道建筑行业也是属于密集劳动性产业之一,而当时国家鼓励大规模公共投资,各地方自身不断兴建度假村旅游酒店,商业中心,更别提当时如火如荼的房产开发。1988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日本全国土木建筑行业从业总人数是97.5万,但尚有350万用工缺口。但要知道当时日本全国高中、中专、大学毕业生一共才188万,怎么填补得了! 其次是300人未满的中小企业,大公司尚且缺人,小公司大学生又怎么会看得上眼? 而制造业则反应快,开始把密集产业挪往人力资源极度丰富廉价的中国大陆。



(2001年就职冰河期的求人广告杂志与泡沫期厚度相比)


1991年总务省统计局资料当年因人手不足破产的企业有252家,用工未足而濒临闭门或歇业的企业4268家,这种倒闭叫「人手不足倒産」。这种现象对企业不利,但对当时毕业生自然是好消息。现在曰本大学毕业生平均投档20~30家,还不一定能够录取,泡沫时代则是每人平均5~10份内定。当时把就业形势习惯形容成股票买卖市场,以前是企业占上风的买方市场,泡沫时代则是大学毕业生卖方市场,甚至是超卖方市场:「超売り手市場」,再借用三得利社长佐治敬三的抱怨:“如今这时代男人可不仅只对女人脚踏两只船喔!”



佐治敬三这话不是没有道理,当时别说中小企业,即便大企业间招聘竞争也很激烈,无计不用,无招不使。这种招聘竞争当时被戏称为“人盗合战”「人り盗合戦」。给每位应聘面试者报销来回车马费这是必须的,一般都是5到1万円,而不会像现在小气巴拉的2千,让你挤地铁。如果企业连这都做不到,肯定会被学生无情的抛弃掉,回去的时候给每人还要顺点会社相关小礼品。第一轮面试,人事考官会迫不及待问“过几天的会社参观说明会还能过来吧?”这就基本暗示你通过初选。初选考官不会多为难你,曾经有报道,烂醉如泥,迟到1个小时,穿私服的学生都能通过,放在今天肯定不可思议。


会社参观说明会要来,肯定好吃好喝供着,而且是中夜双餐,高档餐厅。当进行到最终面试环节,基本也就属于录取内定者,那么会社会不留余地地争取,出手更大方,基本是10万円现金礼札,40万円的购物券或福袋。如果是重点看上人才,即所谓“本社未来不可或缺的人才”,阿玛尼、劳力士,300万円以上进口车,父母家族外国旅行,甚至提供免费的高档公寓都不是不可能,如果出身农村者,甚至给内定者老家送牛送马都有。即便你签下就职誓约书,不是合同,因为规定合同必须是取得大学毕业证书才能签的,也还不是进保险箱。因为中途有近一年时间,鬼知道你会变不变卦,或者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所以每逢临近暑假,会社会以研修学习名义邀请你旅行,临末电话里还会特意嘱咐一声:“请大家尽管放心,研修的事我们会安排的,千万不要带钱喔!


”最后七个字一般会说三遍,很重要。




因为这种研修学习其实就是隔离限制内定者与外部联系,防止同行挖墙脚。当时叫拘束旅行,所以你不带钱,孤身在外就基本上给他控制住了。当然会社也是下大血本的,天天大鱼大肉伺候,又不用干活,除了玩还是玩,部长、社长还天天给你鞠躬,甚至给你安排特殊服务,临走又是大送特送,这种拘束天上人间哪里有?有什么不好啊!当时这么说的:


官立四雄游美国(东大,京大,阪大,筑大) 早庆上理去冲绳,普通大生到伊豆。这种招聘手段在当时出现了一个流行词叫「接侍三昧」,用中国话理解就是“吃好喝好玩好收好。”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不少盘外招。比如利用同学,校友的关系。举个例子,当时很多大学生会收到高中,大学已经工作前辈,甚至学校社团部友,邀请你去山吃海喝怀石料理。当你吃到一半,这时会忽然冒出一位嘻嘻哈哈的中年人也不客气地入座,掏出一张某会社人事担当的名片,但他不会主动谈任何工作上事,影响你吃饭的心情,只跟你海吹山侃,但第二天他会和你电话联络委婉提起你的就职情况,接下来你也懂得。


