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跑
来源(公众号) | 肖小跑
编辑 | 扑克投资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回答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写字?
简单讲,为了帮自己锻炼出一套实用思维工具。
一只苹果,一面有个洞,您会说苹果坏了,我也会同意。可另一面还很新鲜,所以严格来讲,它不能叫做"烂苹果",我和您应该有相反的意见。
您当然不会对苹果这么较真。可同样事情放在更"大"的话题上,比如:人性越来越冷漠?区块链、比特币和ICO全是骗人的?央行货币政策越来越没有用?三胖到底射不射?世界局势离生活和导弹一样远?…等等,却能激发出您的批判思维。
很多人突然会出现,各色观点,正反两面,扑面而来。
这种时候,对于瓜众,如果没有一个思维工具做指引,就会出现偏执、混乱、焦虑、恐惧、愤怒等不同症状。
当然啦,如果您有水晶球,或者有能解释一切的百科全书,也许会免疫。
但这俩工具,一个不存在,一个经常过时,甚至根本就是错的。尤其在这个范式转移像电扇,信号噪音不分家的时代。
所以工具必须傻瓜,简单,轻便。
比如“常识”。
基于常识、共识、或者标杆性事件做判断,对复杂世界作出合理简化,剔骨扒肉,最后抽出那条逻辑筋线--是我想锻炼出的结果。
而写字是实现方式,能强迫自己沉淀。否则读的越多,就越糊涂。
工具怎么用?
不一定用来把自己变成哲学家。怎么用由您决定。
我是做金融的,最后关心的是钱。
钱流,是一锅由人性、科技、政治、文化、和数字揉成的大杂碎。它能解释经济这架大机器,也能让您看清整个世界是怎么运转的。
这一点,Paul Tudor Jones老师早有分教:“世界就是一张钱流地图(the whole world is simply nothing more than a flow chart for capital)。”
对于我,工具的直接用途是看清钱的流向和结构。不是预测,而是找脉络,再用脉络做判断。这些判断,能用在金融相关的任何环节,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交易。
如果您觉得自己跟金融没半毛关系,也能用此工具来保持心理健康。至少能减少"万事皆因沒想到,千金难买早知道"等困扰的发生。
这绝对能提高生活质量。
举个例子:
独家:ICO被定性为涉嫌非法集资,一夜暴富梦碎
要理解这件事,您可以先从一个常识开始。
是我打魔兽时学到的:
要驯服怪兽,先要学技能:部分怪兽不能驯服,比如灵魂兽,只能先打到半死,再驯服;有些要欲擒故纵,先等它长大,露出獠牙,再开抓。
在ICO泛滥之前,虚拟币的最大风险并不是泡沫,而是交易所:黑客攻击"热钱包",投资者私钥失窃。
尽管如此,影响范围也很有限。
因为炒币这件事,仍然是有科技门槛的小众圈子,就像古董和邮票。最有代表性的标杆事件,就是黑客攻击Win XP勒索比特币赎金:索了很久,赎金才收不到10个。原因也是一个常识:用Win XP的,和懂用比特币转账的人之间没有交集,人家都用Linux。
除此之外,看内生价值:跟主权货币每天5万亿美元的流通量比,比特币根本不值一提。再看外延:其他资产大类跟它几乎没有相关性,短时间大规模的风险传导,不太可能发生。
如果世界上真存在“健康泡沫”,比特币也许就是。
这就是为什么,几年来无论多热闹,各国监管领导和央行,一直允许大家在沙盒中玩耍。除了不断警告和高度怀疑的态度,基本没出重招。
香港把比特币定义为"虚拟大宗商品(commodity in the cyber world)",不是"货币",不受任何金融监管,包括金管局和证监会。无论您想玩什么,只需向海关征求意见,商业登记一下即可。
比特币让海关来管,虽然囧点,但到现在为止,怎么设计也无所谓。
但是ICO泛滥之后,立场便不同了。
还是常识:
一只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关在同一个栏里。这天,牧官进来,一把捉住猪,猪大声号叫。羊和牛问,你反应咋这么大?猪哭:捉你们和捉我完全两码事。捉你们,只要毛和奶;捉我,是要命!
风险事件面前,猪,牛,羊的损失是不同的。ICO的问题是,猪并不知道自己跟牛和羊的区别,尤其是把币圈的“圈”念成了猪圈的“圈”的大妈们。
在我中华上国,情况只会更严重。因为大妈不会按常理出牌:炒股输了找券商,P2P跑路找银行,大妈不会讲道理,只会找人赔。
威胁到主权货币权威事大,社会稳定事更大。今天可以放你一马,明天也可以放你一马,可领导毕竟不是放马的。
逻辑线到这里还没结束。
我关心的是如果监管领导不放马了,会对钱流有什么影响?
意味着有一批资金将不得不改道,去找新出路。去哪里?我只能想到黄金。中间的逻辑线我们可以另起题目讨论。
再往下想,这件事还会殃及池子里的哪条鱼?
"ICO"不会消失。这把沙子里,真金会沉淀,剩下的会换另一个马甲出现。区块链概念的项目,你们的估值还好吗?
再举个例子:
读要闻:两次危机走势如出一辙,全球股市八月对朝鲜免疫?
这里有一个反常现象:
两个理性都十分可疑的胖子互怼,一个冒出"怒与火",另一个三天两射直接报以实际行动。大家注意这里扔的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是烟花。
市场却表现出强大的无感,小心脏只跳一两下,反应时间从一周变成俩小时。
难道真如达里奥老师所说:认知风险上升,感知钝化,大家都习惯了温水煮青蛙?
这里再给您一个彩蛋:政治≠政策。
金融危机后的市场,对这两件事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
政治分析并非不重要,问题是这里信息杂乱,参与讨论的有各路神仙。逻辑无序,方向不明,还容易向阴谋论方向偏离。
所以只用政治事件来理解市场,您一定迷路;单纯用新闻标题做决策,您一定被割。
如果您把角度转向"政策":
金融危机后,您可以不认识鹿晗是谁,但一定能叫出一两个央行行长的名字。越来越多的货币政策制定者们,直接进入市场操作,用QE水漫金山。
结果您也看见了:
实体、金融、企业、银行,都变得很不正常。未来不确定,趋势看不清,还是脱实入虚,回购股票,兼并收购,大宗商品,资本运作更容易些。与时俱进的,还有比特币可选。
市场的手,从无形干脆直接消失不见了。无论您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大家一致把主业变成政策博弈,把研究央妈和耶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政策"带来的波动,大过信用风险,大过政治事件的震撼。
It's the Policy not Politics that matters.
问题是,政策不等于不愚蠢,但是愚蠢的政策不代表不会推行。
这条,对任何有政策和制度的地方均适用:无论是国务院,央行,还是您的部门和总行。
所以您该研究的,不是政策,而是政策制定者。要设身处地,不带任何偏见地揣测:他们的立场是什么?投鼠忌器为哪般?心里有什么苦宝宝不能说?
要察动机,辨方向,判断他们可能出现的行动。至少保护自己进可攻,退可守。
一切的前提是,您脑袋里要有盏灯。
感谢大家陪我做完本次认知练习。上面分析的一切,都有可能是错的。