当时新闻里还有这样的“好事频传”:


东京某会社人事担当从财务拿了5万円的内定招待费跑去请客学生,回来向部长邀功,说我今天只花了4万円便搞定这些学生了。部长听完不是大赞而是勃然大怒,“你个笨蛋,工作不行也就算了,连经费都不知道怎么花嘛?”然后亲自一一拨打联络学生,说招待不周,夜里去六本木高级寿司店再紧急礼赔一顿。


另外当时的证券,保险,不动产业,大型商社对学生的风俗接待是常态化,风俗店的小姐们见了这些大学生客人,哪会像现在爱理不理,把他们当财神爷供起来。这些大学生也不假客套,人还没踏入社会,这个行当倒是比前辈还精研。


还有的会社甚至连搬家费,和大学学费都能帮你先交了,特别是都内企业向各地方大学招聘时,基本都打出了行李托运,住宿,搬家一条龙免费服务广告,全部不用你操心。大企业为学生还提供不逊于高档饭店的公司宿舍,温泉,桑拿,健身房一应俱全。



(与东京都接壤的神奈川县川崎市宫前区日商岩井的社员寮的温水泳池。日商岩井在2004年更名,即现在日本六大综合商社双日。)


除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当然也可以利用,每年进入12月后会社的人事担当会频繁到大学教授办公室跑路,这个送,那个请,其实本意大家都心知肚明,东京某国立名门的教授一个月曾经受礼了三台1000万円的进口轿车。当然会社的赠送很有“技巧”,一般会挂上会社的顾问奖金福利名目,或者举办谢师宴之际以入社新职员个人名义赠送,既让教授倍有面子,而且钻了大学管理漏洞。现在的中国在中专技校这种情况也很频发。


父母关系当然也不例外,再举个例子,金融专业的国立大学生D君的父亲在都内某A建筑会社上班,A会社社长会努力说服D君父亲,让他孩子去与本会社有业务往来的K银行应聘,并许诺给D君父亲奖金及职位升迁。如果D君父亲拒绝,虽然不会解雇,但肯定会冷落好一阵子。如果成功,作为回报,银行在对A社的贷款上会放宽不少。即便D君不是热门的金融系学生,那么相关业务会社互相转输也行,总之尽一切最大可能把会社的就职人脉圈扩大。


还有就是互相刺探同行会社的情报,冒充学生名义打电话咨询对手面试日程与安排,然后修改,提前自己的面试时间。这种虽然被同行怒斥为不讲仁义的卑鄙行径,但谁也没少干过。




当然也有白吃白喝不买帐的就职学生,那个时代对女人,对会社三心二意司空见惯。甚至有人不工作,以到处参加就职活动赚取一年生活费的,当时内定名单各社都保密,这种空子不钻白不钻……会社与就职学生主要矛盾是“拘束旅行”,有的会社不放心内定者,6、7、8三个月连续研修旅行,一些学生玩腻味或反感人身控制,回头就拔打了1988年夏日经团特设的举报电话「就職110番」,日经团向社会公布黑名单,那么这家单位在招聘时就非常麻烦,虽然个人认为更应该上黑名单的是某些脸皮厚的学生。




说完民间会社再说说公务员,现在日本公务员大家都知道在经济不算景气状况下也成了香馍馍,竞争也很激烈,2016年日本国家公务员考试(大学程度)录取率是1071/18676,约为1:17.4。地方公务员(大学程度)为1:13.5。但泡沫时代,日本报考公务员录取率非常高,国家大概在1:3到1:5区间,基本上报考人数少,通过无难。公务员不振最重要原因当然是工资差额,1989年大学毕业生民间会社平均初任月薪15万8000円。国家公務員2种初任月薪11万8800円,国家公务员只有民间会社的70%左右,少了近1/3,更別提当时交际费,交通津贴和各种奖金,至少当上公务员,国家是不会给你送小轿车的。当时考上公务员除非是大藏省、外务省这种高级官厅职,一般职公务员会被大学生嘲笑为“人生失败组”。1991年关西某国大毕业生报考地方公务员成功,遭到同班同学不解,很多同学说对他说:“你傻啊,怎么不来民间啊!”,该君其实也不想考公务员,但无奈家中祖父,父亲,叔叔,叔母都是公务员,堪称公务员世家,祖父坚决不准他进会社。虽然一时觉得自己堂堂国大生混得不如同班同学好,很没面子,但很快泡沫破碎了,笑到最后的还是他自己这铁饭碗……


(3):繁华下的饮食变迁


提起泡沫时代,日本人自己第一印象是如同中国观光客那样疯狂购物,但实际上,比起买买买上的花费,泡沫时代的日本人在吃的方面花费最多。1988年日本的饮食行业产值超过20兆日円,成为第一个达成20兆目标的实体产业,凌驾第二、第三名的百货行业,建筑行业分别3.6与3.9兆。




上图为1989年涉谷开业的美国哈根达斯冰淇淋店长长的排店人群。80年代后半端开始,随着日本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谓的「グルメブーム」“美食高潮”随之而来。70年代崇尚朴素家食的日本餐饮文化开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方面接待饮食业追求豪奢与洋风化,家庭饮食则开始外卖化。上图左端有排「一億総グルメ」字样,翻译过来就是“1亿总吃货”。听起来和安倍的“1亿总活跃”是否似曾相识,不用深究,“一亿”是日本70年代后政治家口癖,「一億一心」,「一億玉砕」「一億総懺悔」,「一億総中流」甚至「一億白痴化」都有。1985年在日本外国餐饮企业大概425家,到了1991年这个数字爆涨到了3200余家。


给饮食行业注入活力首先是企业人事招侍消费,在泡沫时代企业招侍交际餐饮到了一晚不花10万,就没办法谈下去的境地,随便一家中级酒店餐厅每晚都能月入百万的好景气,而1989年企业交际费用总支出竟然超过4兆円,基本近8成都流入了餐厅酒店业腰包。酒店餐厅食料也追求奢侈,当时以法国料理最为崇尚,餐桌上鹅肝,鱼子酱,高级洋牛肉,香槟,莆萄酒,都是必点的。最为名气的是东京目黒区三田的法式餐厅惠比寿Robuchon,人均最低消费5万日円起,一晚在这花上百万大有人在。除了这家法国米其林老牌三星餐厅,还有意大利料理「涉谷サバティーニ」「银座SABATINI di Firenze」也是当时达官贵人常去的地方,其背后往往是腐败的政商交易。



个人消费伴随着双休日普及,特別是礼拜五夜,基本大多数在城市日本人会在外用餐,消费,购物。因为礼拜五在日语中叫「金曜日」,所以又叫「花の金曜日」,简称「花金」。一般人均在餐厅花费5000~2万円不等,但年轻人更高一些,大致3~5万円。


这时候食物,食材的价格也到了虚高,奢侈的荒唐境地:



(1Kg 10万日円的松阪特极牛肉与单价1万5千円的「北乃路」金箔惠方寿司卷)



(891円的金箔冰淇淋)


女性进出社会工作,以及经济繁荣下的高额消费,家庭餐厅,西式快餐店与外卖便当这时期也十分火爆。




1971年美国外餐业巨头麦当劳在银座三越百货一隅开张1号店,整个70年代一共才45家分店,年销售额38.3亿円,但到了1983年以每年39~52家店后高速增长,1990年全国连锁店778家,总销售额1775亿円,平均单店销量2亿3千万円,成为麦当劳全球单店羸利最高的地区。


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移民与留学生涌入,中式便当也开始流行化。Dominos披萨店,便当屋「小僧寿し」,快餐行业御三家之一的Skylake旗下的和食便当「蓝屋」与中餐厅「バーミヤン」(巴米扬)都是当时家喻户晓的牌子。即便在家里,因为年轻女性不愿意做饭,所以速冻,快餐,干燥,易储,半成品类食品成为主流,在家10分钟做完晚餐成为口号。



(意大利通心粉,扬州炒饭1991年最流行家庭主食)


当时的电视节目也开始批量涌现穿插各类美食的综艺节目,甚至美食节目出现,自泡沫时代后这种现象一直便延续日本的综艺类节目中。你现在也可以注意,每十个综艺节目,有九个肯定有美食推介。当然这些节目肯定要带火一批名店名厨。最著名的节目当属现在被日本电视界称为“料理番组金字塔的顶端”——富士电视台1993年~1999年的『料理の鉄人』,性质就是名厨对决。这个节目中国人不知道,但1997年富士电视台推出《中华小当家》动画版,其实就是因为这个节目大火的原因。当时上电视的常客除了銀座和食店「ろくさん亭」的道场六三郎,青山法式餐厅「ラ?ロシェル」的坂井宏行,还涌现了一批中式料理大师,如日本川菜之父陈建民之子陈建一,台湾料理兵库县宝塚市的「龍潭」的程彦一,粤菜兄弟「生香園」周富德,周富辉兄弟。他们在荧屏上活跃带动了90年代中餐在日本强势崛起。


(从左往右,周富德,道场六三郎,陈建一,坂井宏行)




比谁吃得多,谁先吃完的大胃王节目也在这一阶段火爆荧屏,最著名的是东京电视台『元祖!大食い王決定戦』。不过这个节目负面影响太大,2002年爱知县一个中学生模仿节目,导致食物误进气管,窒息而死。为此这节目停播了三年。


过度饮食,特别是这种暴饮暴食也导致了各种不健康问题出现,特别是肥胖问题在中老年和幼儿层开始蔓延,当时的电视节目里涌现了一批石塚英彦(175cm/125kg)、パパイヤ鈴木(174cm/100kg)、松村邦洋 (164cm/135Kg)的肥胖艺人。




1991年厚生省科学研究班报告,日本20岁以下人群,各年龄段平均体重超标者约13.5%,12岁以下肥胖儿童有14万多,超肥胖儿童3.7万多。比1986年统计增长47%,于是1992年后,健身与健康饮食成了热门话题………




(4)狂欢式的海外旅行




如果答主不说,很多人第一眼会认为这是不是日本人讽刺我们中国大妈的漫画,其实这是漫画家堀田かつひこ在1988年推出的四格社会搞笑讽刺漫画『オバタリアン』(歐巴桑大队), 成为1989年金奖流行语,1990年还被搬上了屏幕,红极一时。这部漫画活灵活现,也深刻描绘了一位叫小畑绢代的大阪中年妇女的日常生活,用她犀利夸张的故事揄揶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这部漫画当然也涉及当时火热的家庭海外旅行, 公共场合插队,高声喧哗,乱扔垃圾,乱拿公物,疯狂扫货的不文明行为也有展现,堪称日本人在海外真实写照,下面就说说当时日本人当时海外旅游。


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官报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约合11.4兆円。日本政府观光局(JNTO)发表数据2015年入境游的中国观光客为499余万人次,占全体外国游客人数1/4,日本去年境外游客消费总额3.5兆円,其中中国游客贡献了近一半,约1兆4174億円,人均花费28万円。换句话说我国境外游1/10的消费输出金额送给了日本人。这些数字虽然惊人,但你知道泡沫时代,日本海外旅行客比现在中国爆买客还更狠更猛。1986年日本出境游游客是552万人,1990年这个数字是1099万,海外旅行消费总金额12.7兆円, 平均每人在海外消费115万円,如果中国游客叫爆买,那么他们那时可以叫爆仓。


日本人为什么大规模海外出行旅游,又怎么会如此大手大脚? 告诉你,你可能真不信,政府鼎力支持,送给你钱去海外花差花差,有这等好事? 就有这等好事。


1986年通产省服务产业研究室室长北畑隆生向当时内阁提交了一份“银发哥伦比亚计划92——海外第二人生居住支援事业”的提案,该提案计划由日本政府和财团联合出资,在海外建造一系列的老年度假村,供日本退休的老年人养老。具体方案是国家在海外建设好住宅村,分配每户一幢200平米的住户,每月再提供15~20万円生活费,算上国民个人平均2千万円退休金里的月额20万円的退休金,足够国民在海外过舒适的退休生活。当然他这个提案不是心血来潮,鉴于当时日本物价飞涨,土地价格昂贵,还有繁复的审批手续,在海外建设一个相同程度度假村比在国内要便宜不少。日本80年代连续财政黑字,与对外贸易累年顺差,也有很多国家不满,借此还能增强与这些国家的纽带信任,带动当地市场繁荣。


这个“海外日本老年村”方案提出来后,正反两面声音都比较热烈,支持的是日本地产建设财团,他们正愁没海外扩张的机会。反对者是日本共产党为首的劳工会,他们批评政府这是向海外输出老年人的抛弃计划,是海外版的“弃姥山计划”。最终这个计划被搁浅,取而代之的是前面介绍的『総合保養地域整備法』颁布,但这个计划并沒有退出舞台,而是被融入1987年运输省提出的“1000万国民海外旅游倍增计划”当中子项目“海外滞在型余暇計画”。


因为上述国民综合福祉保养公共事业计划,建造,运营都要到2~3年后,所以有了空档期,再加上日元持续升值,企业出口受影响,但海外购物消费则反之惠利,和现在中国人感觉一样,国外价格甚至比国内便宜不少,于是海外出行游持续升温。运输省的官僚认为大量国民出行能帮助刺激日本交通运输业成长,特别是日航在1985年的123航班坠机灾难后,国内航班线经营恶化,1987年民营化后,极需一剂强心针恢复业绩,以社长山进地为首的日本3大航空公司联合游说团体背后向国会反对派做了大量说服工作。


“1000万国民海外旅游倍增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一方面降低各国际线个人、家庭航班机票15~45%票价,另一方面由通过减免债务利息方式由国家承担这方面航空企业的损失。个人入境物品关税起征点大幅降低,鼓励企业设置职员海外旅行休假及津贴,并对能够确实执行企业进行税务减免。鼓励建筑、不动产企业向海外购买大宗土地以及建设“2周以上滞在利用型日本人村”,雇佣当地劳工。建成利用的“日本人村”住户期领取每月15万円补助。外务省定期定点派专员前往这些国家地区进行视察说明,出资赞助在当地设立日本语学校等等……


在这些政策利好下,日本出国游人数每年都在高增长,1987年出国人数683万,1988年843万,1989年966万,1990年1099万本來预定五年完成的计划,4年内提前完成了。1990年数据显示出国游男女性别比61.8:38.2。出国地域选择上53.8%的男性出游目的地首选亚洲,以韩国,中国台湾,香港最多。女性42.7%首选北美大洋洲,以美国加州,澳大利亚悉尼,纽约州,夏威夷最多。




除此之外,银发一族的“日本人村”在澳大利亚,菲律宾,夏威夷,印尼,智利,南洋诸岛西班牙巴塞罗那也真的开园建村了,日本国内为此还调配相应的医疗陪护,教育翻译,管理人员。但大部分的日本村没有能够坚持很久,主要是泡沫崩坏后,国内援助资金断裂,企业年金与退休金大幅减少,后续的日本退休人员没有进入,村子逐渐冷清,孤独感增加,选择回国道路的人越来越多……



(1991年当时打出的去澳大利亚定居养老的广告)



(在巴厘岛南端日本政府投资兴建的养护医疗院,当地还有一座被称为Bali Japan Village的日本人养老村,最鼎盛时这里入住了2千多名日本人,现在不到1百多人。)



(1989年7月美国旧金山市公园中两个正在休憩的日本大妈。)



(1990年4月台北桃园国际机场门口等待中的日本游客)



(1990年12月 东京成田机场夜班通勤大巴站台)


比起被欧美人批喙的爆买插队,不讲礼仪其实这些都是小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日本人在各地的买春行径。1996泡沫破灭了,好多在外滞留的日本人选择归国,然后没几个月就是东南亚诸国的女性抱着儿女來找“日本爸爸”,他们被当时的媒体描绘成「負の遺産ジャピーノ」“Japino”意为日菲混血,据说仅在菲律宾这样的私生子女便超过10万人,不但日本社会震惊,更令当时日本政府在国际社会上也颜面丧尽。前几个月新闻不是报道买春1万3千人的禽兽校长高岛雄平,其实也是泡沫时代1988年被安排进印尼,菲律宾当地日语学校。当时的买春行径令人发指,不少日本海外旅行代理店为了赚钱,甚至把奖勤性质的会社员工的「慰安旅行」改为“真慰安旅行”……



(禽兽校长高岛雄平,以及2005年的岩波現代文庫书籍『じゃぱゆきさん』封面,名古屋地方法院门口,怀抱混血儿子的菲律宾女性。じゃぱゆきさん原词为「唐行きさん」,本意指战前,九州附近岛屿在东南亚做娼妇,所得收入寄回乡里的日本妇女,后来变异为外国籍来日売春妇。但80~90年代泛指在南洋当地做娼妇,怀上日本人血缘关系的土著妇女,一般都家境贫寒。)


(5)狂热的迪斯科


提起泡沫经济时代哪个最难忘,现在日本40岁以上中年男人总会想起迪斯科。比起在包厢里唱卡拉OK,那时的狂热气氛真是天上地下,他们的理由大多是“只要听见场内DJ亢奋的呐喊声,胸中就不知不觉热血沸腾了!”“看到场中立台舞女挥动羽扇,婀娜多姿的曼妙身姿,仿佛就能吹走我职场中工作中不愉快了!”“没为什么,,就是看见半裸半遮女子很可爱,荷尔蒙就不由自主地上来了!”那时的迪斯科是如何的? 又为何流行,下面列图分段讲解:



所说的立台与婀娜多姿的扇子舞女便是以上。先简单介绍下日本迪斯科舞厅的发展。1960年代初以东京新宿的「SUNSHIN」涉谷的「CRAZY SPOT」两家迪厅开业为苗头,日本迪斯科产业开始萌芽。迪斯科兴起主要拜战后有“社交舞之父”之称的洋舞家中川三郎所赐。当时其他社交舞种都要正式的礼服晚裙,唯独迪斯科不需要这样繁文缛节,60年代迪厅主要是吉他伴奏,跳的是美国流行的“GO-GO舞”为主,顾客也以美国大兵,外国人,富裕阶层为主,当时青年文学家三岛由纪夫,宝塚歌舞团的前野曜子,词曲家泽田研二为迪厅普及起了很大推波助澜的作用。迪斯科扩展到大众普及化阶层标志是1978年好莱坞影星杰夫高布伦电影《狂热周五夜》在日本热映,这部描绘美国迪厅风情电影深深刺激了日本青少年蠢动的心。迪斯科产业迎来进入快速发展期,日本各地迪厅开张。但1982年新宿歌舞伎町某迪厅发生两名14岁女中学生被誘拐造成1死1伤案件,案件凶手至今未找到。社会舆论哗然,就此规定不许未成年人进入。迪厅在80年代前半遭到一定打击。



(中川三郎与新宿迪斯科之狼少女杀伤案报头)


80年代后半期,日本人口袋里钱膨胀起来,迪厅也随之膨胀。这时歌舞曲风也发生显著变化,欧陆节拍的电子混合音乐大流行,比起美国GO


GO舞曲,男女肢体互动亲昵更多,广受年青人喜爱也就不奇怪了。



80~90年代迪厅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或两种。一种就是如上图示意在都中心大厦里装修考究,带ⅤⅠP包间的高档迪斯科。通常票价是男4500円,女4000円。这种迪厅在我国90年代后半叶也大流行过,称为港式迪厅,不过鼻祖也是日本。1986年东京都内六本木开业迪厅仅6家但到了1989年己然猛蹿有38家,ㄧ些原来陪酒的夜总会,风俗店也纷纷改行。原因是太容易赚钱了。一个容量500人的迪厅,租金加装修才1亿5千万円,实际每夜客流量1千多,每月流水从来没少过5千万円,闭着眼睛钱就来了。当时六本木高档次的风俗店,一年利润不过2个多亿円。但这种店有个天生弱势,人员过于密集,除了排队入场不爽,安全隐患是最大原因。1988年六本木高级迪厅天花板上1.6吨重大型可升降灯球砸了下來,造成3死14伤惨剧,关键这3人都不是被灯球砸死的,而是踩踏至死。该迪厅规定容客量150人,当晚入场有450人,另一说为600人。灯球宣传是美国进口货,但调查发现是国产山寨货。每日只可升降4~5回,当晚己经17回了。



由此事为契机,这种高级迪斯科舞厅逐步被冷落,另一种大型化普及性的库改迪厅兴起。



库改迪厅,顾名思义就是把闲置的仓库改造成迪厅,主要集中在东京湾各沿线待开发码头区。比起六本木、赤坂、歌舞伎仃的高级迪厅,主要优势便是房租廉价,场域宽松,一般这种迪厅容量都近千人以上,迪厅照明模式变为顶光,桥光、耳光、柱光多元素舞台布景为主,安全度更高。最重要它的价格更便宜1500円区间,有的迪厅为招揽生意,甚至不收女孩钱。


当时迪厅的头号招牌称为“女王”或“老师”,就是迪场中舞王或女皇,一般负责炒热气氛、招揽生意或保持口碑。一开始也没有非要拿着扇子跳舞,欧美流行什么也就跳什么。在场中心圆台负责领舞,底下一帮顾客跟着。但直到一位荒木久美子的热舞女皇出现,带动了这股潮流。



(这位荒木老师,是当时东京港區芝浦「JULIANA'S TOKYO」迪厅头号红牌,脸“JULIANA'S教主”、“立台女皇”。脸蛋不算漂亮,身材绝对杠杠的。舞技超一流,她突发奇想把扇子引入快节奏的舞蹈中,引起全日本大热。至于大热原因,多数人甚至专家认为她复活了日本民间舞艺代表∶盆踊。所以老少皆爱。属于国粹文化新用,但她本人听了这说只是笑笑。不过她在90年代前半期频繁上镜,据说不靠广告,仅活动门票分成就赚了8亿円。当然捧红这位扇子元祖女王的幕后人「JULIANA'S TOKYO」老板折口雅博也是泡沫时代传奇人物,从一无所有的贫寒底层起步,借原单位4000万円起家,靠3家迪厅做到了一年70亿円产值,并且以此为社交舞台开展人脉。折口现在也是日本艺能界大佬,无论是暗黑还是台面上的。饭岛愛、南明奈、泽尻龙英华等等都传过诽闻。据说秋胖AKB48开张,他也出谋出资过。)



身着迷你紧身裙的荒木久美子扇子舞流行后,东施效颦的人越来越多。但发展到了后面都是和色情打擦边球,和舞蹈没关系,只要你在台上搔首弄姿即可。有些迪厅更大敢,只要敢露就行了,泳装登场,甚至几近露点也没关系,单人在台上太过单调乏味,批量上台成为风潮……


立台风化堕落使得迪场性犯罪率以及暴力事件高发,1995年东京警方不得不依法取缔。随着泡沫时代崩坏,社交形式多样化,迪厅也逐步走向沿落,1991年东京都内大小迪厅378家,2003年只剩下61家,2013年己经20家不到了。


(6)女子高中生的买春援交:




如果答主不说,很多人认为这是普通的日本女子校服贩买店物。其实这不是普通的校服店, 日语名为「ブルセラ?ショップ」,这是混成语,但中文直接翻译成“变态癖物痞专买店”比较易懂。顾名思义就是给“特殊痞好”的顾客开设的女子中古制服风俗营业店。现在这种店基本处于被风纪管制的半地下交易状态。而这种店的起源,大流行与泡沫时代的女子高中生交际援助有关。




上右图1990年东京都上野一家女子中古制服风俗营业店,通常是把制服用真空包装,然后附带一张使用者本人写真,但实际上照片往往是假的,或者附赠一张女子偶像的制服照片,以当时AV女优或写真模特为主。货源一般从各种渠道收购毕业,退学或者不要多余的女生制服,制裙体操服,甚至生理用品,收购价格从2千~1万円不等,卖出价格却高达2~6万円。另外这种店的“究极服务”是现场脱贩。意思是女高中生在店里现场脱下制服,直接提供给“顾客”。这种制服价格贵得惊人,10万至50万円都有,但仍然有人趋之若鹜,供需双方都是。日语又称「生セラ」。


为什么一部分女子高中生不自爱?很多人会责备她们不洁身爱好。但要知道物欲横流的泡沫时代,不但家庭主妇,女大学生甚至高中生、中学生都被卷入这欲望之海。成年女性有工作有收入有异性人脉圈,但女高中生则没有,特别是钱物所得上。因为未成年。她们在奢华迷浮的社会表象前更加不易坚守底限。一些高中生选择卖春。另一些觉得不能接受,就走脱贩这条路。当然不能否认还有一些是青少年性好奇,青春期叛逆为动机的非金钱因素存在。



(遠原美喜男写真集「ドキュメント未成年」中,夜中涉谷“交际援助”一例)


援助交際的辞源,首先出现在当时女子大学生身上,属于“买春”的社会隐语,现在不这么叫了,取同音“円光”或略语“売り”, 字符「○」。因为BBS和LⅠNE上有词屏蔽。女大学生援交圈在1987年后逐步传染至未成年少女的中高校层,主要是越级升学的前辈介绍入伙。但首要祸根被认为是周刊杂志,电视节目中上泛滥成灾地介绍各类女子奢侈消费品洋服。这无疑带坏了社会风气。第二男人有钱就变坏,特别是普遍有钱时,自古不变。所以泡沫时期未成年少女的援交市场非常大,据说1996~1999年全日本援助交际行为的15~19周岁未成年女生比例为15/1000,历史最高。去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一份调查报告宣称日本女子学生卖春率13%,一度引起日本政府强烈抗议。当然没这么多,这个东西具体调查相当困难。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流行的是援交俱乐部,一些娼馆暗所会特别以“学生妹”为噱头,在街头散布广告电话,配合当时电话交友俱乐部,吸引“客源”。但由于抽头盘剥严重,真假学生混淆,场所治安卫生不佳,并不为援交女生所喜。进入90年代后传呼机与手机开始普及,通过新型的移动联络方式援助交际变得更隐匿与流行化。通常收费是吃饭5千,一夜交际3万,长期情人合同30~100万円不等。


1989年夏NTT「ダイヤルQ2」即高额电话增值服务开通,其中有一项是允许登记备案的风俗企业会社提供成人向情报服务,但很快就变成了色情电话专项服务,一些援交俱乐部通过此项业务向青少圈扩展,也加剧助长了援助交际势头。当时家中突然攀涨的高额电话单,令家庭矛盾横生,特別是一些未经人事的学生,在家长面前抬不起头。但由此“援助交际”这个词从电话里走到了社会新闻面,被曝光出来,特别是1996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ㄧ界世界反儿童商业榨取会议”上,欧洲七国指出欧洲色情录音录像漫画近八成都是日本货,批评日本政府未对儿童卖春、性交易行为进入疏导管教。这令日本政府颜面扫地,同年末“援助交际”入选当年日本流行语,第2年新春日本列岛扫黄打非专项整治开始,1999年儿童买春处罚法正式施行,情况大有好转。但随着社交软件大众流行化,难以有效化监控,日本政府也多有力不从心之感。




(1993年真田广之,樱井幸子主演,TBS制作播放的『高校教师』电视剧在社会上反映强烈,师生恋,近亲相奸,同性恋,家庭暴力重囗味场面都有展现。社会興论两极化,很多人认为此剧三观不正,树立女高中生社会厌视观,对援助交际起到推波助澜负面作用。)


友情链接

首 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委托服务 | 合作加盟 | 版权说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24 无锡市新望房地产咨询服务有限(www.wuxic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mailto:wuxicfcom@163.com
苏B2-2011001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8030402号 技术运营:古德商务 客服QQ: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信息来自互联网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网络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